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七个国为什么只灭六个(战国时期赵国两次)

发布日期:2025-01-22 09:58:56     作者:相遇邂逅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qhg166564.html     违规举报

众所周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在战国时期,乐毅曾率军击败了齐国,夺取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虽然乐毅没能攻下齐国的莒和即墨这两座城池。但是,乐毅也没有让燕国丢失已经夺取的战果。不过,燕惠王出于对乐毅的猜忌,选择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不仅损兵折将,还丧失了辛苦占领的齐国土地。而这,无疑是临阵换将所导致的不利后果。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赵国,历史上则有两次著名的临阵换将案例。正是因为这两次临阵换将,导致赵国走向了衰落,乃至于被秦国消灭。


一、长平之战,用赵括替换廉颇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大军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至于这场战役的导火索,则是因为韩国上党郡的归属问题。对于秦国来说,多次进攻韩国,切断了上党郡和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不过,让秦国想不到的是,自己唾手可得的上党郡,却被赵国不劳而获了。于是,愤怒的秦昭襄王发动了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当然,在廉颇的坚守下,赵军也不可能有被全部歼灭的风险。与此同时,赵孝成王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这导致赵孝成王对廉颇非常不满。

秦昭襄王发现赵国固守不战,自己不能消灭赵国主力,所以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于是,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他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这无疑临阵换将了。对于廉颇来说,是赵国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赵国将士中具有较高的威望。现在,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自然不利于赵国将士的团结。在取代廉颇后,赵括遵照赵孝成王的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得知赵括登场之后,秦昭襄王也临阵换将。不过,秦国实际上是把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派上战场。至于原先指挥秦军的王龁,并没有被调走,而是变成了白起的副手。从这一角度来看,秦昭襄王的临阵换将,要比赵孝成王高明太多了。毕竟,秦昭襄王考虑到白起和王龁之间的兼容问题。而就赵孝成王来说,则对缺乏经验的赵括过分信任,甚至将廉颇调回了邯郸。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也即让赵国40多万大军全军覆没。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换而言之,在长平之战中,如果是赵国击败秦国的话,那么,我们不排除赵国一统天下的可能。由此可见,赵孝成王临阵换将的决定,对整个战国历史走向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秦灭赵之战,用赵葱、颜聚取代李牧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逐渐衰落下去,而就秦国来说,虽然秦昭襄王去世了,不过,秦王嬴政在亲政之后,却开始了秦灭六国之战。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役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接着秦国挥军北进,被赵国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在战国末期,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名将,无疑是秦国消灭乃至于一统天下的劲敌。一定程度上,李牧不死的话,秦国很难消灭赵国。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今邯郸市),自率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虽然王翦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甚至还有秦国国力的优势,不过,尽管如此,王翦却还是无法击败李牧。由此可见,李牧的指挥能力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战国名将了。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在秦始皇嬴政的命令下,王翦再一次率领大军进攻赵国。此战,秦国大军不仅包围了邯郸,王翦还亲率主力东出井陉。为了能够除掉李牧,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迁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对于赵王迁来说,在郭开等人的蛊惑下,临阵换将,也即用赵葱、颜聚取代了李牧。不久之后,赵王迁和郭开甚至冤杀了李牧,这要比临阵换将更加危险了。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在李牧这位名将被杀后,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彻底灭亡。

综上,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用相对一般的将领替换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从而在关键的战役中吃到了败仗。而这,自然是赵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了。换而言之,赵国不是没有一流的人才,反而因为君主的猜忌、不信任等原因,导致赵国没能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能力,这和用人不疑的秦国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qhg1665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23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