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全集目录(百家讲坛大风歌06)

发布日期:2025-01-22 04:37:15     作者:他不再需要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qfh178066.html     违规举报

[画外音]进入关中后,刘邦为了得到关中王的桂冠,派重兵封堵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刘邦的这一做法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项羽决定第二天武力解决刘邦问题然而这一消息,却被项伯带给了刘邦,于是刘邦使出浑身解数,说服项伯阻止项羽第二天的军事行动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撤消了第二天的军事命令,刘邦暂时缓了一口气但是军事行动虽然撤消了,第二天刘邦还得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在鸿门将会发生什么呢?刘邦又将如何施展他的口舌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百家讲坛全集目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百家讲坛全集目录

[画外音]进入关中后,刘邦为了得到关中王的桂冠,派重兵封堵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刘邦的这一做法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项羽决定第二天武力解决刘邦问题。然而这一消息,却被项伯带给了刘邦,于是刘邦使出浑身解数,说服项伯阻止项羽第二天的军事行动。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撤消了第二天的军事命令,刘邦暂时缓了一口气。但是军事行动虽然撤消了,第二天刘邦还得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在鸿门将会发生什么呢?刘邦又将如何施展他的口舌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刘邦第二天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晚上,他利用项伯蒙住了项羽,初步缓解了第二天对他的军事打击,但事情并没有完。第二天一早,刘邦带了100多个随从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和项羽一见面以后,刘邦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很精彩,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鸿门说辞”,这个鸿门说辞应当说是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间非常有名的一段说辞。刘邦怎么说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分三层来讲,第一层,刘邦说我和您一块儿攻打秦国,您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这是第一段的意思。这段话其实刘邦说得非常巧妙,刘邦这段话强调的是什么?强调的是咱们俩有共同的敌人,咱们俩是并肩作战,咱们俩是战友。项羽如果清醒他会明白,你说的不错,是战友,不过那是当年,现在咱俩不是战友了。项羽他的认识水平达不到这个程度,项羽说不出来这个话,这是鸿门说辞的第一层。第二层什么呢?我没有想到我先入关破秦,又在关中见到将军,这是第二层话,这个话强调什么呢?我没有想到我先入关。刘邦没想到吗?你看他打南阳郡的时候,南阳郡不打,他都想越过南阳郡直插武关,张良提醒他,你要不打,前有强敌,后有南阳的秦军,两下一夹咱们就完了。刘邦是急不可耐地要抢先入关,现在说得可轻松,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其实他从接受任务那一天起,他就一劲儿地铆着劲儿要抢先入关,先入关就做关中王了。现在说成什么呢?我没想到,那言外之意,我心里想到是谁啊?一定是大王您先入关,这就叫逢迎。这层意思比较明显,其实这是在安抚项羽,项羽最不平的就是你刘邦啥也不会,你比我差得多,你小子竟然先进来了,你拣了个大便宜,项羽不服的。他现在说我没想到我先进来,这就安抚项羽受伤的心灵,给项羽喝点心灵鸡汤,让他心里好受点,这只是忽悠他的第一步。这里面还藏着一层意思,什么意思呢?我没想到我先入关,言外之意最终我还是先入关了。不就这样吗?我先入关,按照怀王之约我先入关,我应当做关中王啊。所以他对项羽他一方面是恭维项羽,另一方面又拿出怀王之约来压制项羽,我到底还是先进来了,我没想到我先进来,但是我最后还是,毕竟是我先进来的,拿怀王之约压项羽,所以他对项羽可以说是又打又拉。

第三层意思“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俩产生误会了,产生缝隙,产生隔阂,产生矛盾,那是小人挑拨离间。这个话说得更是居心叵测,刘和项他两家的矛盾是挑拨离间的吗?谁能够挑拨刘、项两家这么深的积怨呢?不是。刘、项两家的矛盾是历史的必然,刘邦的高明把历史的必然说成是历史的偶然,小人挑拨离间,不是个偶然的吗?这就叫化必然为偶然。这一招极其高明,本来是个必然性的,他两家早晚是个你死我活,不存在刘、项两家组成联合政府,不可能,组成联合政府是共和体制之下,刘、项两家在帝国制度之下只能一家做皇帝,另一家做臣子,只能是这样。所以刘邦这个话说得是极其巧妙的。虽然鸿门说辞说得很简单,“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实际上刘邦把自己要说的话都非常委婉地告诉了项羽。项羽要灭了他,那么大的事到他嘴里这么一说,这么简单。所以说这个语言大家可千万别轻视,有的人嘴会说,有的人嘴不会说,其实语言,特别是口语的表达,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本领,你连这个本领都不会,你要吃很多亏的。你看刘邦多会说啊,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他做了那么多事,到他嘴里一说啥事也没有了。这就是鸿门说辞,这可以说是从春秋以来在所有说客说辞中间,最高明的说辞之一。当然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个说辞是刘邦的原创还是他的老师张良教的,咱不知道,那么这段说辞起不起作用呢?看听话的人,谁在听啊?项羽,项羽信了吗?项羽接了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意思?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是他,我怎么能这样对付你呢?一句话把曹无伤给卖了,而且卖得很彻底。本来曹无伤是刘邦阵营潜伏的卧底,曹无伤跟刘邦可是老战友啊,当年刘邦一起兵曹无伤就跟着他干,担任左司马,到入关以后曹无伤还是左司马。曹无伤是个功臣,一直跟着刘邦,但是这个时候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主要是看到项羽势大了,将来主持分封的是项羽,如果能够讨好项羽,将来能封点东西,封个诸侯王,封个候吧,所以曹无伤是抱着这样一种私心向项羽告密。大家可能会责怪项羽,项羽再怎么的,你也不能把曹无伤给卖了,他卖曹无伤是有一个理由的,他是拿曹无伤为自己开脱,为自己洗刷,咱俩是战友,我咋能这样对你呢?那还是你那个曹无伤跟我说的,所以我才这样做。这说明什么?项羽自己感到自己很理亏啊,很心虚,对不起自己的哥们儿,所以来拿曹无伤来解脱自己。你看,人家一番美丽的谎言,竟然让咱们的项羽感到对不起说谎言的人。但这里边你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天下有人说谎,那是因为有人相信谎言。所以我们从这一段来看,刘邦的鸿门说辞奏效了。既然奏效,项羽也感到很惭愧了,对不起了,那现在怎么办呢?那赔个不是吧,招待他,吃饭,这顿饭就是鸿门宴。一提到鸿门宴,大家就觉得那叫酒无好酒,饭无好饭,处处杀机,步步陷阱。但是我们知道,讲到这儿大家会明白,鸿门宴这儿项羽可没有杀刘邦之心,项羽惭愧得不得了,不停的自责、内疚,不惜把曹无伤拉出来为自己解脱,你说项羽还有心去杀刘邦吗?我们说的鸿门宴处处杀机,步步陷阱,酒无好酒,饭无好饭,那是因为有人要算计刘邦,此人绝不是项羽,这个人是谁呢?范增,范老先生,范增要杀他。范增为什么要杀他?范增觉得刘邦这个人太可怕,你看,他能在大战前夜先把项羽要打的这场战争给摆平;第二天一见面,他能把项羽给忽悠住了;第三,他又能够让项羽自己说出来,他那个卧底的内奸是曹无伤,那可以说这番话说得项羽简直找不着北了,辨不清东西南北的方向了。你说这么一个对手多么可怕,范增越是觉得刘邦可怕,越是要借这个机会除掉刘邦。范增怎么做呢?走了两步,第一步,拿一个环形的玦,这个玦是一个玉器,圆形玉器,它有一个缺口叫玦,他举这个玦,是让项羽下决心,他把这个玦一会儿一举,一会儿一举,老是对着项羽玦、玦、玦,干什么?下决心赶快杀。这段话《史记》写的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莫然不应”,项羽不搭理他,你叫他决,他决定不杀,这是项羽他的内心决定他的行动的。所以范增一看此招不灵,范老先生就出去了,找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项庄,提到项庄,大家就想起来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是一名武士,范增就把他招过来,说咱们的大王心太软,不忍心杀刘邦,你赶快进去舞剑,借着舞剑的机会把刘邦给做了,如果不把他做了,将来你们全玩儿完。项庄领了命,这个主谋是范增,具体执行的是项庄,项庄就带着剑进去了。进去以后,当时在座的几个人呢?项羽,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坐,这是四个有座位的人,旁边我估计还有一个项伯,《史记》没有交代。项庄进去就说,大王饮酒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让我舞剑。项羽一听,说行啊,你舞吧。“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个意思就是说,项庄一开始舞剑,我们上一集讲过那个糊涂人,项伯这个时候一点都不糊涂了,他立即也拔了剑起来了,两个人对舞,常常用身子挡住项庄,让项庄杀不了刘邦。这里边就非常奇特了,这个项伯为什么护着刘邦啊?亲家,这亲家尽管后来不管用,就这一刻用上了。你看结为儿女亲家两大好处,头一天晚上结成儿女亲家,当天晚上替他传了话,第二天又救了刘邦一命,如果不是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那刘邦这一次麻烦大了,就是因为项伯舞剑,项庄就杀不了他,范增的两招全部被化解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时候,当时是六个人在场,我们分析一下,第一,项羽,项羽知道不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因为他要知道了,他绝对不让他舞,他刚才说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他那么惭愧,他要知道再冒出来个杀手,他能同意吗?他不知道。刘邦知道不知道?刘邦是被刺杀的对象,刘邦心里倍儿清楚,非常明白。张良明白吗?张良明白,洞若观火。范增知道吗?范增是主谋他能不清楚?他安排的刺杀,他清楚。项庄明白吗?项庄是杀手,他明白。项伯明白吗?项伯不明白他怎么也去舞剑拦着他呢?你看六个人在场,五个人都知道,所以什么叫鸿门宴啊?鸿门宴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的一场酒,这就叫鸿门宴。你可以看出来,项羽多糊涂,五个人都知道,就他一个人不知道。

这个时候呢,张良一看情况危急就出来了,张良一出来,召见樊哙,因为刘邦这次来带了樊哙四员大将。召见樊哙,樊哙就问他怎么样,张良说情况非常危急,现在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这个事情就是对着,冲着刘邦去的。所以张良把这个情况一告诉樊哙,樊哙就说我要进去,拿着盾牌,拿着剑就往里边闯,卫士挡着他,他用盾牌一撞把卫士撞倒,进去了。进去以后,樊哙的表情是“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一根一根地立起来,眼眶子都快瞪裂了。这肯定是司马迁有点夸大,文学手法,一个人再瞪眼,把眼眶瞪裂这不大可能,但是你这样一写,就把樊哙的那个愤怒的样子写出来了,杀气腾腾。所以樊哙闯帐开始了,樊哙一闯帐,项庄的剑肯定舞不下去了,项庄、项伯就得退场了,因为樊哙进来了。樊哙一进来,第一个注意到他的人,项羽,项羽按剑而跽jì,首先是把剑抓在手里,然后本来是坐到那儿,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时候臀部离开脚后跟,等于是跪姿了,再一下就可以跳起来。“客何为者”,来的人是谁?张良解释,“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是沛公的警卫樊哙。这一说,项羽松了一口气,跟着赞美了一句话,壮士。然后赐给他一杯酒,樊哙就喝了,再给他一个猪腿,整个的大猪腿给了樊哙一个。樊哙把那个盾牌扣到地上,把那个猪腿放到盾牌上,拔出剑来,用剑切那个猪腿吃起来,这个样子很雄壮的。所以项羽看过以后,很赞赏他的勇武,又说了一句话,“壮士,能复饮乎”,壮士能不能再喝一盅啊?樊哙一看机会到了,抓着个机会就说了一番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死都不怕,我一杯酒我何足推辞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先骂秦王,说秦王这个人杀人太多,所以天下的人都叛变他。然后说怀王之约,“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骂秦王,再提怀王之约,紧跟着说沛公,“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进,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等于把刘邦说那话又重复了一遍,这是第三,赞扬刘邦的作为。第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想杀刘邦,最后一点,我相信不会这样做。樊哙这番话不是出自一个文弱书生,是出自一个赳赳武夫,一介武夫说出来,这个话特别让人相信,他是个粗人说话,因为樊哙给人的感觉他本来就是个卖狗肉的嘛,所以他这个话说出来以后呢,别人听起来很容易相信。先骂秦王,实际上暗指项羽,你杀人多天下也要背叛你。再提怀王之约,那是拿怀王之约来压制项羽。然后赞扬刘邦的作为,再往后指责刘邦这么大的功劳不封赏,而要听小人之言要杀他,最后说了一句,我相信大王不会这么做。这番话可以说是樊哙的慷慨陈词。这番话说完以后,项羽答不上话了,项羽觉得不但理亏,而且觉得樊哙这个话说得太伶俐了,没法接。按照《史记》的记载,项羽就说了一个字,坐,答不上话了,只好说坐、坐、坐。这就是樊哙闯帐,樊哙闯帐缓解了鸿门宴的危机,化解了刘邦面临的凶险,刘邦一看稍有缓和,刘邦马上起身上洗手间了,趁机摆摆手,招樊哙出来了。因为下面刘邦就要逃席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此地是是非之地,久处此地必有后患,所以得走。我们看刘邦怎么安排走,第一步商议辞行,刘邦一出来就说,我们现在要走,没有告辞啊,没有向项羽告辞,这叫不辞而别,不礼貌,怎么办?还是那个樊哙,很粗,但说话说得很直,樊哙怎么说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为辞”,这话什么意思呢?做大事不要顾忌细节,行大礼不要注意小礼,人家今天是刀和那个砧板,我们是刀和砧板中间的鱼肉,任人宰割,告什么辞啊?樊哙主张不辞而别,刘邦立即采纳了。你看刘邦心多细,第一个先商量,咱们不辞而别好不好,怎么办?樊哙说不用,立即就走。第二步,安排善后,咱不能一走了之,得留一个人善后,留谁呢?张良,留张良善后。刘邦非常心细,临走之前给张良做了一番交代,你留下来善后,但是你可千万别进去早了啊,从这个鸿门到我那个军营是40里地,抄小路走20里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你估计我骑着马跑到军营了,你再去向项羽告别。他连这个路程,这个路程可能跑的时间,什么时候告别都安排好了。然后,告别的时候张良问他,你带什么东西没有?刘邦说带了,我带了一双白璧想献给大王,一双玉斗想献给亚父范增,当时刚好他两个都在生气,这个气氛不对,我就没敢拿。张良说可以留下来我来替你转,刘邦就把这些东西留下来给张良。然后刘邦在走的时候还做了安排,他带了100多个随从、四员大将来了,那他走的时候怎么办呢?100多个随从统统不要了,根本不通知,这100多个人全部留到项羽的军营了,司马迁最后也没有写这100多个人最后是死是活,不知道了,没有写。这四员大将刘邦带走了,但是有一条,四员大将不能骑马,如果四个人都拉马,刘邦也带马,五个人都骑着马,那五匹马走起来动静很大。实际上是刘邦一个人骑马,四员大将持“剑盾步走”,拿着盾牌步行,为什么?步行走不牵马,动静小,免得惊动范老先生。你想想范增一会儿是玦,一会儿是舞剑,要听见动静,范增要派人追杀呢。所以刘邦考虑得非常细,他不让别人骑马,他一个人骑马。当然,很明显在刘邦心中,他和那四员大将相比,谁的命金贵啊?肯定是自己的。那么张良怎么断后呢?张良是估计刘邦已经逃回大营才进帐向项羽告别,说沛公不胜酒力,酒量很小,喝蒙了,喝高了,怕大王责备,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还懵懵懂懂的,项羽说了一句话“沛公安在”,安在就是在哪儿,说刘邦现在在哪儿啊?其实人家这时候已经逃回大营了。你看这个项羽真是糊涂,刘邦那个精明,人家都逃回大营了,做了那么周密的安排逃回大营了,他还在问沛公安在。问完,张良说他已经回大营了,临走之前让我把一双白璧献给大王,一对玉斗献给范增将军。项羽接过白璧放到桌上,范增拿过玉斗往地上一放,拔出佩剑一剑把玉斗给击碎了,而且气呼呼地说了一通话,“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非常生气,拔出剑当着项羽的面,当着张良的面,把送给他的珍贵的玉斗一剑给剁碎了。范增预料到了刘邦就这,他竟然还逃回去了,范增是气急败坏,他那个“竖子不足与谋”,这个“竖子”当然骂的是谁呢?骂的是项庄,明骂的项庄,暗中指的是项羽。这个话说得也不好,他就把自己和项羽的矛盾给公开化了,所以后来陈平使反间计,项羽就怀疑范增和刘邦勾结,范增最后就气跑了。但是范增至少是看出来刘邦太可怕了,就这样,鸿门宴结束了。

鸿门宴的最后有一句话“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刘邦回到大营中间第一件事,就把左司马曹无伤杀了,唯一的一个卧底杀了,鸿门宴到此全部结束,刘邦安全地从鸿门脱险。那么这里边就留下来一个问题,刘邦鸿门脱险靠的是什么?他凭什么能够鸿门脱险?我觉得这里边原因很多,第一,鸿门说辞解除了项羽的思想武装;项伯帮忙让项庄的行刺无法实行;樊哙的闯帐转移了整个宴会的视线;刘邦的逃席避免了节外生枝,这是四点。还有最后一点,项羽的糊涂让他轻纵对手,项羽最糊涂的就是,在这么一个大好的时机没有除掉刘邦,为自己埋下了最后灭亡的一个祸根。当然,鸿门宴上项羽杀不杀刘邦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杀是对的,有人认为杀是不对的,至于杀和不杀的原因,大家的说法也都不一。我讲的主要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项羽最重要的是,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他最危险的敌人,假如意识到的话,刘邦叫在劫难逃;如果意识不到那叫在劫可逃,这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项羽选择的是霸业,因为我们很快就要讲到项羽入关以后,鸿门宴之后项羽就要大封诸侯了,他自己封为西楚霸王,然后把其他人封为诸侯,他作为天下的总盟主,这个霸业选择和他不杀刘邦关系也很密切。因为刘邦选择的是帝业当皇帝,项羽选择的是霸业当霸王,霸业跟帝业是两种不同的制度,霸业的霸主是天下的盟主,帝业的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独裁者。霸业需要下面有很多诸侯王,只要这些诸侯王表示臣服于自己,可以不杀,如果你都杀了没有诸侯了,你当什么霸王?就做不了霸主了,所以这么一种考虑,也可能是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的原因。当然所有这一些都是我们的分析,因为司马迁没有讲。当然这个事,要真正知道项羽鸿门宴为什么不杀刘邦,只能问项羽本人,可惜这件事情我们又无法去询问他。但是,刘邦从鸿门脱险以后,事情并没有完,因为他的目的是做关中王,他这个关中王还能做成吗?项羽在鸿门宴之后会怎么样对待刘邦呢?请看下集,《屈就汉王》,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qfh1780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