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夏天厨房洗碗间的炎热(夏天里火热的厨房)

发布日期:2025-01-22 08:13:15     作者:樓脆脆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rok254565.html     违规举报

央广网北京8月11日消息 去年夏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夏天里》关注疫情之下的改行者,节目编导改行成为外卖小哥、创业者改行成为代驾、电影放映员改行成为服务员……普通人以勇气转身、在风浪里成长。

又一年盛夏,轰鸣的砖厂、流火的厨房、深邃的土坑,寄托怎样的少年志向?靠近理想、实现理想,年轻一代如何在磨砺中自强?中国之声再次推出系列特写《夏天里》。

3月底,厨师刘浩收到了一个完全没想到的热搜。

这个深夜,他巡视厨房的时间比往日更晚。在门口听到动静时,他已经猜到是学徒阿超又在苦练抛锅。

“每晚苦练抛锅至深夜”的餐厅学徒,“我教你开灶”的厨师长,这段师与徒的对话,连同被开小灶的阿超激动又振奋的表情,几天里在各个平台被播放了上亿次。直到4个多月后的今天,刘浩的社交媒体账号还不时能收到新的回复。

如今的刘浩、阿超师徒怎么样了?

都知道学徒是“00后”,没想到师傅是“95后”

刘浩和阿超工作的饭店在上海市郊,这里人均消费百余元、能容纳百桌规模的婚宴。早晨8点多,预期在饭店门口看到一位中年大厨的我们,看到穿着T恤和窄腿裤的年轻人迎面走来。一家规模不小的餐厅,竟有一位刚满25岁的厨师长,刘浩坦然接受着初见者的惊讶。


每天两个用餐高峰,这是刘浩的常态(总台央广记者 沈静文 摄)

周睿超,也就是视频里练抛锅的学徒阿超,同样让人过目难忘——不是因为18岁的年轻,而是他如鱼得水的雀跃。

厨房里的分工最是分明。学厨者担不起“实习厨师”的名头,阿超的工种叫“打荷”。“荷”字从“河水”的“河”字衍生而来,因为这个岗位除了要给大厨打下手,还直接影响着厨房的流水速度。阿超不炒任何一道菜,但却好像在做其他所有事,比如切蒜、对着手抄的秘笈做黑椒汁,然后是切胡萝卜、芹菜,清洗容器、分装,检查原料、准备餐具……“打荷”者,打一切。


阿超在厨房里几乎一直小跑(总台央广记者 沈静文 摄)

上午10点后,油烟机声再没有停过。手上不停歇的密集动作里,阿超准确抓住与师兄们交会的短暂片刻,确认工作细节。但每次话筒向他靠近,他一边羞得满脸通红,一边若无其事地朝与话筒相反的方向跑。


每个空隙,阿超(图右)都向师兄们请教(总台央广记者 沈静文 摄)

腼腆者的勇气

阿超是刘浩厨房里的新人。春节后,他从安徽来到上海,一张白纸、一腔孤勇。他原本学的是导游专业,因为“那时候不懂事,总想着旅游”。但对专业了解越多,他越觉得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去年,刘浩建了一个厨师交流群,以“烹饪爱好者”自居的阿超也进了群。

这对师徒,正是从网友发展而来的。

腼腆如阿超,问老天借了个胆。他找刘浩搭讪,再一次次实践刘浩在网上分享的菜谱,把自己的作品拍下来发给他看。对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刘浩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有的食材要好几百、上千,他都是花自己的生活费买,最后把菜做出来也有六七分相像。”毕业后,阿超直接到刘浩手下工作。当时的阿超,什么也不懂。


用餐高峰时的厨房(总台央广记者 沈静文 摄)

一张白纸,一张隐藏了惊叹号的白纸

在厨师长刘浩眼里,刚进厨房的阿超无疑是“排在最后面”的。但短短两个月时间里,阿超中午不下班、晚上不下班,苦练抛锅等基本功,如今竟然已成同期学徒里的佼佼者。

阿超有沉默的努力,也有溢于言表的争取。厨房里每天有10点、16点、21点三顿“员工餐”,机会落到头上时,他一定牢牢抓住,“基本上每天晚上宵夜都要炒”。这是他“上炒锅”的必由之路,也是刘浩对他的肯定和考察。

而这一切,对刘浩来说,其实并不遥远。他也从学徒一路走来,切小料、切配料,直到成为一厨之长。刚到这家饭店时,有老员工排斥新来的他,他说自己“以技术服人”,“如果你真的没有东西,他们会把你挤下去的”。


“见啥干啥”“啥都得会”的厨师长刘浩在用刀给芦笋去皮(总台央广记者 沈静文 摄)

也正是因为学徒时期的记忆仍然清晰,成为师傅的刘浩选择成为不同的师傅。曾经不打一两年杂不能炒菜的规矩,到他这里取消了;过去师傅们对“秘方”守口如瓶,到刘浩这里,知无不言。刘浩有自己的私心,“现在毕竟干厨房的人少,你让他们有一些盼头,让他们上去炒个菜,他们动力很足。”

这里不止一条鲶鱼

用餐高峰时间,厨房里8个灶台开了5个,刘浩站在居中的一个,汗很快浸透他的衣领和帽檐。阿超的黑色工服也粘住了脊背。

打荷的阿超,不是被迫社交的阿超。他是灵活的、敏捷的、目光如炬的、腿脚如飞的,他不再声音急促,而是吐字清晰、声如洪钟。

到午后,厨房归于安静。如果无人围观,这又是阿超苦练基本功的时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至少在抛锅这件事上,阿超准备好了。

刘浩说到了一万小时定律,说到了鲶鱼效应。在这间厨房里,照一万小时苦练的、让其他人隐约有危机感的,不止阿超。22岁的福建男孩陈绍林被大家喊作“阿林”,如今已经“上炒锅”,但闲下来,他仍然不断练习抛锅等基本功。

阿林是家里独子。从福建来上海之前,他已经学了一年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在一家公司做内勤。从月入近万的安逸工作到水深火热、起步月薪2800元的厨房,他的改行遭到全家人反对。

阿超也是。父母觉得干厨师太辛苦,这个腼腆的男孩大概是生平第一次如此强硬地执行自己的决定,“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反对也无所谓。”


师徒三人,左起为阿超、刘浩、阿林(总台央广记者 沈静文 摄)

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因为梦想,也因为斗志。打荷的阿超想站到灶前,刚上灶的阿林想站稳,早已站稳的刘浩想更上层楼。刘浩希望,自己的徒弟们能在三五年后达到自己的程度,而自己能到另一个级别。刘浩说,“每个月基本上都要出去学习一次,花六七千块钱”,他希望,几年后,自己能成为一家高端餐厅的主厨或老板。

喜欢能挨千般苦。你为什么喜欢做菜?你为什么想做厨师?守意如城的坚持里,阿超、阿林、刘浩,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作答。

监制|高岩

编审|武俊山

策划|沈静文

记者|沈静文 杜希萌 李欣 傅闻捷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rok25456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