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致敬抗美援朝英雄(从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看背后真实的历史)

发布日期:2025-01-22 06:22:12     作者:在好不过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qsb245085.html     违规举报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紫辰】

近日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上映,看完这部电影的朋友们肯定好奇,抗美援朝战争历史上的1953年夏季攻势,到底是不是像电影里所展示出来的样子,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电影《金刚川》讲述的是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1953年7月13日金城以南地区反击战。为了保障大部队顺利抵达(电影说是师级规模)金城方向河对岸,从而在金刚川架起大桥,电影就围绕这座桥讲述。

真实的历史中,志愿军第60军以及工兵团在金刚川架起很多个桥梁。但由于关于金刚川一带架桥的资料零碎,目前笔者没有找到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仅仅知道两处桥梁。一处是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工兵连在金刚川下游的沃尾渡口架起的大桥,一处是工兵第10团第三连在金刚川流域主要渡口岩里架起的大桥,因此叫岩里大桥。

这两处大桥的作用都是确保第60军在夏季攻势作战时的弹药物资等补给能够顺利运输到第一线。并非像电影里讲述的那样,架桥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部队顺利赶到金城前线。

大桥主要作用是一条补给线,为前方运输弹药、粮食、药品等。而且不是第三阶段才开始修建这个桥,而是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修建。

既然大桥的作用是保障前方作战弹药物资等补给,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有关志愿军第60军后勤保障方面的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后勤部于1954年11月写的【1953年夏季战役后勤工作总结】写道:“整个战役从五月十二日起至七月二十七日和平签字止,历时77天。根据朝鲜气候特点,恰处于每年惯例的雨季之前及雨季初期,同时我东西作战地区全系山区,东线鱼隐山海拔1200多公尺,反击之敌阵地也大部在900至1000公尺以上,峰峦重叠,沟壑交错,道路狭小,行走攀登困难。

公路只能通到团及远战炮群,人力运输线延长15至70华里。同时金刚川,金城川之水与我军、师供应点与团以下前沿拦腰割断(江西系发起战斗后形成),雨季开始水位激增,桥梁被炸毁及冲断迫使部队形成杯水作战形势。江东由于准备时间较长(四个月),而江西则由于争取战机,准备时间仓促(一礼拜),防区狭窄(我一个军接友军一个团正面),形成人缺住处,物无放所(物资大部露天)。

特别是正值雨季开始,而路基较江东更坏,战前军曾先后动员步兵63个连,工兵13个连,虽作出标准工6万多个,至发起战斗时仍不能顺畅通车。部队渡江后,原非敌我所占之真空地带公路不能在短时间内构通,至汽车送到终点后,部队不得不完全依赖人力远返后方70华里进行补给,更增加了运输上的困难,影响战斗的发展。”

从这段不难看出,当时因为雨季水位不断增高,加上美军飞机、大炮频繁轰炸桥梁,导致志愿军第60军后勤保障十分困难,后勤部队压力很大。当时在江东的第60军师一级供应点均在金城川北、团一级则紧偎川的南岸,同时公路基本上均可到达师团。

为了应付雨季及战斗发起后金刚川对第60军运输上的威胁,战前以团的供应点变成师的前进库,进行物质囤积,这样基本上减少了部队背水作战对第60军供应上所造成的困难。

第60军后勤采取前重后轻的两个梯队配备,以两个队,两个所、两个站及军械仓库,组成后勤的第一梯队以下泗洞(兵站位置)为核心地区,同时展开工作。两个队加以配属炮兵车辆由军战时运输指挥所统一指挥,担负军到团及远战炮群的物资运输(基本上是公路通到哪里就送到哪里)。第一兵站负责主副食及战斗器材的收发,第三兵站主要负责日用品及食品的储备,军械库则负责所有弹药的补给。


(资料图)

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一打响,美军不断出动飞机对我军后方补给线实施轰炸,整个夏季反击战,美国海军出动飞机7571次,其中一半力量负责轰炸。当时在金刚川流域主要渡口岩里的大桥就被完全炸毁,大桥被炸断直接切断了由北向南的公路,一座行人便桥也被美军飞机炸的几乎找不见桥影子,第60师第181师战斗所需要的物资都停留在桥北,前线急需后方的供应。为了确保夏季攻势第二阶段顺利进行,确保志愿军第60军第181师、第179师进攻883.7高地、973高地、902.8高地所需要的弹药物资补给能够运输到第一线,工兵团第10团命令第三连8天之内在金刚川主要渡口岩里架好大桥。


金刚川岩里渡口的位置(资料图)

1953年5月20日,工兵第10团第三连连长张振智带领工程兵连、排的干部来到岩里附近,金刚川一带闪着无数的微波,微波拍在两岸的断崖。被炸坏的桥脚受到激流的冲击,像是吞吐在浪涛里的小海岛。

工兵连的干部们紧张地登高探底,他们一会爬到附近的山上眺望,一会又到江里看一下水势。当时当刻,工兵连的干部们都沉默不语,都拿出小本子记着东西。连长张智秀皱紧眉头,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这里架起大桥。

张振智出生在江苏省东海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没钱送他读书,他16岁就在陇海线路东段当工人,一干就是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他刻苦学习工程建设的知识,很快他就掌握了工程兵的一般技术和知识,还发扬了工人特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50年的时候,他已经升任排长,有一次在架设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大桥的时候,他创造了七字锚、木排打桩法,节省了7200多工,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因他执行任务中屡次表现出优秀的指挥才能,自己也不断改进操作方法,荣获了“模范指挥员”的称号,并于1950年9月参加了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入朝作战后,他在1951年初开始指挥一个排在加修平康、剑沸浪、土洞一带的公路建设。

而此时,团党委要求在金刚川岩里用8天时间把桥修建好,在平均每天落下敌人炸弹、炮弹二三百枚的情况下,要架起一座长达37米的载重桥,任务十分艰巨。就在这时,美军一枚重型榴弹炮弹在他们附近五十多米的地方爆炸,爆炸所产生的气浪卷着沙石冲击着张振智,他连忙爬起来对战友们说:“我们要在敌人眼皮底下架桥,要顶着炮火施工!”

战友们都说:“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我们一定要把桥架通!”

随后,张振智、连指导员、副连长赵祥勉、第1排排长郑玉发等战友一起商量在哪里架桥比较好。张振智最后决定架桥的位置在离原渡口约80米的地方,面对战友们的疑惑,他指着悬崖说:“我们就是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把桥架起来!

当天晚上,工兵第三连召开了支委扩大会,会议上,第三连的干部们把架桥的位置利弊因素都摆出来,又根据劳力、时间、材料,仔细地算了算帐,最后一致通过了张振智的建议,各个排进行分工,想了些办法,对28日16时前完成任务充满信心。

第二天早上,张振智和赵祥勉脱掉衣服直接跳入江中,选择和测量桥基的位置。同时,悬崖下响起爆破声,锤子、榔头叮铃咣当的声音。在工兵连抓紧一切时间修桥的时候,美军不断派出飞机在这一带侦察,冒着敌人的炮火、飞机轰炸修桥,岩里这个渡口瞬间化为战场。

根据张振智的部署,工兵第三连第一排、二排现场作业,第三排的任务是为连主力提供木材,也就是让第三排的战士们去伐木。这个任务对于第三排十分艰巨,因为周边山林大多数被烧毁,最后只在2.5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伐木场,但山上一多半树木被炸得不成材料,更严重的是伐好的木材运回去路上必须要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的地带。

第三排的战士要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为现场施工作业的连主力运输木料。开工第一天早上,敌军十多枚炮弹就在第三排伐木的地方爆炸。连长张振智考虑到战士们的安全,立马命令第三排火速转移。刚下达命令没多久,敌人12架飞机直接飞向第三排伐木的地方俯冲轰炸,一声声巨响后,浓烟滚滚、满山烟火。此时张振智心急如焚,恨不得一步就到达第三排所在的地方,看看战友们的情况。没过多久,第三排的通信员跑来向他汇报:“第三排按照连长指示已经转移到另一个山上去伐木,敌人飞机投掷的炸弹,只炸毁了第三排在那里丢弃的一个水桶。”

面对敌人的轰炸,张振智本人十分担心第三排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第三排如何能完成任务呢。第二天,他来到第三排伐木的地方走到敌人炮火封锁地区松亭口一带,这里密密麻麻的全是弹坑,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公路,哪里是平地,整个地形十分糟糕,开阔地连着金刚川,连半点隐蔽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候张振智心想,需要找另一条隐蔽的道路。

他思考,如果走水路,把木料扎成木排顺流而下,这样既节省人力,又避开敌人炮火袭击。他跑到第三排的伐木场,把这个想法告诉第三排的战士们。正为此事发愁的第三排排长祝业其兴奋地说:“连长,现在你又替我们把这个难题解决了。”几个小时后,金刚川漂浮起一串串木排。这些木排披着和江水一样颜色的伪装物,防止美军飞机发现。本来三天的任务,两天便完成了。

木料到达渡口,全连经过7天时间的紧张作业,在金刚川岩里渡口架起一座崭新的中水位桥,终于提前一天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这座岩里大桥,共有七个节间,长达37米,深深藏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下。除了桥脚以外,上部结构全是“活”的,想拆就拆,说架就架,敌人飞机不会轻易发现,炮火难以命中,既隐蔽又便于伪装起来。

架好桥的同时(5月27日),志愿军第60军夏季反击战第二阶段战斗也打响了,当时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百八十师集中兵力进攻敌军固守的“方形山”。而此时的张振智并没有沉浸在建好大桥的喜悦当中,前方的战斗越来越激烈,敌人肯定会发疯似地轰炸我们的补给线。要想办法,不让敌人发现这座新桥。一旦发现被炸了,又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座大桥修好。他随后又召开支委会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备足木料、石块外,还计划架一座人马便桥,一座钢索吊桥和构筑一个漕渡码头。

同时,团参谋长又对第三连交待了新的任务,要求第三连尽快考虑下一步的战斗计划,不然我们在金刚川是站不住脚的。随后他叫来连副指导员耿立科,要求他做“有个难做的算术题”。张振智说:“敌人飞机扔下500磅的炸弹,弹坑深2.5米,坑底直径6.5米,你算算,需要多少立方土才能填满?”

耿立科看了看连长说道:“连长,你怎么净出些难题?”

张振智笑着说:“同志啊,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知道,炮兵有射击诸元,步兵有战斗动作,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些米、厘米啊!你想想吧,要是敌人飞机在桥旁边或者通桥的公路上扔下两颗炸弹,我就喊:‘同志们快填弹坑呀!’但是要多少人填,需要多少时间,我心里没个底还能行?.......”

说完,他们俩人算了三个多小时。“需要八百五十多方土才能把弹坑填满,”耿立科搁下钢笔告诉连长。张振智一听,需要八百五十多方土,吓了一跳。

他说:“这么多,可以堆个小山包呀!不对吧?”张振智将信将疑。

晚上,他独自在桥头走来走去,一边看着桥上的情况。桥上卡车、摩托车、各种火炮、弹药物资仍在川流不息地奔跑。如何守住战士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大桥,成了张振智不断思考的问题。前线战斗越来越激烈,张振智叫醒了值勤的排长,向他交代了一个任务,为了蒙蔽敌人飞机,在天刚亮的时候,叫部队拆掉五孔桥板和两孔桥桁,将好桥伪装成被炸断的桥迷惑敌人。排长了解完任务后,张振智一个人在防空洞里昏暗的烛光下想填方、挖修、护架等问题。

他在纸上写道:

一孔桥被炸毁,只要材料齐全,河底不出问题,一个排的兵力半小时可以抢修完毕;

一个500磅炸弹的弹坑,如果在五十米之内取土来填,一个排兵力1小时20分就能填平。

就在他思考问题的时候,敌人炮兵校正机飞来,随后一枚枚炮弹落在之前被炸毁的桥上。旁边的哨兵直接笑道:“敌人真够傻的,对着早已毁掉的桥炸。”张振智听了哨兵话,想了想,让后命令第2排紧急集合,要求战士们把坏桥“修好”。战士们一听全部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连长的话了。然后张振智说道:“毛主席教育咱们,要用声东击西、忽南忽北等巧妙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咱们能不能把这座破桥再利用起来呢?”就这样,工兵第三连利用这座破桥迷惑敌人,而新桥每天拂晓前把桥板、桥桁全部拆掉,剩下的桥脚再涂上江水样的颜色,用伪装迷惑敌人。

前线方向,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于6月3日战斗结束。因为志愿军进攻“方形山”,敌人误以为志愿军要进攻949.2高地,为志愿军第181师、第179师进攻883.7、973及902.8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20日,志愿军第60军第181师、第179师共13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约3000人对敌军发起猛烈进攻。

美军为支援南朝鲜军作战,不断派出飞机轰炸我军后方,尤其是金刚川岩里大桥。前线的战斗异常惨烈,志愿军第181师第543团反击883.7高地的时候,在大量火炮掩护下25分钟突破了敌人阵地,但自身也伤亡391人。人员的伤亡,弹药的消耗,前线急需各种药品、弹药等物资,火线的伤员、烈士遗体也要送到后方。为了加强金刚川岩里大桥的保卫工作,除了负责架桥的工兵第10团第三连外,团主力陆续投入进来。


金刚川大桥(资料图)

根据参加金城反击战的老英雄马刚写的《保卫金刚川大桥》一文叙述,金刚川大桥架好后,工兵第10团第一营、第三营负责担任保卫金刚川大桥的重任。本来有一座桥,后来被炸毁。志愿军又架起一座木桥,但战争开始多次被炸毁。这座桥全长约300多公尺(工兵第10团第三连架的桥只有37米,很有可能是记错长度,或者不是同一座桥),虽然是木结构简易桥梁,但金城反击战之时,却显得非常重要,是东线金刚川上通向金城前线的重要军事通道。金刚川大桥上除了有我们两个工兵营800余人外,两岸还分布一个高射炮营和高射机关炮连部队……

美军依仗自己的空军优势不停地对大桥实施24小时狂轰滥炸。敌美军炮兵也不断实施炮击,平均每分钟要落弹3、4发炮弹。工兵第10团第一营、第三营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炮火、空袭不断抢修大桥,两岸的高射炮部队也以炮火对空射击保卫大桥。

当时工兵第一营全体战士们冒着敌火坚持从距离大桥一华里的金刚山上砍伐树木。力气大的战士一个人能扛1根木头,其他人两人扛一根木头。战士们的汗水浸透了衣服,有的人把衣服脱掉,光着身子干活。有的战士负了伤,鲜血直流,顾不得包扎依然坚持奋战。大桥被炸坏,战士们把桥修好,又被敌人破坏,志愿军工兵团紧接着又把桥修好,如此反复不间断修桥。


金刚川大桥(资料图)

一直到6月26日美军4架“黑寡妇”对金刚川岩里大桥狂轰滥炸,造成数人伤亡,七孔的新桥只剩下两孔。张振智将情况报告给团参谋长,团参谋长要求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座桥,要求在6点40分前抢修好这座桥。张振智看了看表,快5点了,要抢修7孔桥,还要填两个500磅炸弹的弹坑,而只有两个半排兵力,另半个排搞预备木料,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当时工兵第10团第1营的吴教导员开完会立马跑去现场与第三连的战士们一起修桥。战士们冒着敌人飞机的扫射、轰炸,抓紧一切时间修桥。

转眼间已经到了6点,江北岸公路上,汽车、马车、担架,排成了一条长蛇阵。战士们见此情景,加快速度,争取让桥梁尽早通车。6点35分,岩里大桥修好了,张振智手中的指挥旗一扬:“过!”各种运送弹药、药品、粮食等物资的车辆如洪水般向南岸驶去。

就这样,志愿军工兵第10团第一营、第三营的战士们不分昼夜战斗,一直到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金城以南反击战)胜利。当时志愿军工兵在桥的附近200多米以内,计算美军落下的炸弹、炮弹。共计炸弹350多枚、炮弹2400发。

而志愿军工兵第10团第三连连长张振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色,功绩显赫,1952年6月25日及1953年9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先后评给他一等功两次,并授予“二级模范”的称号。1952年6月25日及1953年10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及“军功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qsb24508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