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背后的真相(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被犬戎所杀)

发布日期:2025-01-22 03:50:34     作者:上演喜剧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sux332630.html     违规举报



本期话题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国和犬戎联军杀死于镐京东南的骊山,西周灭亡,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时代。这个保存在《史记》中的故事被后世称之为“烽火戏诸侯”。司马迁的这个故事大有纰漏:第一,周幽王因为废太子事件而和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势如水火。支持宜臼的犬戎为什么会成为逼迫周平王东迁的罪魁祸首?第二,秦襄公在犬戎攻击镐京时率军救驾,援助周幽王。他既是周平王宜臼的敌人,又为什么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呢?这个敌我不辨、是非不分的无间道故事里,真相究竟是什么?


时间逐渐地推移,随着周幽王的上台和西周王朝的没落,赵氏最终还是脱离周天子,投入了晋国的麾下。《史记》载:

“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史记·赵世家》


西周覆灭,赵氏另寻宗主,这是嬴姓发展历史上的一桩重要事件。从这时起,秦、赵两家在政治立场上的对立便逐渐取代了曾经的血缘之亲

要理解秦、赵由兄弟转为敌对的原因,我们必须从破解《史记》中的这个荒诞故事入手,它就是“烽火戏诸侯”:

“(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史记·秦本纪》


姬、姜世代联姻。申侯本是周王室的亲家,他为什么要吃里扒外,联合犬戎攻击周都镐京呢?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起因是这样的:

申侯的女儿乃是周幽王登基之初便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也就是他的王后。在执政的第3年,17岁的周幽王移情别恋,爱上了褒国之君进献的美人褒姒。

出于对褒姒的嬖爱,周幽王动起了更换储君的心思,具体地说就是要废黜申后之子宜臼的太子名分,另立褒姒之子伯盘为新太子。为了躲避周幽王和褒姒的迫害,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被迫出逃申国,向他的母家寻求庇护。

盛怒之下的申侯为了向周幽王示强,宣布拥立宜臼在申邑少鄂即天子位。宜臼即位,自称“天王”,导致他与周幽王公开决裂。

为了维护天子的权威,周幽王发兵伐申,结果遭到了申国、缯国与犬戎三部联军的迎头痛击,不但兵败将亡,周幽王自己也因此殒命于镐京东南的骊山。


在这场导致国家分裂的内战中,秦人究竟站在哪一边?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申国与犬戎大兵压境,秦襄公“将兵救周”。

言下之意,周幽王与宜臼父子反目以后,秦人选择了站在周幽王这一边,反对太子宜臼,因而与支持宜臼的申戎联军驳火。

可蹊跷的是,周幽王死后,曾经的太子宜臼,也就是新即位的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司马迁又说道,是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的。

为了感谢秦襄公的护驾义举,周平王还特意“画了一张大饼”赐给他:平王向秦襄公许诺,如果秦人能够赶走犬戎,光复宗周故地,那么这些地盘就统统赐予秦人以为建国之用。



这是整部《史记》中纰漏最多、疑点最大的记载之一:秦襄公先前明明是效忠周幽王,攻击宜臼和申戎联军的。怎么现在突然剧情反转,攻击过周平王宜臼的秦人倒要为他保驾护航,原先支持周平王的犬戎反而成了逼迫周室东迁的罪魁祸首了呢?

或许有人会猜测,攻入镐京之后,犬戎会不会像后世李唐王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而请来的回鹘蕃兵那样大肆烧杀抢掠,作奸犯科,以至于开门揖盗的周平王不得不迁都呢?这种可能性,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分析,微乎其微。

首先,根据《国语》的记载:

“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徳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

——《国语·郑语》


“申、吕方强”证明了当时主导联军攻克镐京、杀死周幽王的实际上是申侯,他是三方联军中实力最强的一部。有这个强悍的母家撑腰,周平王没有理由没有害怕犬戎对胡作非为。

其次,犬戎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华夏政权发动战争的目的常在抢掠财物而非侵占土地。因此《史记·周本纪》载: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史记·周本纪》


将镐京洗劫一空之后,犬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既然犬戎都离开了,周平王又怎么可能为了躲避它而东迁洛邑呢?

周平王东迁到底是为了躲避谁?根据王玉哲先生在《古史集林》一书中做出的论断,应该是为了躲避秦人。庄公与襄公父子两辈相继担任“西垂大夫”, 在西周既是世族,又是世官。

在对抗西戎的问题上,秦人一直是周王室倚为干城的重要力量。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数伐戎狄的秦人援兵宦甲、勤王救驾实是履行“西垂大夫”的职守。但周幽王不幸死于战火,申戎联军支持的周平王又不为秦人所承认。

《周本纪》说申戎联军“尽取周贿而去”,他们撤回了南阳,关中沦入无政府状态。出现这么大的权力真空,除了秦人又有谁能够填补?因此《国语》的作者才会说:

“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国语·郑语》


秦国的土地是取之于周,而非取之于戎。这足以证明《史记》所谓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是虚妄不实之辞。司马迁之所以会写下这条记载,可能是因为承袭秦国国史也就是《秦纪》的缘故。

大概是秦人修撰国史的时候,为了掩盖秦襄公侵夺周畿的非法行径而对历史真相做出了曲笔篡改,而司马迁则误信了《秦纪》中的伪饰,于是乎留下了《史记》中这笔漏洞百出的胡涂账。


如果说周平王是因为受到了秦人的逼迫而东迁洛邑的,那么谁又能为他擎天保驾呢?答案是:晋国。《左传》曰:

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桓公六年》


周幽王死后,西虢国的国君虢公翰曾经一度扶植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登基为君(史称“周携王”),与周平王分庭抗礼。是晋文侯出手杀死了周携王,并与郑武公一道将周平王护送到洛邑定都的。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尚书》中才会留下那篇《文侯之命》,记载了周平王对晋文侯的封赏与感激之辞。在如何对待周平王的问题上,秦、晋两国选择的是相互对立的政治立场,而不巧,此时秦国的宗亲赵氏正投奔了晋国麾下


赵氏为什么投奔晋国?我想这首先是由晋国在姬姓宗族中的政治地位所决定的。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郑子产曾说过:

“周室少卑,晋实继之。”

——《国语·晋语八》

周室东迁、王权衰落之后,晋国作为姬姓诸侯中的强者,是有那么点争做姬姓诸侯大家长的野心的: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思报楚成王的旧恩,栾枝提醒他说,汉阳诸姬已被楚国悉数吞并,晋国不可思小惠而忘大耻(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崤之战时,秦军偷袭郑国未果,回师途中灭了姬姓滑国,先轸又一次以“灭我同姓”为由力主对嬴秦开战(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传》)。

这两件事都证明,晋国有意要主动承担保护姬姓同宗的国际责任。从宗法制度上说,所有的姬姓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儿子”,本应由强壮的父亲来加以保护。可父亲如今年迈体衰,有心无力了,那么家里留下来的这一摊子事儿,顺理成章地要由长子来负责张罗。

“春秋霸主”的这个“霸”字,原本就是“伯”即长子的意思。晋国对芈姓楚国和嬴姓秦国发动的战争,其间都不乏显示自己长子之尊的用意。


晋国这个长子并非是一朝一夕成长起来的。他最初的壮大实实在在是因为接收了西周的政治遗产,尤其是收编原属于周天子直接统帅的世姓世官。晋文公执政时期坐镇中央的11家晋国显姓当中,董氏家族原先就是周天子的属僚。而与董氏家族相似,赵氏家族也同样是自周投晋的。

时势造英雄。赵氏没有老秦人的好运气。秦人趁着幽王驾崩、西周丧乱的空档,竭尽全力地抢占处于权力真空期的关中地区,不但成功地跻身诸侯之列,甚至一跃成为关中地区的最强国。

但赵氏身在晋国的卧榻之侧,他没有扩张的空间,周室衰微后只得主动寻求与晋国的联合。好在“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左传·昭公十五年传》),晋国习戎倒与赵氏游牧养马的特征不谋而合,双方的联合也就因此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投奔晋国的一个多世纪以后,赵氏等来了晋国的一代英主晋献公。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亲御戎师,接连吞灭魏、霍、耿三个诸侯小国,为晋献公御戎的赵氏首领赵夙因为伐霍立功,被赐予耿邑,正式成为晋国的大夫。耿邑正当黄河的西岸,监临蒲津关上游的少梁渡。

赵氏封耿,意味着他已经被晋献公摆到防御秦人东侵的最前线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林建鸣《秦史稿》

钱穆《国史大纲》

马百非《秦集史》

杨宽《古史探微》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sux33263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