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什么时候诞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发布日期:2024-12-22 10:19:05     作者:凰烟未泯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ray503580.html     违规举报

人类探测宇宙走出的重要一步就是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一第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的那一刻。从此人类的科技开始快速发展,而不管是探测宇宙深空也好,还是人类的生活都在卫星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这一切的信息交流传播离不开卫星,如果没有卫星,人类社会立马就会倒退50年。

人类的第一颗卫星是苏联发射上天的,随后就是美国。中国的卫星发射之路是很艰辛的,我们知道,新中国刚成立后,国内不管是经济还是科技都是很困难的,科研人员少,资金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1957年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的那一刻,党中央决定研发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院党组研究认为:这是关乎国防和人民和平安宁的头等大事,为此,抓紧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二是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

当时的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苏联又是第一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从1957年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1958年发展到12处,而且科学家还到苏联去取经。

当时,我国计划用几年时间就把卫星送上天,可见当时科学家的工作热情及信心,因此,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我国卫星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为便于与上海市合作,11月迁上海,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分三个研究室,业务方向分别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的研究。

当时,国内的科研人员是很紧缺的,各项计划制定好了,结果发现严重缺人,缺人才。研发卫星是一份综合性的精细工作,需要很多的技术工人,后来科学院请求解放军总政治部调配了8000名年轻的复员技术兵,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才暂时填补了人员紧缺的局面。


就在中国正为积极发射卫星做准备的时候,国内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到来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时期,苏联要债,国内又遇百年难得一见的灾荒,人们饭都吃不饱,国有三件事,先从紧出来,这个时候应对国内的民生问题才是大事,于是卫星上天工作暂时被延后。

三年困难时期过去后,中国又重新召开会议商讨卫星上天的工作,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由裴丽生副院长主持,每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人们得出一个共识,搞卫星,实际与导弹是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的,发射卫星与发射导弹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

这个时候人们意识到,中国对卫星发射上天的工作不能太着急,应该踏实基础后再发射上天,于是就开始先研制火箭,火箭技术逐渐成熟后,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着雄壮的《东方红》乐曲通过广播电台的电波响彻神州大地,我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遨游天际,标志着中国拉开了太空时代的大幕。


中国的人造卫星上天之路从1958年开始,历经12年,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终于把卫星送上了天,明天将迎来我国的的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我们在迈向航天新时代的同时,更要铭记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如今,中国的太空科技也在迅猛发展,嫦娥号先后数次升空,完成了对月球的登月探测任务,中国的空间站也在建设当中,未来中国还将载人登月,登火星,中国的宇宙探索之路正在走向世界前列。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ray5035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