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战争(从丰臣秀吉侵朝想到的日本侵华的传统)

发布日期:2024-12-22 08:14:11     作者:放下的爱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rge155908.html     违规举报

一、中国的外敌 这个话题想跟大家聊一聊已经很久了,一直也没有这个机会,今天总算是有时间来写一写这个话题中国自古以来外敌就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的外敌都被中国一一的瓦解击败,瓦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军事击败的,有外交手段怀柔的,有文化同化的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外敌多数来自于北方,比如匈奴,蒙古,女真等等,日本其实也不是一个特例,如果不考虑民族感情,其实蒙古和女真都统治过中国,而日本其实最多算是半统治不过到了近代,中国的外敌第一次来自于西方,这也是中国高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我要说的是对于中国的外敌门而言,日本是属于北方和西方合成的这么一个产物,产生这么一个产物的重点就是明治维新,这又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一个重要事件,让我们把他留待以后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明朝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战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明朝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战争

一、中国的外敌

这个话题想跟大家聊一聊已经很久了,一直也没有这个机会,今天总算是有时间来写一写这个话题。中国自古以来外敌就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的外敌都被中国一一的瓦解击败,瓦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军事击败的,有外交手段怀柔的,有文化同化的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外敌多数来自于北方,比如匈奴,蒙古,女真等等,日本其实也不是一个特例,如果不考虑民族感情,其实蒙古和女真都统治过中国,而日本其实最多算是半统治。不过到了近代,中国的外敌第一次来自于西方,这也是中国高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我要说的是对于中国的外敌门而言,日本是属于北方和西方合成的这么一个产物,产生这么一个产物的重点就是明治维新,这又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一个重要事件,让我们把他留待以后吧。

二、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原因

主流的观点认为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为武士阶层创造可以再分配土地的机会。我的想法是还可以再加上一条,就是丰臣秀吉的野心,丰臣秀吉是普通人出身,能拼搏到天下人这个地位,难免会心生自己无所不能的想法。如果还想加上一条原因的话,就是当时的信息传播没有现在这么简单和快速,得到外部的信息主要靠商人的口述,所以难免会判断失误,商人阶层单纯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夸大和失真。还有一个根本原因的地理上的原因,日本所处的位置和基础资源的缺乏,只能通过对外侵略来弥补这一先天缺陷,这也是近代侵华战争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三、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军队质量

可以说是丰臣秀吉的全部精锐,因为丰臣秀吉的出身,所以他能依赖的嫡系其实不多,主要是分为远江派,最早跟随的一批人,近江派,攻伐浅井后成长依赖的一批人,贱岳七本枪,战胜柴田胜家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正好侵略朝鲜的主要将领中除了小西行长,主要的贱岳七本枪的人物都在。同时从人数上来看,集中了全日本的15万军队,也基本上算是大多数的主要兵力了,除了作为预备队的德川家康等东国大名之外,其他主要大名都参战。这其中也包括了水军主力将领九鬼嘉隆。

四、中朝方面的主要将领和战况简述

中国方面战神李如松,老将邓子龙,朝鲜方面李舜臣。主要分为两次入朝作战,初期没看得起日本,作战受挫,后来认真起来取得了胜利,具体过程网络上一大把,这里也不多说。主要想说明的就以下几点,李如松真是个狠人,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战绩真心不易,李舜臣算是朝鲜方面诸多不利中的一支亮眼的明星,可惜当时水上的胜利不是战争的关键,陆地上才是真正的战场,不过这也有效的拖延的日军的进攻效率,为明军的准备提供了必要的时间。邓子龙很可惜,杀身成仁,为国捐躯了。

五、战后的结果

大明和朝鲜联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巩固了的大明在东亚的核心地位。由于万历三大役(日本侵略朝鲜是其中之一),大明实力被严重削弱,间接造成女真的崛起。朝鲜避免的灭国,日本方面,丰臣秀吉病死,丰臣政权实力削弱,造成德川家康的德川幕府崛起。

五、历史对于我们的启示

1.战争对于国运有重要的导致作用,这在之后的甲午海战,鸦片战争都有体现。

2.日本的对外侵略不可避免,会是一个周期律的轮回。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赢得战争的最有效的手段。

4.居安思危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长治不衰的根本保障。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rge15590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