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善温润了年华)

发布日期:2024-12-22 06:02:55     作者:爱简单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rnb182374.html     违规举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包括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直以来,滁州五中在关注孩子学业水平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不曾有丝毫松懈。成绩再好,道德败坏,终究不是一个完人。近年来,滁州五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不断涌现典型事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生的一封评优推荐信,感动了所有人)

一封推荐信传校园,发扬五中少年谦让无私好品质

近日,滁州五中文明创建群里一位班主任转发的一封推荐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起因是这位班主任在期末考试后建议同学们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开展评优学优活动,鼓励同学们发现身边优秀人物,学习榜样美好品质。当晚他就收到了这封长信,读后他激动不已,没有想到这个平时寡言少语的孩子竟有这样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和善良让人动容。他也为班级有这些优秀的孩子骄傲自豪。情不能自已,正好邢军校长转发一篇文章就谈到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那些普通人的善良之举,激动之间他就把这封信转到学校群里,老师们纷纷点赞, 还有老师用文中这段话“什么是教养?教养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来加以点评。这些也引起学校一贯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校长邢军的重视。并指示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样的好品行,对这件事反映出的精神品质要大力宣传,因为我们五中培养的不仅是成绩优秀者,更是将来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正是斯宾塞说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去年九月她(小贤)来到滁州五中就学,一直以来她寄居在舅舅家,也许是因为来自农村,也许是因为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和其他同学的活泼外向相比,她一直都是怯生生的,并不被人注意,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她以班级总分第一的成绩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大家陆续发现在她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行,比如勤奋,比如诚信,比如对班级公物的爱护等。班级同学纷纷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向她看齐。为了鼓励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不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节假日期间,担任小组长的她都会不折不扣的完成监督检查的任务,赢得了老师家长同学的一致肯定。

一块手表还失主,彰显五中学子拾金不昧好美德

每天下午上课前都有十分钟的校园之声,那天广播里播出一则招领启事,原来是七(8)班的小华捡到一块卡西欧手表,在寻找失主。说到小华,不说整个七年级至少他班主任所在的办公室的老师可都认识他,他开学不久就因为不守纪律被请进办公室,恰好当时有个孩子认识他,介绍说他在小学可就是“名人”,经过军训和学前教育,参加多次的集体活动,小华在变化,听说当他在操场捡到这块手表时,毫不犹豫就交给了班干部,班主任老师鼓励他自己写一则招领启事,有格式上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于是就有了这一幕。小华的行为既表明孩子都是可造的,老师的春分化雨也功不可没,但更离不开五中这个大环境的耳濡目染。

一粒种子要茁壮成长离不开脚下的沃土,一滴水只有汇入江河才会奔腾澎湃,一个孩子的优秀有自身家庭的影响,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教育环境的培养。班级里还有许多这样可爱的孩子:像参加市演讲比赛获奖的王阳同学主动拿出部分奖金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像利用节假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参加志愿服务的王小明;还有见到老师鞠躬问好懂礼貌,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并丢在垃圾桶讲文明的事例比比皆是。点点滴滴,都书写着老师的教导,更得益于学校良好氛围的熏陶。

一花不成春, 独木不成林,要让满园花开树成林

一两个典型事例不足称道,唯有让校园里互助互爱、诚实守信蔚然成风,让美德少年不断涌现,为孩子的美德成长不断施肥灌溉,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才是五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品德之花之林开满校园茁壮成长。

为实现这一目标,滁州五中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不断实践和努力。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诚如斯言,则学生幸甚!

(文中涉及人名除五中校长之外皆为化名)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rnb1823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