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学习方法知识点梳理(名师谈高考备考)

发布日期:2024-12-23 12:25:05     作者:时空穿梭机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tba127046.html     违规举报

相信同学们训练到下面这道2018年全国Ⅲ卷的题目时,短时间内会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

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图标的含义、漫画的寓意、表格信息的结论等,这些题型,我们平时练得较多,但有关构思框架的题目可没碰到过啊!

题虽然没做过,可写作文先理思路结构却是每个语文教师都会要求的吧,那不就是构思框架吗!等心定下后再看题干和框架表,不是挺简单嘛:“被拒绝”是情境,四个带引号的词是情境中的四种反应,每种反应后的两个词是各自相对应的应对方式;做题时先交代情境内容,然后分别陈述四种反应及其应对方式,同时在组织话语时注意完整性和流畅性,不就形成答案了吗?

毫无疑问,每年的高考一定会有题型是在刷题经验之外的,否则大家做的都是熟题,就无法考查出应有的能力。但这些新题型肯定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之内,比如用一段话将上面所列的构思框架图以及各种流程图表述出来等等。

2005年江苏卷有一道语言文字运用题,放到现在还有作为风向标的价值:

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向别人介绍某人某事,是生活中常有的“任务”,即使“没吃过猪,总见过猪跑”吧!但忘了情境意识、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忘了材料中有必须转化为口语表述的书面语言,还真做不好这道题。与其说它考查了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它考查我们是否有调动生活经验的意识。

依托自己的刷题经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就能坦然地面对可能出现的新题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试卷板块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题型出新无非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知识迁移,考查理解能力

台湾地区的语文测试常常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请看下题: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流行于汉代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这道题要求先准确提炼民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然后再去判断四个选项文句的意义是否与之相符。

2020年新高考1卷现代文Ⅰ的第三道选择题在这样的考查方式上走得更远: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解答此类题没有什么捷径,必须回到选文中寻找相应的信息,借助这些信息理解文中某个概念,并对选项内容和这个概念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2.整合语境,多向度考查

以往考词语辨析、病句、衔接等,都是一题一考点。现在不一样了:先给一段300至500字的文字,再根据实际需要,考两到三个小题。这相当于提供一个统摄性较强的语境,然后将词语辨析、语病修改、衔接、修辞、标点符号等统整在一起出题。

这种题最大的特点是变动不居——随文布点,不知道它会考查哪个知识点,又以什么形式考!不过别急,答题的套路还是一样的。比如2020年新高考1卷就有这么一道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很多考生一下子懵了: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里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其实大家都有经验,即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经常会问类似的问题。既然问表达效果,无非从修辞运用、语义重心、语体风格等几个方面来思考。仔细地分析题干要求,就能扒掉那些迷惑你的“马甲”。

3.运用知识,按图索骥

相比于以往的考试多重在知识的理解,现在更侧重知识的运用。如八省适应性考试有这样一道题:“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懂不懂“否定句”,能不能读懂段意,轩轾分明,真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大家会发现,现在的考试不怎么“讲武德”,竭力躲避套路。的确是的,把答题方向告诉你,就看你是否真理解文章了: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秋雨》)

这道题在考细节的作用时又告知具体的细节内容,就如2020年新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考行文线索,同时又告知文章采用了“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要求“分别加以简析”一样。这类题目要求我们将题干的知识点放入文章中去理解:“和服”在文中有什么意蕴?文中有哪些空间和时间变化?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来谈写作的效果。

其实,近年来的文学类文本考查在这方面的转向越来越明显:2020年全国1卷要求通过给出的“冰山理论”去说明《越野滑雪》的情节安排及效果,2019年全国1卷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分析《理水》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3卷要求结合《微纪元》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科幻”的关系,等等,都要求先结合文章诠释一下题干中的概念:八分之一写了什么?哪里体现了“故事”,哪里体现了“新编”?哪里反映了“科学”,哪里又是“科幻”?然后再去谈效果、析特征、明关系等。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凭空而来的新题,所谓新题多是对考点进行整合或嫁接,进而改个头、换个面地出现在试卷中。遇到新题真的不要发慌:好好理解文章内容,严格按照题干指令答题,令行禁止,不枝不蔓,分数还能逃出我们的“五指山”吗?

李欣荣: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无锡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tba12704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3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