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播直播现场(长三角戏曲大传播大流动势在必行)

发布日期:2024-12-22 10:09:26     作者:青酒佳人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rsc158233.html     违规举报

作者:罗怀臻

乘着“东方名家名剧月”(前身为“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于本周归来的东风,如何推动民族戏曲在当代壮行,如何强化和提升长三角戏曲的交流、联动与传播的话题,又跃入眼帘。

长三角地区文化地缘相近,文化传统相通,文化风俗相融,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色谱。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观念优势,率先在经济上崛起,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依附在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也正经历着时代审美的转型。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意识的进步,在越来越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生存现状,以促进更为自觉的协调发展和区域联动,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新的繁荣。

起源不一,却你中有我

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戏曲的发源之地,南戏发源于浙江永嘉,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安徽安庆的大批徽班艺人进京直接导致了京剧的诞生,上海则催生了代表着现代戏曲品格的越剧和海派京剧。沪苏浙等地除了都拥有具有全国性流播范围的剧种京剧、昆剧、越剧外,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剧种,如江苏的锡剧、淮剧、扬剧、苏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泗州戏等,浙江的绍剧、婺剧、瓯剧、甬剧、姚剧、杭剧等,上海的沪剧、滑稽戏等,以及安徽的徽剧、庐剧、黄梅戏、池州傩戏和凤阳花鼓戏等。


图为苏昆与白先勇合作的《白罗衫》剧照 许培鸿 摄

这些地方剧种虽然各自的发源地不同,但在沪苏浙皖地区的传播却不受方言流行区域的限制,而成为共同欣赏的表演艺术。以上海为例,20世纪中期以前,上述起源于苏、浙、皖的各地方剧种不但经常来沪演出,多数剧种还在上海建有职业剧团,有的则是在当地发端、在上海成熟乃至正式确定剧种名称。如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进入上海之前被称为“的笃班”“小歌班”“绍兴文戏”,进入上海并站稳脚跟后才被称为“越剧”。苏浙的大多数剧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仍拥有职业剧团,如扬剧、锡剧、甬剧、姚剧等,而今天作为一个剧种仅存一个剧团的宁波甬剧,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市区活跃着的职业剧团就有11家之多。20世纪下半叶,黄梅戏音乐受到普遍欢迎,江苏曾建立多家专业剧团,黄梅戏更在苏浙沪地区广泛传播。同理,上海的滑稽戏、沪剧剧种在苏浙两省不但传播广泛,而且都有专业剧团,有的剧团在今天的发展繁荣势头甚至不亚于起源地上海,如苏州滑稽戏剧团、杭州滑稽戏剧团等。

淮剧起源于苏北,原为地方小戏,清末受到徽剧影响方才形成大剧种格局,20世纪上半叶,淮剧(时称“江淮戏”)随着大批苏北移民迁居上海而流播到申城。淮剧在上海最兴盛的时期,职业剧团多达百家,一度淮剧在上海演出的势头竟压过了京剧,以致有些京剧演出不得不借助淮剧演员的影响拉动票房,从而产生了京淮同台的“京夹淮”现象。由于淮剧、越剧在上海的历史影响和深厚的观众土壤,这两个本属于苏浙方言的剧种已经渐渐成为上海的本地剧种,名声显赫的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团现已成为上海的戏曲文化品牌。

由此可见,沪苏浙皖地区的戏曲艺术向来是不分边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换言之,正因为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方剧种拥有了跨地域跨方言的传播土壤,局限于方言一隅的地方戏剧种才有了更为广阔的流播空间,并因之得到发展壮大。

交流萎缩,需破地域藩篱

有一个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长三角地区各戏曲剧种的影响均在逐步萎缩,曾经在异地建立的专业或职业剧团也在逐渐减少。如上海在这段时期除了拥有国有背景的京、昆、越、沪、淮、滑稽戏等专业戏曲院团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剧种的专业或民营剧种剧团。江苏不但没有了沪剧团,甚至连越剧团也仅存一家,而锡剧、扬剧、甬剧、姚剧、徽剧、黄梅戏等上海剧场的常客,也是往来稀少甚至难得一见了。


图为《我,哈姆雷特》张军定妆照 李伟 摄

地方戏曲流播区域的萎缩,固然与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在一段时期里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时代转型背景有关,但是,善意动机下的地方性保护意识,在客观上影响了各戏曲剧种在更大范围里的竞争与传播,这个因素同样不容小觑。如有些地方采用地方政府为地方剧团演出买单的戏曲惠民工程,政府出资降低本地剧团的演出票价乃至进行免费公益演出,这项举措表面上看是支持了戏曲演出并使普通观众得到了文化实惠,而实质上是对正常戏曲生态的破坏,使得外来剧团剧种无法在该地区进行平等的演出。为了享受政府采购当地剧团演出的本土保护优惠政策,许多剧团剧种不愿意再走出原生地,从而加剧了剧种影响力与传播力的萎缩,甚至滋生出消极演出的消极市场,进一步弱化了戏曲艺术在文化转型时期的自身发展能量,不利于形成和健全戏曲艺术发展的良性生态土壤。更有甚者,画地为牢,限制甚至拒绝外来剧团与本地剧团的市场竞争,客观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戏曲演出狭小区域。

有些在多地区都有专业和职业剧团的剧种,如越剧、淮剧、滑稽戏等,往往在政府主办的剧种汇演评奖等节庆活动中,只允许本省的剧团参加,而把同一剧种的外地剧团排斥在外。再如以国家部委名义主办的一些单剧种节庆,由于几乎成为承办所在地越剧院团的戏曲汇演,外省市院团即使勉强参加,但大都既不派出最强的阵容,对于奖项本身也缺乏荣誉感。

亟待重建戏曲大区域、大传播、大流动

重建大区域概念。历史地看,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口交流密集,沪苏浙皖四地文化传统以及民俗趣味相似相通,且大部地区同属吴方言区,较少语言与风俗障碍。许多剧种如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滑稽戏以及带有戏曲艺术成分的评弹,大都是共享的剧种,各地大都拥有国有或民营的专业或职业剧团,相互间的市场演出、剧目创作和人才交流十分频繁,有着彼此赖以生存的共同土壤。现实地看,沪苏浙皖四地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很高,戏曲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在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传统艺术时代审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剧场艺术得到了领先的同步发展。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戏曲艺术的保护和各地方政府对本土戏曲艺术的支持,各地方剧种、剧团都在充分享受到公益保护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好处之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戏曲院团实力不断增长,演出市场日渐繁荣,交往交流逐步频繁,传统艺术和民族戏曲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值此时机,应该恢复地方戏曲发展的信心,打开格局,开放地域,收复失地,开拓市场,进而重新建立长三角地区地方戏曲的大区域概念。

重培大传播土壤。电影放映早已建立了全国以及跨地区的院线机制,电视剧播放也建立了多地电视台的联播机制,作为舞台艺术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等艺术品种也在北京保利、上海大剧院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运营机构的牵引下建立了巡演连线机制。相比之下,戏曲虽不乏跨省市的个别剧目巡演运作,但离建立科学的巡演连线机制还相差很远。在此情形下,单一定点的演出成本居高不下,圈地自保的地方保护意识尚未完全改变,由此造成的新剧目演出寿命短暂、剧种影响力、传播力下降、戏曲观众看不到外省市好戏好演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凡此种种,亟须有关文化主管部门或演出经营机构采取相应的对策。沪苏浙皖地区戏曲本来就是相互养育、彼此渗透、血浓于水的关系,因此重新培育长三角地区戏曲传播的大市场土壤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重建大流动氛围。重视并促进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戏曲的交流互动,不只体现戏曲商品的流通意识,更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的时代保护意识。设若徽班没有进北京,京剧没有进上海,越剧没有驻留申城,也许会在很长时间里局限在宫廷和地方的演出小环境里。以京剧为例,唯有进入了上海并在20世纪初的上海,受到西方艺术和城市剧场的影响,才真正走向了市民大众。昆剧如果没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字辈”演员在上海新型剧场的风靡演出,也许只能局限在达官贵人的水榭厅堂。越剧如果没有进入上海,就不会建立后来影响到全国戏曲艺术发展的编导创作机制,甚至不会有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会有尹、袁、范、傅、徐、王、金、吕、张、戚、毕等诸多流派,甚至不叫越剧。换言之,如果这些剧种进入上海后仅仅局限在上海市内传播,而不是积极地向苏浙皖地区及全国辐射发展,那么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艺术就没有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影响。因此,保护地方戏曲艺术的最好途径就是促进地方戏曲艺术走出地方,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为此重新建立长三角地区地方戏曲大环境氛围恰是在积极地保护各本土剧种。

立足高远,传播戏曲就是传播中华文化

戏曲是地域文明的延伸。长三角地区及广大的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尤其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区,沪苏浙皖地区也是中华戏曲诞生、发展、传播、创新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地区人民曾经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先人们在这方沃土上的知识创造与精神追求,随着时间的流转,已经如盐入水般溶解在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中。历朝历代的江南人、苏北人、上海人、宁波人、徽州人不断向海内外迁徙发展,衣胞遍及世界。可以说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长三角文明的传播,而戏曲艺术又是综合的活态的传播形式,所以保护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艺术就是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文明,传播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艺术就是传播中华文化。

戏曲是百姓情感的慰藉。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品位,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表情与声音,这种城市气质与地方表情最能准确表达和深刻传达生长于这个空间区域里普通民众的普遍情感。无论人生路途是否顺遂,无论现实生活是否称心,也无论是在家乡的守望还是在他乡的漂泊,方言乡音永远是最便利的人际沟通渠道和情感慰藉良方。无论何时何地,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与族情,永远都是联系彼此感情的心灵纽带,也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戏曲是社会进程的缩影。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戏曲。有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有什么样的戏曲。戏曲与时代同行,戏曲用艺术的声音和艺术的形象及时记录、传达着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感情,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用戏曲作品凝聚起来,传播开来,传递下去,使得今人与后人能够不断看到存在的现实和历史的情感。因此,凡是健康存在着的戏曲艺术,往往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浓缩着那个时代的情感,并成为社会进程里活的风景与活的档案。

从这些方面来认识和理解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传播价值,就不会把戏曲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娱乐商品或者是一项惠民工程,就会意识到戏曲传播的深刻含义和对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罗怀臻)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rsc15823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