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的起因经过是什么(中的叶公是河南叶县人)

发布日期:2024-12-31 07:48:20     作者:喜欢就撩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ttt501503.html     违规举报

成语“叶公好龙”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但其实他是个牛人,并非成语中那幅形象。

出叶县旧县街,顺着西北方向的一条柏油公路,驱车两公里,有一座高大的广亮大门。它横开五间,金瓦飞檐,辉煌耀目。门前两尊石狮,高约三米,青石雕成。它仰首远顾,威武雄壮。院内,数百株翠柏,遮天蔽日。中轴靠后,一座古墓,盘基盈亩。墓前,碑刻丛立;两座古式亭子,玲珑典雅,分列两旁。四周芳草萋萋,野花飘香,像一方巨大的绣毯,横铺其中。显得这座古墓,端庄肃穆,使游人肃然起敬。这就是叶公墓。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乃是庄王曾孙。其父亲名叫沈尹戌,为楚国立过大功,楚王封他一块地方在沈亭(现属平舆县),他就以封地为姓,故姓沈。

《荀子》上说:“叶公,字子高,微小瘠薄,行若将不胜衣。但是,在当时,乃至后世这两千五百年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明智而能够识别人才,并且韬略超乎常人,英勇而不外露的英雄人物,人们永远记着他。

叶公诸多事迹,在叶县流传甚广,可以说是达到家喻户晓。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以下三点:一、兴修水利,端正民风;二、平定楚乱,不居战功;三、叶公好龙。除此而外,别的事留传下来的不多。虽然其它古代典籍中,多有散乱记载,但是,它们都是这三点的补充或重复。这里,我们主要根据叶县民间传说,把以上三点记述如下:

一、兴修水利,端正民风

叶县一带,地处高原气候和海洋气候的中间地带,雨量相对不足。故,古有十年九早的说法。叶县岁岁能不能丰收,老百姓能不能得到暖饱,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叶公是深知道的。所以,他到叶地后,每日青衣小帽,足迹踏遍境内的山山水水。他发现叶地有昆水、澧水和沃水(甘江河)三条河流,水源十分丰富。但是,人们没有利用它,白白被流失了,十分可惜。

他就和地方父老商量,把洼地的边缘筑起堤坝,在中间把水贮存起来。雨季,它们作为水柜,分流河水,减轻河身压力,避免水灾;早季,引水灌溉农田,确保丰收。当时,人们把这种水利设施叫做“陂塘”。

史料记载:叶地境内,叶公修有二陂。东陂截黄城山之水;西陂引出澧水。但是,地址不详。

据查:在县境内,有两座黄城山。一座在今叶县城北,沙河北岸,即现在黄柏山;一座在旧县西南,孤山附近,古名“苦菜”。笔者认为:城北的黄城山,周围地势平坦,土质很好,当春秋时期,这里不属楚国管辖。因此,以这里是东陂,可能是误传。所以,所谓当时的黄城山,依旧县西南苦菜一带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在旧县东边,澧河两岸,南北各有村名叫做“水城”访问那里老人,都说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春秋时,这里是储水的洼地。这是否就是叶公所建的二陂?更需要人们作详细的研究!

除兴修水利以外,叶公很注意教化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叶地,叶公非常虚心地请教教化民众的政事。在谈到人生的道理时,叶公举出了一个实例。他说:“我们这地方有个很正直的人。他的父亲昧了人家一只羊,就站出来当场揭发了父亲。”

这话,虽然孔子不赞成,说这不符合父子天性,破坏了人间五伦。但是,我们从现在法治观点看来,叶公能够把民众教育得处世为公,不循私情。这样的社会风尚,是多么可贵啊!只这一事例,便可以看出,当时叶公为政,教化民众的一斑。

二、平定楚乱,不居战功

楚平王末年,国内大乱,太子建逃到郑国去避难。在郑国不久,他又暗暗地和晋国联合,打算攻打郑国。这事被郑国人知道了,非常恼怒,就把太子建杀了。

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被人救下,跑到吴国去。

楚国内乱平定后,楚国的令尹子西和大司马子期,打算到吴国去,把公子胜接回来。这事被叶公知道后,就去劝他们说:“公子胜为人奸诈虚伪,说话多不算数;并且,近年来多招纳亡命之徒,行为不规。如果把他招回来,恐怕对国家,对你们都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听后,都认为叶公多虑,不能容人。所以不听他的忠告,就派人到吴国把公子胜接了回来。

接回后,又动用国家大量金银,在吴楚交界处,给他筑了一座坚固的城池,叫做“白城”,让公子胜在那里安家。从那时起,公子胜就以“白”为姓,史称“白公胜”。

后来,由于各国之间局势的变化,楚国又和郑国结盟,去对抗晋国。这事被白公胜知道后,认为国君和他的杀父之国结盟,心中大怒。就带着几个武士,以述职为名,回到朝堂。子西、子

期并未防备,被白公胜杀死,并囚禁了楚惠王,把持机廷,大谋朝算位之心。

那时,叶公沈诸梁,正在蔡国访问,有人把这事告诉了他,并劝他立即出兵平叛。叶公说:“此时尚早,等他们表演一段时间,国人看清他那肮脏面目,丑恶行径以后,才可以讨伐。"果不出叶公所料,白公在城中,纵容兵将抢物杀人,奸淫妇女,先恶不作,百姓恨之人骨。叶公看时机已到,就带兵南征。

叶公的军队到处,公买公卖,商贾(gh)不惊。当大军快到楚都北门时,城内百姓看到大旗上的“叶”字,就组织起来,打散门军,争先开门迎接他。那时,楚国贵族箴和尹国等,正带着家丁去保卫白公胜。叶公看到后,义正词严地对他们说:"古语,报父仇,家事也,楚之安危,国事也;今因家事,面杀害国之重臣,囚禁国君,此乃大逆不道之罪也!国人思啖其肉而族其亲。尔等不思报国,平叛安民,反而助纣为虐,危害国家,将陷为千古罪人矣!”

他们听后,如迅雷轰顶,幡然醒悟。就痛哭流涕,长跪请罪,愿听差遣。叶公大喜,合兵一处,共同去伐白公。

“失道寡助”,白公军本,听说叶公兵到城内,早就散去一半,投降叶公。在战场上,叶公指挥若定,科事准确,一连打了几个胜仗。白公看大势已去,就上吊死了。

叶公首先把楚惠王接回去,出榜安民,整顿朝政。等国家势局平定后,他就要拜别惠王回叶。惠王流着泪,要求叶公即下。叶公再拜说道:“子西、子期,因之贤臣也!他们的孩子,都和其父亲一样,有忠君报朋的大志,不应丢掉他们,可以接下父亲的任务!”又过些日子,叶公终于回到叶地,终老于此。

这件事,引起后世人众多的评论。他们对叶公那种智、勇仁、让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如叶令高文登说:“叶公能轻易地评定楚乱而复国,不居功,不因此而自傲。他治一个邑能使民众邻里不争,股实富裕;要是为一国的宰相,一定比汉朝名相黄霸、龚遂更为突出。”

三、玩龙仙台

成语“叶公好龙”,故事出自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篇》其大意是:叶公子高好龙。在他所住的房间里,门上、窗上、梁上、柱上、墙壁上,能雕刻的地方,都刻上龙的形像;在能绣的衣服上,、床帐上、枕褥上,鞋帽上,都绣着龙的纹样,在能画的条幅上,屏风上,横额上,都画着龙的图画。所以,远远近近的人,都认为叶公好龙。


这件事,被天上的龙知道了,把叶公看成是自己的知己,就拥云带雾飞下天来。它将头伸进窗子,身子把整个院子都塞满了。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惊慌失措,返身就往里边跑。这说明,叶公并不是真的好龙;他只是喜好那些像龙而不是真龙的东西啊!

刘项所写的这个故事,分明是以寓言的这种文体,去讽刺那些平日夸夸其谈,而不敢接触实际的人的。

但是,这则故事,对叶公那种深明大义,忠于国事,爱护子民,无所畏惧的性格,是一种否定和诋毁,对千古以来叶县民众所敬爱的叶公,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叶县民众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影响,就针对性地在原叶县(今日的旧县)北,建了一座“玩龙仙台”,用以说明:叶公不但喜爱国画上的假龙,而且还经常在玩龙台上,和天上的真龙在一起,嬉戏玩耍,把真龙作为伙伴好友。古人的用心是很深刻的。

这种观点,过去的知名人士是非常赞同的。如清朝初年王士正,在题《叶公词》诗中写道:

萧条澧水暮烟封,古殿青苔上废钟。地下子高兴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

诗的大意是:座落在澧水岸上的古殿(指叶公祠),被那薄暮的烟雾封锁着,久已废弃的大钟,上面长满了青苔。但是,叶公的灵魂应该非常高兴:世上的人,谁能理解(叶公)是好真龙呢?这句话反问的意义很深刻:既提示了叶公平生是喜好真龙,又驳斥了刘向的那段言论。

所以,每一个叶姓后人,每一个叶县人,可以为叶公而骄傲的。

#平顶山##平顶山身边事##叶县##故事#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ttt50150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