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不懂时尚界了?为什么时尚圈这么迷恋

发布日期:2025-01-22 07:58:07     作者:失落何地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rve104578.html     违规举报

记者 | 张馨予

在不少时尚品牌的最新系列中,你都能看到一只盯着你的眼睛。这种叫“邪眼”(Evil Eye)的图案出现在了Coach 1941的2019度假系列,出现在了Nicole Miller 2019秋冬成衣系列,也曾出现在Chanel和Elie Saab更早几季的秀场中。

除了时装中的邪眼,你大约还记得施华洛世奇前两年的“恶魔之眼”项链和手链,这个品牌和超模米兰达·可儿合作推出的系列一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饰品。英国快时尚品牌Asos甚至还推出了邪眼枕头套和邪眼浴室脚垫。总之,邪眼在近两年成为一种愈发受时尚圈追捧的元素。





不过,正如许多人热爱穿格纹或豹纹却不知其典故一样,时装精们虽然喜欢邪眼,但并不知道它的来历。

其实,邪眼图案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东欧、中东、西亚的文化里一种抵御“恶意凝视”的护身符(Amulet)。如果要弄清楚邪眼图案究竟是什么,首先要厘清这种护身符和“恶意凝视”之间的关系。

东欧、中东等文化中都有一种说法,即带有恶意的眼神会给被凝视的人带来不幸,例如疾病甚至是死亡,而这类恶意通常源自于嫉妒。人们有多怕受到恶意的凝视?在Draja Mickaharic所著《Spiritual Cleansing》一书中,如果你去某些有中东文化背景的人家里做客,看中了家里的某个装饰,主人甚至会把那个物件直接送给你,就是为了不遭受客人带有嫉妒的恶意眼神。

为了抵挡恶意眼神可能带来的伤害,邪眼护身符也随之产生。根据BBC的一篇文章,最早的邪眼护身符诞生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其形式是雕刻成眼睛形状的白色石膏偶像,

最著名的一种邪眼护身符则来自土耳其,名为Nazar,一般由四个类似同心圆的圆形组成,外形酷似眼睛,通常是蓝白相间。在土耳其,Nazar会被涂在墙壁上、门上和家具上。不过最常见的Nazar是作为项链、手链等首饰佩戴,通常使用玻璃等易碎材质制作。如果Nazar碎裂了,意味着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功帮佩戴者抵御了可能的厄运。即便Nazar没有碎裂,佩戴它半年至一年后也要将其销毁,通常是投入大海或者深山,因为它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邪气。


在上个世纪,邪眼图案逐渐成为不少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在1920年代埃及文化席卷时尚圈之时,邪眼开始出现在一些珠宝和刺绣中。

伦敦时装学院高级研究员Susanna Cordner对英国《卫报》表示,时尚行业一向对护身符元素十分钟爱,而邪眼护身符近来的流行可能是一种“当代焦虑的体现”,人们开始注意那些过去曾给人带来安慰的护身符。除此之外,邪眼图案和水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些神秘,都能和健康扯上点关系。

“巧合的是——或者也没那么巧合,这与你的信仰系统有关—如今最重要的那些时装屋的创始人,例如Coco Chanel、Christian Dior和Yves Saint Laurent,他们都特别迷信,对塔罗牌、占星术这类东西很感兴趣” Cordner对《卫报》说,“相反地,他们的继任者开始把他们的私人信仰进行二次诠释,甚至说是挪用,作为创作的灵感。”

事实上,时尚界对宗教元素的使用或挪用已经遭受了一些非议。2018年3月,罗马教皇方济各曾表示把十字架当作饰品佩戴是一种滥用,不应将宗教象征商业化为一种流行的饰品。

不过,邪眼图案可能受到的争议比十字架要小很多,因为这种元素在多种文化和信仰系统中都很常见,也就没那么容易被指控“文化挪用”。


尽管如此,时尚圈对邪眼的使用也经常不求甚解,当然也可以说是设计师们将邪眼图案的含义进行延伸。

法国奢侈品牌Kenzo是邪眼元素的忠实爱好者,称邪眼为品牌的象征之一。但在Cordner看来,Kenzo使用的图案更像18世纪、19世纪的“爱人眼”而非邪眼。



“爱人眼”即把爱人眼睛的小型画像当作首饰佩戴,这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Cordner认为,如果Kenzo将眼睛元素与“爱人眼”相呼应,那么设计的基调就完全不同了,也就是从迷信转变为热情的表达。

据Kenzo对《卫报》的介绍,品牌最新推出的眼睛手袋将眼睛图案作为祈求好运的护身符。对于热衷使用邪眼图案的时装屋来说,邪眼也许依旧具有抵挡厄运的涵义。但到头来,邪眼最大的作用还是是为品牌设计奠定神秘的基调。毕竟,一只盯着人的眼睛总是带着一丝透着诡异的时髦,以及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酷感。​

想读到更多不一样的时尚新闻,可以试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女魔头(ID:teedevil2018)”: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rve10457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