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道德经(要理解道德经的)

发布日期:2024-12-22 04:31:29     作者:奋斗第一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tku390513.html     违规举报

嘉宾 | 温海明、陈嘉明、方旭东、余治平、杜保瑞、何心鹏、胡建升、樊沁永、郭美华、姜丹丹、刘梁剑、贡华南

整理 | 徐悦东

将老子哲学进行体系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将老子哲学进行体系化?该如何理解老子的核心概念“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认为,先理解老子的“意”才能够理解老子的“道”。近日,“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主持,主讲人为温海明。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杜保瑞、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何心鹏、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建升、扬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樊沁永、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教授郭美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姜丹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贡华南也参与了此次对谈,大家一同对《道德经》的意哲学发表了观点。

将老子哲学体系化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温海明指出,在其著作《周易明意》中,他从“意”的角度解释卦爻辞,而他的《道德经明意》则对于意本论或者意哲学系统有奠基意味。温海明强调,理解“道”离不开“意”,而且“意”可以成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他通过注经的方式,用类似朱熹《四书集注》和郭象《庄子注》的传统写法建构了意本论的哲学系统。

温海明认为,意本论的核心是道意不二的状态——道和意都依境而生。在心物关系方面,意通于物,心通物论,万法唯意。《道德经明意》的中心思想“自然之意”的实化和呈现是一种主客合一的状态,通过翻译、注释和“明意”的建构,将道的意境随缘转化出来。

在《道德经明意》中,温海明从十个方面诠释并建构了意哲学,即“十玄意门”,他向大家介绍了“十玄意门”的内容,每扇“玄意门”都有助于我们去见“道”。十扇“玄意之门”分别是:一、万物之意;二、创生之意;三、道意之意;四、意会之意;五、时间之意;六、反弱之意;七、意物之意;八、反身之意;九、无欲之意;十、无为之意。温海明认为,十扇玄意门在“意”与“道”之间开开关关、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显现出“自然之意”之光明。

方旭东指出,从《儒家实意伦理学》到《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以及即将出版的《坛经明意》和《周易参同契明意》,温海明的意本论的“五书”逐渐成型,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哲学品牌。温海明的意本论受安乐哲先生影响很深,他的书也存在对安乐哲思路的呼应。从诸多学者对老子的研究来看,温海明对于出土文献的反思很有意义,他极具创新性地指出,借助刘殿爵的翻译经历来说明,传世本和出土文献其实是两个义理系统。


活动现场

樊沁永指出,“意本论”系统在国内较为少见。温海明认为,大家应该将意本论放在精神哲学的视域下去看其哲学的生长方式。此精神哲学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而是如徐梵澄认为的那样,哲学是超越宗教和理性的,又不能违背理性、违背信仰。

杜保瑞认为,温海明从哲学的进路解《道德经》。将老子哲学体系化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老子的核心概念是“道”——“道”一方面是总原理,另一方面是宇宙起源。总原理指向的道论、本体论;宇宙起源指向气化的宇宙论。就总原理而言,“道”作为一切哲学观念的最高范畴的描写很重要,这接通了西方哲学being(存在)等形上学的讨论,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与国际对话的重要切入点。

此外,“道”具有价值意识的本体论。儒家的终极价值是仁义礼智,庄子的终极价值是逍遥,佛教般若菩提心,老子的终极价值是无为。老子哲学“无为”的价值意识的定位仍然是世间法,是位高之人的重要的做事准则,这种人生智慧与儒家的道德哲学相辅相成,与诸多古代经典是一脉相承的。《人物志》《菜根谭》等,都充满了老子的智慧。

郭美华谈了他对“意本论”的理解。他认为,以“意”来讲《老子》的合理性在于“意”的凸显,在天地、道之前要有一个“意”,没有“意”的话,“道”就无法谈。“意识”是一切得以显现的前提。所以,温海明在老子的“道”之前加了一个前提“意”,只有从“意”开始,才能进入“道”。

《道德经》五千言都是“意”的表达。“意”的呈现后才能呈现出天、地、人、道。自然地出现,意味着在老子的意哲学中,普遍的仁义政治是被排斥的,因为仁义之义是自私的。自然之意是玄意,意在自我明了中显现自身。在这种显现中,温海明十分突出“门”的重要性。“生机”对理解老子的意哲学来说始终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可以谈“门”。“门”具有畅通和开放的意义。这种德之间的畅通往来非常重要,它标志着开放。

开放有很多种,一是有限的个体向自己未知的无限开放,二是向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开放。“门”意味着很玄乎的东西,因此最后要讲玄意。玄意有三层意思:基础的理解是自我的深邃,意的呈现以自我明了返向自身;第二点是他者的他意,在道家看来,我和他者的他意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秩序的建构应当以我与他者的他意不同为基础;第三层是世界的广袤,这标志着世界的自在性、超越性。道家世界非被某个圣人所拥有的,天应当与人分离,如此才能捍卫自身的“意识”,因此在老庄中天人合一难以理解。所以,用“意”来解释道家可以的。


《道德经明意》,温海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

意本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姜丹丹指出,那一代新儒家非常有意识地重新塑造或者建构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从东西汇通的语境当中,这种视角有意识地挖掘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理念,提出了自己系统性的概念。从这个视角上来看,温海明在《道德经明意》、《儒家实意伦理学》、《周易明意》中都提出了“意”的概念,许多诠释的细微之处值得品味。

温海明对每个概念都专门围绕“意”来重新进行梳理,如“无欲之意”是指去除过度的、私己的欲望,解释了如何在这个层面上和它“意”以及公共之“意”沟通,即打通私人修养到公共生活治理。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老子的知识论重新解释为非阴谋论,充满智慧的方式——意念如何通于万物观物之自然转化的化境。

其次,在对欲望的调节中,如何通达自然之意,如何在整合与非整合之间,也在儒道相结合的层面上,温海明重新构建一种有动能的、充满活力的、能够让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老子的“德”更倾向于生命力,而不是提出一种抽象道德原则的解释方式。


姜丹丹

另外,在“意”的问题和儒家的比较当中,实际上呈现出在情境的关联性当中的一种吊诡。温海明在一些方面继承了安乐哲的观点,但同时更强调了生成流变的问题,在这方面,温海明的陈述更加接近于德勒兹的生成论等。比如,在“有无相生”的问题当中,温海明更加注重在共在的或者整体的道德认识中,老子对于对立性思维的转化。他强调在主导性思维中所被忽略的另外一方面的一种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放在有无相生的、隐和显共存的整体视野当中,这就引向谢林从潜能到实现的具体过程。但是,这种超越注重不同现象的流变。流变不是完全混乱的,而是在多元的,又具有连贯性的整体当中的。在“意”和非我之间的这种间隙当中,我们可以从重新利用当代的视角来补充一些新的成分。因此,在对于老子的理解当中,“道”作为创生的过程当中包含差异性,这引向了从自身的调节到心对物的治理等非常具有当代综合的伦理性视野。

刘梁剑指出,意本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刘梁剑在《道德经明意》中找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回应,比如心意发动要符合自然之道。但是,刘梁剑对于自然之意还是有些困惑:一个人发出的心意可以合乎自然之道,这种意既是人发出的,又是与道相合的。如此理解,与道合一的“意”与大家讲的“意”具有一定区别,困难在于这两种“意”的区别。这种分别包括了中国哲学各家内部的区别。这种“意”与天地为一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这种体验和宗教体验又有什么不一致?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贡华南认为,在五四运动时期,大家对《道德经》的研究主要由实证主义主导,学者主要的工作是考证《道德经》的版本、年代、训诂。后来,由于帛书本、竹简本的出土,这一工作还在延续。这一直以来是研究《道德经》的主要工作。许多人热衷于用西学来诠释《道德经》,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等,这些架构都是外在的。在这种大背景下,《道德经明意》提出了一种个性化的诠释,因为“意”是温海明着力建构的哲学,一个个性化的建构。另一方面,美国、德国的一些学者通过《道德经》来建构自我的哲学,这种建构与意本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温海明回应,中国哲学当代发展,需要返回经典之本,才能开出新意。中国哲学的出路不能离开中西交流的历史情境。学者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释经典,如何开出新的意义系统。对于贡华南教授的问题,温海明认为自己解释的意思和《道德经》的本意很难分开,本来就是交织在一起的。

温海明还回应了刘梁剑的问题:在翻译和注释当中,他常用互文见义的方法,用不同的词表达意思的不同方面。有些意思需要通过同时做动词和名词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在《后记》当中,温海明记录自己早年在华东师大求学时,受到高瑞泉讲《道德经》的影响,他对道的领悟感是那时候就开始形成的。他同意张祥龙认为的那样——这种体验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用纯粹的理性主义的方式就可以领悟。

此外,温海明认为,姜丹丹对“意”的理解精细深入,体现出她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法国哲学深入细致的理解。法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对于现象学和中国哲学相通的“意”和意向性等问题都做过精致的思考,其“意”值得搞中国哲学的学者们学习和借鉴。法国哲学家对于“意”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在消化和转化德国现象学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法国味道的现象学思想,这种视角对解读经典的“意”,特别有参考意义。

嘉宾 | 温海明、陈嘉明、方旭东、余治平、杜保瑞、何心鹏、胡建升、樊沁永、郭美华、姜丹丹、刘梁剑、贡华南

整理 | 徐悦东

编辑|张婷

校对|卢茜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tku39051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