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会哭不停(乾隆人生最后三年)

发布日期:2024-12-22 05:22:44     作者:眉间意难了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qdi174805.html     违规举报


乾隆晚年画像

撰文/赵立波

乾隆六十年的十月,北京城内天高云淡,秋风飒爽。八十五岁的乾隆老皇帝正式向天下人宣布自己传位永琰逐渐接替自己,将成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对于一生追求完美无缺的“十全皇帝”乾隆来讲体会的更加深刻。无论早期的兢兢业业还是中后期的志得意满,紫禁城厚厚的宫墙仿佛遮挡了时光的进入,只有不断衰退的精神和意志在提醒他,乾隆也不可能被时光遗忘。清瘦的身型,加之退化的代谢功能让他经常睡眠很少,往往是在凌晨的二点之后就醒,坐着等候天明。

尽管许多建国乾隆七十岁和八十岁的外貌和气度,但却未能窥见乾隆真正的衰老。


乾隆中年画像

乾隆四十五年(1780),朝鲜使臣到清朝给乾隆祝贺七十大寿,他记载了见到乾隆的第一印象:“皇帝出自正门……肃然无哗。先令太子进前,未数语而退。次命(朝鲜)使臣及三通事进前,皆进前长跪……皇帝问:‘国王平安?’使臣谨对曰:‘平安’。皇帝又问:‘有能满洲话者乎?’上通事尹宗以满话对曰:‘略解’。皇帝顾视左右而喜笑。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岁,蔼然有春风和气。”《朝鲜李朝实录》


乾隆晚年画像

英国使团在乾隆八十三岁这年看到了乾隆。英国人几乎相同地描绘了乾隆出行的仪仗,这些英国人甚至觉得乾隆只有“五十来岁,动作敏捷,风度翩翩”。马戛尔尼后来的回忆被翻译成简单的半文半白的回忆说:“余静观其人,实一老成长者。形状与吾英老年绅士相若,精神亦颇壮健,八十老翁,望之犹如六十许人也。”另外一名英国人对乾隆的描写更加细致: “八十三岁的乾隆亳无一丝龙钟老态。有着一个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六十岁人的外表。

与身体功能衰退相伴的就是精神上的巨大改变,乾隆的晚年与所有的老人一样,除了失眠就是健忘,甚至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老年痴呆”的一些症状。

虽然退位之前宣布,自己只将开会、祭祀等事务交给嘉庆,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然而实际情况来看,乾隆的精力和身体条件已经不能允许他全面操持,让和珅在许多大事上钻了空子。


和珅画像

首先乾隆在饮食上已经不知饥饱,往往是吃过早餐后,休息一会,当太监提醒他应该接见等候的大臣时,他却说:“不忙,让他们候着,先传膳”《喻大华▪嘉庆皇帝》除此之外,乾隆晚年由于手腕颤抖,写字往往不很清楚,臣下看不懂又不敢问,往往耽误了许多事务处理的效率。

其次不知冷暖,“盛夏刚过,就吵着要戴暖帽,戴吧,也是一句话的事儿,但问题是不仅太上皇戴,太上皇身边的人以及嘉庆帝都得陪着一起戴,不然太上皇只问你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还戴凉帽你怎么回答?可是,秋老虎正当头,你戴顶棉帽子,进进出出,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不是有病吗?”《喻大华▪嘉庆皇帝》


乾隆下江南

这些恰恰证明了作为老人,气血运行缓慢,畏寒怕冷的典型老年体弱症状。从精神到身体,乾隆的变化是巨大的,虽然此前他也预测如果在七八十岁后神志稍衰,“不能似今日之精勤求治”,但从乾隆一生自负性格来看,他从未真正认为自己衰迈。

朝鲜使臣对乾隆晚年生活细节有着相当生动的记述:“太上皇容貌气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剧。昨日之事,今日则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朝鲜李朝实录》健忘已经让所有人看到,这个曾经精明、强势的皇帝彻底老了。

最让乾隆糟心的就是陷入了一场不能取胜的战争,白莲教起义。在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有一片老森林,“高山长林绵亘千数百里,弥望嵡郁,竟日不见人烟。”《三省边防惫览》最后有十余万流民大量涌入,最后成了民间宗教的温床。

乾隆刚刚举行完禅位大典,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七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形势如同野火燎原,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涉及府、州、县、厅、卫二百零四个,这是考验乾隆晚年的一次最重大的危机,处理不好,将直接导致“十全皇帝”美名的泡汤,这绝对是乾隆不能接受的心理底限。


相关影视画面

当乾隆把晚年的精力全部用在镇压起义上,三年时间,动用了十多万军队,光是军饷就耗费七千万两,然而尽管乾隆“犹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却越来越绝对白莲教难以收拾。

年迈的乾隆受不了这个精神刺激,这次怒了,但动用的不是军队,而是自己的“大绝招”。

一日早朝过后,嘉庆帝与和珅求见。“至,则上皇(太上皇)南面坐,仁皇(嘉庆)西向南坐一小几,每日召见臣工皆如此。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嘉庆帝)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

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白莲教首领),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挥之出,不更询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和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和珅对曰:‘上皇所诵者,细雨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之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剿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春冰室野乘》。


乾隆下江南

嘉庆听了久久惊讶,未想到和珅对乾隆心理掌握如此之深,“一个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晚年对农民起义无可耐克,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这种行为典型地反映出一个意志昏暓的孤独老翁的心理状态,别人几乎不能理解”《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这种典型老年痴呆状况在东北地区被称为 “魔怔”,做事颠三倒四,说话絮絮叨叨,一句话能翻来覆去说上五遍还觉得没有说完,自恃“十全老人”的乾隆一生强势,却在晚年竟然希翼用“咒语”咒死敌人,可见乾隆晚年精神世界的坍塌,自然规律无人可以抗拒,所做的就是等待着一切结束。当所有老臣都已经离世,乾隆最后一个重臣阿桂亦于1795年去世,他的身边只剩下大贪官和珅,而和珅控制诸了六部中的三部,俨然一国三主。


相关影视画面

1799年初的春节,当乾隆接受来自数百名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们的拜年之后,做了一首祈祷白莲教早日平定的诗后,几个时辰后,乾隆突然变得虚弱,静卧于床上。简单对守候在旁的嘉庆帝做了最后的政治遗嘱,一切如同64年前他陪伴在弥留雍正身边一样。次日一早,乾隆驾崩,享年88岁,死前用力抬头“频望西南”《清高宗实录》。


嘉庆帝

没想到,乾隆死前竟然有一丝悲壮的遗憾,惦记未能平定的白莲教,颇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寄托,直到老死他也不知道,大清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白莲教问题。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qdi1748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