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青团员之歌(聊聊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

发布日期:2025-01-22 06:48:11     作者:会不会被打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qfj345874.html     违规举报

《共青团员之歌》,又称为《青年团之歌》,是一首在中国传唱度很广的苏联歌曲。这首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歌词简单有力。虽然有两段,但实际上两段歌词除了开头一句,以及第二句的集合起来/武装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第一段

听吧 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共青团员(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 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 妈妈,别难过 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第二段

我们自幼所心爱的一切,宁死也不能让给敌人。

共青团员(青年团员)们武装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 妈妈,别难过 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 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 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在我的印象中,多数时候歌名就是《共青团员之歌》,《青年团员之歌》比较少见。但歌词中一直是“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最近新的一个版本,歌词正文中说的是“共青团员”,还有“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改成“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再见了亲爱的故乡”改成“再见吧亲爱的故乡”,总是不太习惯。尤其“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根本就语法不通。


词作者是阿.嘉里奇。不过说实话,这首歌的词并没有太强的功底。八分以上的感染力靠的是旋律。曲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索罗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他的代表作品还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海港之夜》《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等。


《共青团员之歌》很明显是战争爆发时动员上前线的歌曲。“共青团”在苏俄时代一直是紧随共产党之后的战斗团体。在《钢铁是怎样炼成》中,保尔他们在寒冷泥泞的森林里修铁路时,当出现下一批人手无法到位,领导的决定就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不许回去”。全人类瑰宝苏联政治笑话中,当前面铁路出现故障时,列宁的应对方式也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集合下车去修铁路”。所以,战争来临时,共青团员的集结上阵,也就理所当然。

但相比其他军歌,这首又自有其特点。它直接讲战争的部分并不多。每一段的6句歌词,第一句讲背景和表决心,第二句描述当前的事情,其余4句都是在告别。而又有3句是向妈妈告别,1句是向故乡告别。于是在铿锵的进行中,又透出无穷的柔情。反过来,这其实又是在诉说上前线本身的意义:为了母亲,为了故乡。


结合苏联本身的历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就是一首苏德战争爆发时,青年们踏上征途所唱的歌。在苏联小说《夜幕中的闪光》里面,确实也出现了青年们唱着这首歌上前线的剧情描写。然而实际上并不可能。因为这首歌是在二战后的1947年才写出来的。

不过,在随后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中,这首歌曲倒真是伴随着大批热血激荡的年轻人奔向前线。那就是抗美援朝。中华好儿女开赴半岛时,口中唱的除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是“再见了亲爱的故乡”。《志愿军军歌》和《共青团员之歌》都是歌词简单,节奏强劲,但《共青团员之歌》的旋律和歌词比《志愿军军歌》要丰富一些。伴随着这首歌,数十万志愿军将士血洒异域,向世界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老巴本人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90年代在磁带摊上淘到的《50年代在中国流行的苏联歌曲(1)》,共青团员之歌是B面最后一首歌,也是买下来后我最开始反复听的一首歌(那时候中二时期,只喜欢听热血的,婉约抒情的不太喜欢)。后来高考时走向考场听着这一首,大学辩论赛决赛时,也在校广播站为队友点的这一首。


《共青团员之歌》是典型的合唱歌曲。难度不大(除了“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会高上去),人越多越带劲。所以独唱的哪怕是名家也出不了这个气势。

我是怎么追苏俄歌曲的——悼亚历山德罗歌舞团

神圣的战争:苏德战争成就的一首歌

《喀秋莎》:战火柔情,为何是我们的耻辱?

五一劳动者,聊聊《国际歌》的六段歌词

共产国际建立100周年,大姐劲舞《国际歌》

腓特烈大王进行曲——一首搞笑歌中的德国铁血历史

向天再借五百年,到底是康熙还是郑成功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qfj3458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