一口气读懂故宫的历史(让人惊叹的古人智慧)

发布日期:2024-12-22 09:34:31     作者:死者何畏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pzp395501.html     违规举报

说到中国古建筑,相信大家也都耳濡目染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处于咱们首都北京的故宫(旧称紫禁城)了。接下来十二就带大家了解下专属于故宫的历史吧。

在为大家介绍前,了解故宫的主要区域分布很有必要。故宫整体分为两大区域,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从午门进入参观,首先到达的区域便是外朝了,而过了乾清门,就来到了内廷。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中轴线了,这是故宫游览的一大重要参照线。

外朝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外朝分布示意图(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内廷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


内廷分布示意图(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当时明朝国都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图片来源网络

建筑工艺——榫卯结构,故宫屹立不倒的终极秘密

故宫宫殿结构为实木榫卯结构,是自古被大范围使用的一种建筑结构。

说来你们可能不信,中国榫卯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其历史的悠久甚至超过了汉字。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很多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我们经常看到凸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是称为榫(或叫榫头),而凹进去的我们都叫他卯(或叫榫眼、榫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榫卯结构。其特点便是不使用钉子,用卯榫就能加固物件,还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相比之下,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如此灵活。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将榫卯结构比喻成乐高积木中最简单的基本单位,那么几块基本单位结合出来的就是中国古建筑中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基础单位——斗拱。传说是鲁班发明了家具和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在明代《鲁班经》里就有鲁班发明榫卯斗拱结构的记载。


图片来源网络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正因如此,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俗话说“榫卯万年牢”,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建筑体松而不散,能如太极般以柔克刚,巧妙化解地震冲击。当然,斗拱独一无二的榫卯结构,繁复杂乱的拼接,左右对称的样式,都极具中式美学的鲜明特色。尽管斗拱的组成原则历代基本都无变化,但是类型和式样却十分繁杂,这表明其发展跟随着中国传统艺术“形每万变,神唯守一”的规律。

发展史

明朝时期,紫禁城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整20年。


明人绘《故宫图》图片来源网络

清朝时期,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军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 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为止。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民国时期,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德,积极扶持,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在皇宫紫禁城内生活期间,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遂使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民国时期乾清宫,图片来源网络

现代状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862690件/套(截至2019年8月)。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庙号谥号的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而处于现代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对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十二在此呼吁大家,假如有幸去到了故宫,请大家文明参观,保护好故宫环境,做到垃圾不乱扔,“干净”的进去,同时“干净”的出来。十二在此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十二所讲述的全部内容啦,喜欢十二的客官们烦请点赞关注哦。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pzp3955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