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杨过其人(北大教授聊历史地理)

发布日期:2024-12-22 01:58:44     作者:旧守空城梦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qnm111419.html     违规举报

韩茂莉

【编者按】

6月27日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抖音、西瓜视频联合推出的“你好!大师,北大名师聊专业”系列的第四场活动中,主办方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老师,她在直播中重点解读了历史地理学的历史以及重要分支领域,希望能为历史地理学的潜在爱好者打开一扇窗。澎湃新闻经主办方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当天韩老师的部分讲授内容,并已经主讲人审定。


韩茂莉老师在活动现场

说起历史地理,这是一个大家听起来又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因为无论我们今天从事什么职业,学习什么学科,但是中学我们都学过地理和历史,当有一门学科叫作历史地理,大家一定会提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解读。

今天的内容一共涉及几个方面:第一,解读历史地理;第二,谈一下这个大家并不熟悉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历程;第三,历史地理学科它所隶属的分支领域。

首先我告诉大家,历史地理属于地理学科,而历史只是它的定语,确定了它的研究时代。当然,既然作为地理学科,对于地理学就要做出定义。当代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听起来很学术的概念。当然在这个概念之下,地理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登上学术舞台之前,事实上已经有很久的发展历程了。有人说过,地理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其实是有道理的。人类到今天已经有200多万年的发展历程,我相信在200多万年中,人类在寻找食物、建立聚落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会获得地理知识,就是山在哪儿,水在哪儿,食物资源在什么地方,从那个时候地理知识就开始在人的生活之中积累下来了。

随着以后的历史发展,它经历过古代阶段、近代阶段,一直到今天发展成了独立的学科。正因如此,在伴随着地理学科形成的过程中,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撰写《全球通史》的时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他说:“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它们都要适应自然,然后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之中,改变的是自己,只有人类是与它们不同的。”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适应,而是在面对自然环境的千差百异时,应对的过程中出现了文明,出现了科学,我们用自己的一些手段和技术而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就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地理学的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成分,所以说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我想说从我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大概有这样三方面,甚至四方面的内容。


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第一,地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大地上原本就有的山川、河流、湖泊、沙漠等等,这本就是地球上原有的,我们研究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第二,研究由人类创造的,这就包括城市、农田、道路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人类活动创造而形成的大地上的景观,既然是在人类创造中形成的,它们一定有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规律,还有面对的未来,我们就要从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获得一个科学的答案。第三,大地上没有的,也不是由人类创造的,而是在人类利用过程之中而形成的地理。哪些呢?这就是政治地理、军事地理。其实我们今天很难在大地上去发现哪一个地方属于政治地理,哪一个地方属于军事地理,但是在人类的利用过程之中,的的确确在空间上表现为政治和军事的特征。

既然如此,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中学都读过这样一篇课文,叫作《烛之武退秦师》。这是来自《左传》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故事有关的是三个国家,地图所看到的:秦、晋与郑国。秦与晋两国形成联盟,组织一支军队要攻打郑国。当然了,郑国是个小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之下,完全无力反抗。面对如此威胁,如何是好呢?于是有人说了,如果派烛之武去和他们谈判,一定会达到我们满意的结果。于是就找到了烛之武这样一个谋士,他从城墙上坐一个大筐坠到城外。那么烛之武到哪里去了呢?《左传》记载他是到秦国军营中去了,对秦国将领说,秦晋两国军队攻打郑国,我们郑国灭亡是肯定的了,但是将军要看看,如今郑与晋之间是邻国,郑国灭了,郑国这个版图最有可能是纳入晋国之中。而晋与秦也是邻国,可以想象,秦国的邻国领土增大,国力更强了,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显然是存在着更大的威胁。反而再看历史,秦晋两国之间有很多许诺,往往是晋国没有兑现。那么攻打郑国,只留下对秦人不利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反过来,如果郑国仍然存在,秦若向东攻打其他地方,而郑国在交通干线上可以为秦人提供后勤保证、粮食供应等等。秦国将领一想果然是这样的,于是秦国军队撤退了。这原本是两国联军,秦人退了,那晋人也只好退了,郑国保存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地缘政治”。而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烛之武做的事情就是利用三国之间的版图,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成功地保存了郑国,这就是政治地理。它是利用地理而达到政治目的。其实但凡政治、军事都具有这样一个特征:利用地理而达到其中的目的。

如果说地理学有第四个研究内容,那应该说就是通过人的行为而构成的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地理现象同样在大地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在空间上是有所表现的,我们马上会举这样的例子。

上面所谈到的内容,讲的就是地理学拥有的分支。那么从整个地理学回归到历史地理,它是研究地理学的过去时,这样一门历史地理学究竟有多远的学术历程呢?我们所有学者都认为,历史地理学虽然是一个小众学科,但它却有久远的历史,大概到今天来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何以为证呢?其实在《史记》《汉书》当中都埋下了谈地理学过去时这样的证据。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地方的事例。

这个地方在地图上我们看到它叫作左冯翊,位于陕西中部,关中地区,在今天的西安市以北地带。关于左冯翊,我们就在《汉书·地理志》中找到了有关它的说法。我们知道《汉书》的著作者是东汉时期的人,班固,这本书讲的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但是我们就在这里找到了与历史地理有关的内容。其中左冯翊作为一个例子,《汉书·地理志》说到左冯翊这个地方,在秦代属于内史。什么叫“内史”?千万不要以为内史是研究历史的部门,它在当时属于首都特别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北京。那么讲到汉代的左冯翊曾经就是秦代的内史,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属于塞国,以后又做了屡次更名。这个地方在西汉时期有户口,有人口的统计,都在其中。同时这里有说到左冯翊这个地方有多少县,往往又做了什么样的地名改动等等。于是我们就在这字数不多的记载之中看到了,不但有西汉这个时代的地理,而且还涉及秦代的地理问题。但凡地理的过去时就是历史地理,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记述他们当代要陈述的地理问题的同时,往往会追溯历史。从这个时代开始,我们相信历史地理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当然,这样一个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古代历史地理、近代历史地理的过程。而近代历史地理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它的进程的,而它的发起者是张相文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期,1909年,张相文组织了中国地学会,在中国地学会所研究的内容之中,就包括历史地理。当时隶属中国地学会有一份叫作《地学》的杂志。从1910年创刊到1937年结束,这里面我们看到的文章就有“滹沱、漳、滏之变迁”,这指的是华北平原上几条河流的历史变迁,渤海的过去与未来,近五十年的中国水利。这些研究文章讲的都是地理学的过去时,但是它们的立足点、研究方法与古代地理已经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近代地理学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在1909年,历史地理仍然属于地理学的整体范围之内,它独立地以一个学科登上学术舞台,跟禹贡学会以及这个学会的一份杂志——《禹贡》是有关系的。说到禹贡学会必须说起顾颉刚先生,顾颉刚是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学者,不仅著名,而且是学术泰斗,当年他从事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汇聚了那个时代众多的学者。1949年建国之后,很多著名的学者像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白寿彝、张维华等,如果细数起来,大概所有在顾颉刚先生周围、属于他的学生的,承担了中国史学界的半个家底。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创办了禹贡学会,隶属于禹贡学会的杂志叫《禹贡》是半月刊,“禹贡”是它的中文名字,将学科的历史追溯到战国时期,即属于《尚书》的一个篇章“禹贡”,但是这个杂志的英文名称我们看得出来就叫“中国历史地理”。从那个时候开始,历史地理以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禹贡学会建立的初期,追随它的学生刚才说了,几乎囊括中国史学界的半个家底,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根据这样的学术渊源,我应该属于顾先生的再传弟子,因为史念海、侯仁之先生都是我的老师。那么禹贡学会创办的初衷是什么呢?那是在1933年的时候,东北已经沦陷。随着东北沦陷,华北也面临着危机。在如此民族危亡的时候,顾颉刚先生是一个爱国者,他认为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对于国家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用中国文化唤起民心,振作抗日的斗志,却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禹贡学会创办的初衷就是面对抗战全面爆发试图唤起民心。于是,在禹贡学会创办之后,包括《禹贡》半月刊所有这些成员,主要致力的研究内容,除了纯学术的历史地理研究之外,侧重于中国边疆地区——这些学者当时已经认为如果华北沦陷,长江流域沦陷,那么有可能边疆地区会带来新的希望。于是组织西北考察、西南考察,当时属于禹贡学会的成员之一严德一就曾经参加滇缅公路的勘测。我们都知道当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中国接收国外援助的物资只有一条道路,就是滇缅公路。

除此之外,顾颉刚先生重视边疆问题、民族问题等,更重要的注重我们国家的历史。在1937年华北沦陷之后就是七七事变,禹贡学会不能再办了,于是顾颉刚先生到达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到这些地方继续宣传抗日,鼓励当地的汉民和藏族同胞加入抗击日本人的行列之中。

虽然当年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北京大学的师生们没有忘记顾颉刚先生,当年禹贡学会最初创办的会址位于蒋家胡同三号,就在北京大学东门附近。九十年代这个地方要进行改造和拆迁了,于是北大师生呼吁无论如何应该将蒋家胡同三号保留下来,北大领导花了重资将这个住宅进行了易地搬迁,如今落在了北大校园,就在北大光华学院那些现代大楼的背后,有一个四合院,这就是当年蒋家胡同三号禹贡学会的会址。

从这个院子可以发现,我们这样一个学科有着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家国情怀。当然在禹贡学会创立的初期,这些学者想为国家和学术界做一些大事,他们希望编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同时还想编一部历史地名大词典,还希望绘制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但是这个学术团体只存在了几年,抗战爆发了,很多事都变成了那个时代的遗憾。但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集合全国一百多位学者,《中国历史地图集》诞生了,它不但是研究历史地理,更是代表中国上下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一个成果。记得那一年里根总统访问中国,它是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礼物送给这位美国总统的。

随着历史地理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侯仁之先生的一部书叫作《历史地理学四论》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侯仁之先生告诉我们,历史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过去时,研究的是昨天、前天的地理,但是到了新的时代,给予我们的任务已经不同以往了,它不但要研究地球表层原本有的、人类创造的各种景观的变化,还要探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于是把这样一个学科推上了一个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到今天,本着侯仁之先生所提出来的基本观点,历史地理学已经分成了若干个分支。当然,就其分支领域来讲,第一大的分支,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大地上的河流、湖泊、海岸、沙漠、森林、植被等等,以及历史气候,所有这一切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另一个大的领域,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人文地理,囊括在这里的分支与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政治、文化、聚落、商业、社会等等领域都相关。所有这些研究分支到今天来讲,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成果。那么说起历史地理,它具有这样一个久远的变化过程。当然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之中可以发现,今人利用地理,发现地理,古人也同样如此。

下面我再讲一个跟物产有关的地理学问题。当然说到这个问题,是与古人和当代相结合的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曲阜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家乡,很多年前我们学院到那里进行规划,我看到有一个孔子周游列国的声光电的演艺厅,于是我们发现孔子他老人家周游列国,一路向南走。但是南行之途到陈蔡这个地方是最痛苦的,不但有陈蔡之困没吃的,在这里是挨饿的。当然过了陈蔡之后就到了楚国的境地,这时候为了表明孔子的境遇发生了变化,于是窗明几亮,为了表示这个地方祥和的生活,农家院落外面挂了一红一黄的辣椒和玉米,这对吗?一定是不对的。我们都知道玉米和辣椒原产地都在南美洲,十五世纪晚期1493年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哥伦布才登上了美洲大陆。大概在明代晚期十六七世纪的时候,这两种农作物才传入中国,当然孔子他老人家是没有可能享受得到的。因此,我们说历史地理研究问题的重要内容,是跟物质文化有关的。

不仅仅是曲阜的那个孔子周游列国演艺厅有这样的错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金庸先生的作品里也有这种对于物质文化的传播历史不清楚的问题。这里举的例子是《神雕侠侣》《天龙八部》,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无论是杨过还是段誉,他们生存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呢?故事告诉我们北宋和南宋,但是在他们的故事之中,谈到了玉米,也谈到了辣椒,我们知道这两部著作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距离玉米、辣椒传入中国还早了五百多年。

因此,我们说研究物质文化的历史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刚才我们还说过研究当代地理、历史地理,都有一个重要的领域,文化地理。这里要举的例子就是属于历史地理之中的文化地理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高考刚结束,很多年轻的学生要进入大学,我们各省都有自己的分数线。当今有分数线,科举制度的时代也有这样的特征。其实从宋代开始,东南西北各个不同的地点,在科举的过程中,录取的人数就有了不同的名额限制。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过程?首先在县里面进行初级考试,这些有了童生资格的人,经历县里的进行考试之后,获得了一个资格,有了秀才的身份。这些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不是家乡县里的考试,而是到你所在的省里考试,这时候就有了名额限制。于是我们发现从明代给我们留下来的记载可以发现,在东南西北各个地方,各个省的举人都有了具体的名额规定。一般来讲,经济发达的这些省文人多,名额稍多一点,一百多人。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四五十人。这样的话,这些进行乡试的文人,无论你考得多出色,最后由于举人名额的限制,最多不过一百多人,最少就四五十人。这是举人的名额限制。然后他们开始进京赶考,到京城之中参加会试,会试又有了进一步的名额限制,这就是我们看到明清两代都有南卷北卷,还有的时候出现南卷、北卷、中卷,什么意思呢?仍然是这样的,虽然举人有了名额限制,但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程度好的地方,供自己读书的可能性就大,这些人的读书水平也高,虽然都是一百多举人进京考试,可是这一百多和那一百多水平就有了极大的差异,江苏、浙江都是高考大省,当年也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我太老师顾颉刚先生当年回忆他老家在苏州一个短短的巷子里,前后出了十一名进士,这就是当年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见证。当然,朝廷不希望所有在会试过程中得高分、中了的都来自一个地方,于是有了南北中三卷,根据地区进行分别的考卷。这样的话,各个地方在会试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基本上人数相当,这既保证了地区上的平衡,朝廷用人也不会集中在一个地方。会试成功之后进入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次不淘汰了。这次考试是什么呢?只是定名次,我们知道了状元、探花、榜眼都是在殿试最后形成的。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文化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谈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其中一个内容。

说起历史地理,这是一个囊括范围非常广的学科,几乎所有当代地理学涉及的内容,都会在地理的过去时之中展现出来。如此庞杂的历史地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一书中再做进一步了解。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张亮亮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qnm11141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