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特点(山东特色地方戏)

发布日期:2024-12-22 09:38:27     作者:比你更爱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son238160.html     违规举报

《五音戏》被称作全国地方戏曲一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调委婉,趣味性浓,娱乐性强,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五音戏起源于明朝晚期的《秧歌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回乡的京官回到老家章丘,看到农村一对夫妇两脚泡在水里插稻秧的情景,既是同情又是感叹,便即兴发挥编了个小曲来歌颂他们。经艺人加工演唱,逐步传入民间,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秧歌腔”,此曲在明末、清朝时期的章丘广为流传。查阅章丘史料,李开先正是在嘉靖年间被罢官回家,且在家乡赋词作曲,成为明朝的大戏曲家。按此推断,秧歌腔的作者有可能是李开先。

清朝乾隆末年(1795),章丘青野村的靳尔祥娶妻宋氏,她出身于中医世家,因天资聪慧兼家庭熏陶而懂医道。她出嫁时只有十八岁,七年后,靳尔祥猝死强盗棒下。从此,宋氏靠给人医病度日,后受东田广村东的仁慈庵中静慧大师指教,专治疑难杂症。道光丙申年(1836)春,章丘举人翟登峨(后考入进士)举荐,医好了一位外地县官之子,此后医道远扬,官宦人家也开始找她治病。翟登峨为答谢宋氏,赠送“节孝兼优”之牌匾(此牌匾在靳尔祥后人靳先亮家中珍藏)。

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周的京官被贬为县官,后全家被抄斩。周的女儿侥幸逃生,来到章丘青野村投靠宋氏,因宋氏曾给周县官家人看过病。宋氏为保周的女儿之生命,介绍她进文祖镇东田广村东井峪的“慈恩庵”削发为尼,人称“周姑子”。周姑子聪明伶俐,能歌善曲。每每想起含冤而死的父亲和家人,痛不欲生,在佛旁自悲自叹,泣哭成声。后来,她为抒发自己的不幸和父亲的冤情,便编词哼曲,与“秧歌腔”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小调。凡削发为尼者,都有自己的苦衷,众尼听到周姑子小调,都为之感动,低泣落泪,向周姑子诉说自己的苦难。周姑子又把众尼的不幸编成小调。作为尼姑生存,主要是沿村化缘。而周尼姑出身大户人家,不会沿街讨要,每逢下乡化缘,周姑子便沿街说唱自己的小调:“未曾开口泪两行,施主听我说端详。本是宦门闺阁女,世道不公遭祸殃⋯⋯”“天昏地暗无日月,天下谁叹削发者,佛旁自对孤烛叹,心里怨恨对谁说⋯⋯”这些委婉的悲调,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惜,于是,周边老百姓们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节省米面送给周尼姑。因周姑子化缘时肘上架一小鼓,边敲边唱,人们便称这种小调为“肘鼓子”。

青野村离慈恩庵只有三里地,又有宋氏之交情,周姑子便常去青野村化缘。天长日久,周尼姑的小调在青野村广为流传,便有了“走进青野庄,家家周姑子腔”之说。

关于周姑子的身世,还有一说。说是明朝灭亡时一位皇姑逃到了章丘文祖镇西王黑村,被靳载璋收留。这靳载璋原是山东的十三省响马总头,后被崇祯招安,委任为屯田参谋,后告老还乡。皇姑与靳载璋的侄子靳汝璞结婚后,皇姑的贴身丫环进慈恩庵削发为尼,人称周姑子。因岁月封尘,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也无法考究了。皇姑落难投西王黑村传闻甚广,康熙年间皇姑之孙靳国佐考取功名,任浙江省孝丰县知县。 周姑子去世后,青野村的谭湘子把这种小唱当作扮玩的节目沿街表演,于是一代代传唱开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淄博五音戏剧团副团长明鸿均在回忆录《我的梨园生活》中提到,他的二老师(靳成花)对他说,“周姑子小调”在青野村已经传唱了四代,第一代是谭湘子,第二代张玉庆,第三代王春清,第四代赵国君、赵国庆。赵国庆走南闯北,学了不少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戏段,回乡后便把所学的戏段内容移入了周姑子的唱腔,唱给乡亲们听,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因该村有深厚的周姑子唱调基础,许多青年男女便开始跟赵国庆学习唱段。这帮青年人中有兄弟两人很有艺术天赋和表演才能,这就是靳成章和靳成花。

民国初年,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二人在周姑子小调的基础上,由简单唱段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专场大戏,开始到外地村庄演出,给有钱人祝寿、赶山会、庙会等。就这样,青野村的第一个戏班成立了,并把戏名定为“周姑子戏”,本地人还习惯称为“肘鼓子”。 一九一七年,青野村以马夫远等五股组成的戏社,聘靳成章和靳成花为老师开班教学。这是章丘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戏曲学校。一九二○年,五股戏社扩大为十股,股东为:马夫远、马经兰、马银贵、张敦、张同龄、杨瑞廷、靳成章、靳成花、张朝君、张朝臣,总班主是马夫远,每股交一百吊钱。这时该戏社收徒弟四十多人。当时戏班学徒规矩很严,叫做“三年学徒,一年谢师”,即四年拿不到工钱。班规是无论挨打、生病,甚至死亡,戏社不负责任。如果学员逃跑失踪,家长还要赔偿。如明鸿钧的契约是这样写的:“立契人明先德,因无钱使用,愿把次子狗等子(明鸿钧的乳名)六十吊钱卖于戏班,学徒三年谢师一年。四年中不论打死还是病死,家中无权过问。如果偷跑或退班,卖主要赔偿戏班一切损失。”


△邓洪山、明鸿钧演出剧照

靳成章所教的这批学员中,便有后来名声很大的明鸿钧、赵明玉、冯兰亭、李炳伦、明先柱等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靳氏兄弟率周姑子戏班赴济南大观园演出,引起轰动,场场爆满。梆戏班主邓洪山看到“周姑子戏”很受群众欢迎,大有发展前途,便弃梆戏与靳的戏班合并,拜靳为师,开始学习周姑子戏。按当时的规矩,邓洪山在靳家学戏三年,还要挑水、劈柴、做饭。因邓洪山很有艺术天赋,靳氏兄弟对他也另眼看待,精心细教,使邓洪山很快成为戏班的台柱子。 后来,邓洪山(艺名“鲜樱桃”)与赵明玉(艺名“两盏灯”)相配默契,该戏在省内唱得火火爆爆。再后来,周姑子戏班去京津演出,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赏识,并由梅推荐,经著名戏剧家马颜祥介绍,“周姑子戏”去上海百代公司灌了唱片。这次灌唱片时,邓洪山要价很低,使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大受感动,赠予邓洪山“五音泰斗”之锦旗。随着唱片的发行,“周姑子戏”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梅兰芳与五音戏演员在一起

一九五二年

邓洪山、明鸿钧等在博山合作演出,并改班为社,同时对那些封建、迷信和低级庸俗的东西进行了剔除与修改,还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建议和帮助下,试加了民族管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月琴、三弦、琵琶等,使唱腔更加幽美、悦耳,充分发挥了音乐的表现力。

一九五三年

明鸿钧与邓洪山等几位老艺人闲谈起剧种的名称问题,邓洪山提出将“周姑子戏”更名“五音戏”,大家一致同意。并正式命名为“五音剧社”。至此,青野村传唱了几百年的“周姑子戏”被“五音戏”之戏名代替。

一九五六年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邓洪山、明洪钧、明先柱、王化同等几十名老艺人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淄博市五音戏剧团。一九六○年,邓洪山、明鸿钧等率五音戏剧团赴京演出。

“五音戏”的起源与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秧歌腔”时期:明朝嘉靖至清朝咸丰年间。“周姑子小调”时期: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周姑子戏”时期:民国初年至一九五三年。“五音戏”时期,一九五三年春季至今。 从“秧歌腔”演变到“五音戏”,中间靳成章、靳成花兄弟二人是奠定基础的重要人物,但他俩的死却是个悲剧:旧时的艺人,争名夺利的事情经常发生,周姑子戏班也是如此。因为演戏的报酬,周姑子戏班也分成了多股。明鸿钧在回忆录中谈到,他的老师、周姑子戏班创始人靳成章在“七七事变”前后,因戏班产生矛盾,心中郁闷辞班回到青野村,不久后自缢身亡。靳成花也因哥哥辞世而过度伤感造成顽疾,次年在家中自缢而亡。这就是旧时艺人的悲戚写照。还要说的是靳成章的爱徒赵明玉(两盏灯),一九五六年在家乡文祖镇三德范村演出时,在舞台上口喷鲜血而毙命,可谓可歌可泣。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son23816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