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到底出生在碎叶城还是绵州(李白出生在碎叶城有四个明确证据)

发布日期:2024-12-22 05:12:22     作者:苏安陌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sye249383.html     违规举报

李白身世之谜浅探之四:出生地何处?


文:枯木


上篇文章我们讨论了李白的籍贯,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是陇西成纪人。本来计划接着探讨李白的祖先之谜,然而看到不少网友对李白的出生地争论比较热烈,笔者以前关于出生地的考据过于简略,因而此篇文章就出生地予以专门谈论,同时对一些质疑予以答复。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在唐代的碎叶城,第二种为神龙元年(705年)李白出生于四川,其他说法大概相差无几。


对于李白生卒年限的考据,历代依据的碑传资料大多有“四序”、“四碑”以及“一表”,即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曾巩《李白集后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李白替御史中丞宋若思为自己上表的《为宋中丞自荐表》。其中尤以李阳冰《草堂集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以及《为宋中丞自荐表》两碑一序一表记事最为明皙。

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有“神龙初潜还广汉”,确定了李白家族从碎叶城迁往蜀地的时间记载,即神龙元年(705年)。李华《李君墓志铭》中记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说明李白享年62岁。《为宋中丞自荐表》有:“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如果可以确定成文时间,那么李白从出生到去世,以及出生地都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由于自宋以来对碑文的理解以及对铭表的考据,过于推敲,抑或是由果推因,循环论证,再加上正史记载含糊不清,因而造成了结论迥异。

关于李白的去世时间,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因而暂时搁置,我们只谈出生年年限。要确定出生年限,那么就要确定《为宋中丞自荐表》的成文时间,因为这是李白自述的直接证据,并非后人的碑序难以定论。


那么,《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于何年呢?现在学术界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上元二年(761年)或宝应元年(762年),前后相差四年,是不是很微妙?因为根据第一种,那么李白确定无疑出生在碎叶城,若是第二种,则恰好李白在家族回归当年出生在蜀地。至于哪一种意见比较符合事实,我们用证据说话。

关于《为宋中丞自荐表》(以下简称《表》)出现异议,都是对文中字眼的反复推敲和揣摩,因而形成不同结论。其中李白几次系狱就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白只被关押过一次,也就是在至德二载(757年)被关押,后来未曾被关押。第二种意见理解为李白曾经两次系狱。第一次是崔涣解救,第二次是宋若思解救;第一次是至德二载,在彭泽,永王兵败,李白被逮;第二次是上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三年后,在浔阳又因事系狱。由于《表》文是替宋若思所写,因而得出结论此文为李白第二次系狱所作,因而此文作于上元二年(761年)。

然而这个论据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关于李白被解救,历史记载也相互矛盾,《旧唐书》记载:“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也就说只有一次。《新唐书》记载:“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说明李白两次系狱,第二种意见就是依据《新唐书》得出的结论。


那么,究竟是一次还是两次呢?我们先确定,彭泽是哪里?浔阳是哪里?彭泽,一指彭泽湖,也就是鄱阳湖;一指彭泽县。彭泽古称彭蠡,秦朝以前属于九江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秦所设的九江郡为淮南国,彭泽建县自此始开始。三国时,彭泽的南境入吴属彭泽郡;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武昌二郡之一部,立寻阳郡,共领三县,原属豫章郡之彭泽,此时即划入寻阳郡;同年,又析彭泽地之一部,置上甲县,与彭泽同属寻阳郡。南朝宋、齐两代,彭泽仍属江州郡;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开皇九年(589年),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郡县,撤除晋阳、和城、天水、彭泽四县,合为龙城县;至开皇十八年,又废龙城县,复改名为彭泽县,仍属江州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彭泽属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江州,领湓城、浔阳(唐以后改寻阳为浔阳)、彭泽三县。武德八年(625年)废浩州,撤销乐城县复并入彭泽,与都昌县同属江州管辖。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置西道观察使,辖洪、饶、虔、吉、江、袁、信、抚八州,其中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三县。


再看浔阳,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置庐江国,领县十二,寻阳为其一。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领寻阳隶荆州。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因军事需要划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郡治柴桑,隶江州。隋唐又在寻阳地立寻阳县,隶江州,江州乃因袭寻阳(浔阳)之名,唐朝以后史书作浔阳。

从上面可以看出,彭泽和浔阳时而分开,时而合在一起,在唐代彭泽和寻阳(浔阳)都归属江州管辖。按照第二种意见,李白因为参与谋逆,被关押在江州彭泽,流放夜郎,三年后又回到江州浔阳,又被关押,岂不是太巧合太悲惨,在同一个地方被关押两次?而且关于第二次为何被关押,没有人能说出原因。


因而笔者推理,《新唐书》所记载的“逃还彭泽”并非逃到彭泽县,而是彭泽湖,也就是寻阳附近,被捉拿归案后,既不可能在彭泽县,也不可能在寻阳县这两个小县城,而是关押在江州郡所。并且不是两次关押,而是是一次。《新唐书》比《旧唐书》增加了“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是当时宋人参照李白的诗词添加,其实应以《旧唐书》为准。因为李白作为参加“谋逆”大罪,自然不是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期间,郭子仪、崔涣、宋若思等都出了力气,尤其是在《表》中有“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复清雪,寻经奏闻。”,并不能理解为“两次奏闻”并被“批准”,而是崔涣(曾相玄宗,出为江淮宣慰使)先奏闻,然后宋若思后奏闻,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关于李白的“参与谋逆”之事,而不是前后两件事。

那么李白这首《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该作何理解?,宋若思作为江南西道采访使(采访处置使),有临时处置职权,宋若思经过和崔涣“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复清雪”,认为李白并无大罪,而是被胁迫,因而让李白“脱囚”,无需长期关押,因而于是释放,临时作为幕府参谋,然而最终确定如何处置需要等到朝廷的诏书,这里的“脱囚”并非“脱罪”。而在朝廷方面,在郭子仪和崔涣的努力下,最后李白被判流放夜郎。这就是为什么《新唐书》记载“未几辞职”,李白当时非常落魄,自然不可能放着报恩参谋之职而不顾,只是因为朝廷诏书明令“长流夜郎”,只好作罢。这样的解释可以满足以上诸多疑点。因而笔者断定,李白只是被关押一次,就在江州,后来流放夜郎,遇赦北归去世。不可能第二次在寻阳又被关押。


辅助以上证据的还有,在至德二载(757年),宋若思确实是江南西道采访使,《太平寰宇记》卷105记载:“唐至德二年,采访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水遥远,因置县邑,仍以年号为名,属寻阳郡。”,又《旧唐书・地理志》载:“江州至德县,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思奏置’”。可以明确看到宋若思是采访使兼宣城太守。那么如果按照第二种意见,李白“第二次”入狱,恰巧遇到宋若思被解救。那么在上元二年,要么宋若思当时还是江南西道采访使,要么有权限处置囚犯。

而根据历史记载,《唐方镇年表》“江南西道”之“江西”条记载:“江西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洪州刺史,领洪、江、信、袁、抚、饶、虔、吉八州”至德二载“二月,永王璘南奔鄱阳,江西采访使皇甫侁遣兵杀之。”,“贾至授元载豫章防御使制”。乾元元年(758年),韦儇为江西观察使,乾元二年(759年),韦元甫为江西观察处置使,上元元年(760年),同样为韦元甫。从以上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宋若思只是采访使(并非江南西道)兼宣城太守,在至德二载(757年),归属江西采访使皇甫侁节制,因而带领“吴兵三千”前去追剿永王璘余部,有权限处置被俘叛军,李白由于知名度高,因此要奏请朝廷定夺,暂时脱囚等待诏书。

到了乾元元年以后,兵事平定,自然没有权限处置地方事务,而且当时的采访使都不是宋若思,而是其他人员。这就证明了宋若思并非是上元元年(760年)处置的李白事件。以前有学者在考据的时候,偏重于考据宣歙太守,用乾元元年“中丞郑炅之拥旄济江,辟为从事。”,即当时宣歙节度使郑炅之来反驳,其实是资料没用对,因为同属江南西道,然而宣歙和江州属于同等平行地位,都归属江南西道节制。


以上历史史实,证明了宋若思处置李白的时限,只能是至德二载,不可能是上元元年。这就说明李白只是一次系狱,而不是两次系狱。那么替宋若思写《为宋中丞自荐表》明确时间为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时年五十七岁,按照古人计算年龄虚岁,那么李白出生于701年确定无疑。

考证到这里,针对某些学者提出的“商山四皓”典故应用是否妥当,就很容易解释。有些学者认为,李白在《表》中写道:“昔四皓遭高皇而不起,翼惠帝而方来。君臣离合,亦各有数,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李白曾在玄宗朝作过官,不可能用“商山四皓”来比喻他与玄宗的关系,这是对唐玄宗的不敬。笔者并不这么认为,李白用“商山四皓”并不是贬低唐玄宗,“商山四皓”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四位隐士因为汉高祖“上漫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后来汉惠帝受到赵王如意和戚夫人的威胁,在张良策划下厚礼聘用这四位,辅佐汉惠帝,从而稳固了地位。

这和当时唐肃宗和唐玄宗的关系多么相似!永王璘从小被唐肃宗李亨抚养,倍加疼爱,然而李璘起兵争夺皇位据说是得到唐玄宗允许,因而威胁到唐肃宗,这里李白用商山四皓自喻,也将唐肃宗和汉惠帝并同,说明“君臣离合,亦各有数。”,用典并无不妥当之处。再就是按照这些学者意见,要等唐玄宗死后才能用“商山四皓”之典,那么唐玄宗是宝应元年去世,此文应该是宝应元年(762年)以后,那么李白出生应该在神龙二年以后,这又和“神龙初”自相矛盾,因此这个证据既不能成立,也没有道理。


唐肃宗

前面论证《为宋中丞自荐表》虽然比较繁琐,然而可以作为一个证据,证明写作年代为至德二载(757年)。那么我们再来添加辅助证据。

证据二: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此文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前,文中的韩荆州,即韩朝宗,开元二十二年前任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二年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后“坐南阳令贬洪州都督,迁蒲州刺史。”。从文中“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语意判断,李白写此文应该三十多岁,否则不可能“历抵卿相”,若是按照李白出生于神龙元年(705年),那时李白尚未到三十岁,文中所言自然不能成立,若是生于长安元年(701年),34岁,非常符合逻辑。

证据三:关于李阳冰《草堂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的理解。认为李白出生于蜀地的,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联系起来的,认为逃归于蜀,先复姓,后生李白。而笔者认为,《草堂集序》是对李白的一生的概括,就像其他名人传记的记载一样,简洁总结,最后一句是对李白出生异兆的描绘,而不是有前后逻辑。就如前一句“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指的是复姓的根据,借用老子李耳李伯阳的典故,说明本家姓李,如果按照那些学者的前后逻辑,那不成了老子才诞生?虽有些诡辩,然而只是说明断句理解,因分为三段,那就是回归年代,复姓,并说明李白出生异兆,从而指出李白的神奇经历。当然,这个只是语义辩论,不能作为任何一方的确切证据。


唐玄宗

证据四:也是本系列文章中笔者一直说的铁证,那就是李白懂番语番书。《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天宝初,召见於金銮殿,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蕃书”通“番书”,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在唐代,既可能是吐蕃语,也可能是突厥语或者梵语,当时西域通用梵语梵文,唐玄奘大师取经西去,学习的就是梵文梵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突厥人7至10世纪使用的语言。吐蕃文据藏族史书记载,松赞干布(617年-650年)统一西蕃各部,建立政权后,派遣图弥三菩札留学天竺(今印度),回国后,参照梵文,创造了吐蕃文,相对较晚。以上三种文字语言皆有可能,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然而可以确切无误的证明李白是能言会写,“辩如悬河,笔不停缀。”

在唐代,大唐帝国和西域诸国交往颇多,西域人士钦慕中华文化,前来唐都长安,学习汉语文字,唐人也有不少学习梵文,主要是翻译佛教著作所用,一般是僧徒才会学习,教坊司即便是有懂外国语言的也不是多数。而李白,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假如出生在四川,有没有必要学习番语番书?况且四川相对处于比较闭塞的西南偏远省份,谁来教授番语番书?李白学习番语番书有什么意义?如果李白是崇信佛教,研究佛教著作,那么在四川学习番语这有可能,可是李白并不是崇信佛教的,而是比较崇拜道教,自然没有学习番语番书的可能。如果非要说是兴趣使然,似乎有点说不通,因为当时学习文化,大都是为了参加科举,试问还有时间学习一无用处的番语番书?


如果李白是出生在碎叶城,当时虽然是属于大唐管辖范围,然而由于地处边疆,民族混居,相互日常交往很多,难免要学习当地语言,这样,李白出生后学习番语番书就成为可能。李白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迁往四川是神龙元年(705年),父祖辈长期生活在碎叶城,和少数民族交往成为必然,自然懂得语言文字,耳濡目染,3岁到5岁非常容易接受当地语言,再加上李白天资聪慧,很容易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而且迁往四川后并没有忘记,从碎叶城带回的书籍资料肯定会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因而李白既会说又懂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样的逻辑才能成立。说句俏皮话,李白可是比较早的“双语教学”的优等生哦。

后来,李白因为诗文被唐玄宗列为朝廷翰林供奉,日常交往有外国使节前来拜见唐玄宗,李白的幼时“双语教学”就派上了用场,因而有“元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俦。遂直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的隆恩宠遇。


综合以上证据,李白出生在碎叶城证据十分充分,而认为李白出生在四川则证据不足,并且纰漏较多,和许多证据很难吻合,因而笔者认为,李白出生地确切无疑应该为唐朝时期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当然,话说回来,李白出生在哪里,并不代表李白是哪里人,上篇文章讨论过,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人,是地地道道的兴圣皇帝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宗室子弟,这篇文章又考证李白出生在碎叶城。那么,李白究竟是那一枝李氏?为何全家被迫贬谪西域,又为何回迁后来到四川?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谈。

(待续)


2019/6/3榆木斋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sye24938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