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求生一边腐烂(一边卖命一边求生)

发布日期:2024-12-31 05:58:32     作者:那亼峩懂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tzz210239.html     违规举报




杭州龙翔桥十字路口是全城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摄影师葛亚琪几年蹲守在这里,

拍了2万多张照片,

他自称“十字路口摄影师”。

最近他的新系列,是拍快递员、外卖员的,

一共拍了3000多张照片。

中国现在有超过300万人在从事快递行业,

它的某些考核机制,

逼着快递要很快速地在街上飞驰。

无数人从中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捷,

却反过来指责他们在路上跑不安全,

这件事其实是矛盾的。

所以葛亚琪想通过这个项目,

来看看这个群体,

到底和我们想象中有什么不同?

自述 葛亚琪 编辑 徐聪



我叫葛亚琪,今年32岁,生活在杭州。我以前在报社做过8年摄影记者,现在做独立摄影师。

从2015年到现在,我一直在杭州十字路口——龙翔桥,拍摄来往的行人,自称十字路口摄影师。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OFPiX和谷雨合作的项目,主要拍摄快递员。

拍摄中,很多照片都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小孩送快递,一前一后的坐在电动车上,前面还有送餐用的篮子。你可以想象到,他除了做送餐员外还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需要养家糊口又要照顾小孩,还要在路上飞快的骑车,真的很危险,也很辛苦。



我见到过一些兼职做快递员的人,有些5、60岁的环卫工人,早上4、5点起来扫马路,晚上结束工作,骑上电动车去送餐、送货,衣服都来不及换。

看到他们会觉得,每个人为了在这个城市生活都不易,跟他们相比,我自己不够努力,也不够勤奋。


我也拍到过一些快递员,在路上苦中作乐的场景。

一个正在辛苦工作的快递员,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看到前面笼子里的小狗,他伸出手去逗它们,很怜悯失去自由的小狗。



有人在飞速的骑行过程中,口中叼着一个冰红茶的瓶子。还有的快递员,在车上嗑瓜子,尽管风餐露宿,在马路上飞驰,也不忘用零食取悦自己。


这是双十一期间,快递爆仓,快递员非常忙碌没时间吃午餐,这个男孩只能在等红灯的间隙,一边啃馒头一边喝水。


有一天晚上8、9点钟,我带孩子去肯德基吃饭,看到两个年轻的快递员穿着制服,点了个全家桶,很开心的吃着炸鸡。我觉得蛮有趣的,两个年轻人在奋斗的时候,去取悦一下自己。但工作的时候,也要努力拼搏,压抑自己的这些小欲望。


一群夹缝中求生存的人

快递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群体,据不完整统计,中国现在有超过300万人在从事快递行业,全国快递外卖企业目前已发展到2万余家,日均服务用户超过2亿人次。具体的外卖员人数,因人员流动性大,暂无准确数字。全国闪送人员的数量,已达33万以上。

其中,青年占比最大,年龄在25-30岁占50%左右;平均每日工作时间10小时,时长达10小时以上的人数占50%以上;平均个月工资6千元左右,部分人工资可达1万元/月。外卖配送时长,平均在30分钟,就能把货品送至客户手上。

调研阶段,我第一次尝试在十字路口拍摄来往的快递员、送餐员、和闪送员,一小时内经过了248个人,我站在路口的一角,只能拍到一侧的人流,估算下来,中午用餐高峰,一小时经过一个路口的快递员,大约有500人左右。



我听了很多人的故事,有人表示无奈,有人可以苦中作乐,还有些是猎奇的。

快递员 曾是送餐员 26岁

以前我在老家做过送餐员,一次雨天路滑,客户催单,我滑倒撞了一个大娘,赔了3000多。送餐员对速度的要求实在是太快了,我觉得压力太大就辞了。

现在来杭州送快递,对比外卖来说,快递时间比较宽裕,每天去的地方比较固定,只要把件送完就行了,但物品相对来说比较重,也要注意别把快递弄丢了。

送餐员 22岁

我的前同事,中午高峰期送餐,为了赶时间,在路上逆行。不巧碰到了交警,怕被拦下来要罚50块,用尽全力和交警撕扯,拖着交警骑了几十米。后来因为抗拒执法,面临拘留四个月。

这行人员流动大,后来就和他失联了。不是我们想违规,有时就差这1-2分钟,每天的脑子里只有快,说白了,这行就是拿命换钱。

闪送员 31岁

我是个闪送员,算是比较新鲜的行业,特点是一对一式的与客户对接。有点像古代的镖局,有时客户会有些奇奇怪怪的要求:比如有客户懒得下楼,让闪送员倒垃圾的;还有个姑娘想和大叔表白,自己不好意思去,让我代表白的;还有什么打麻将三缺一,需要我们去凑的;甚至还有女孩因为情人节过得不开心,下单让闪送员去陪的,但那单我没敢接。

还有让送活物的,比如,狗啊猫啊的,还有一单让我送头猪的。反正就是距离越长,赚得越多,我们在城市里东西南北的跑,没有固定的地方。

外卖员 21岁

你问我平时吃什么?我一般就是点外卖,虽然我是A公司的,但我会点B公司的外卖。因为B公司的便宜呀。这个我们也会算的,不会说忠于公司,哪儿便宜去哪儿点。


我会随机采访一些快递员,但大部分人都急着去送货,我就加了他们的微信在手机上聊天。一般发了消息,他们到了凌晨下班才会回我,我很感激他们,工作那么忙,还有时间回答我的问题。

我问过很多人为什么要做这一行,比较统一回答是,工资较高、上岗容易,简单来说就是:

①会骑电动车

②持健康证

③能找到路把货物送到

做快递的薪资不错,一个月至少能赚5、6千,多则可达到上万。问到会做多久,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想法,先攒钱,攒得差不多了再换别的工作。

快递工作对于这些在底层打拼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工作机会,但同时他们也很难做,在用户和平台的夹缝中生存。

用户会希望速度越快越好,平台为了招揽顾客,不断地缩短预计送达时间。结果就是外卖小哥们必须追求很夸张的速度,用小哥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拿命换钱”。


他们速度太快了,从我面前呼的一下过去了。

刚拍的时候,我先拿长焦镜头,拍的很细节,后来发现这么做既没有效率、也很无聊。然后我就想,那统一格式好了,换成了35mm的定焦,慢快门加闪光灯,照片会比较模糊,来体现他们的速度感。

用闪光灯一是因为杭州天气不好,偶尔阴天;另一个原因,对方知道我在拍他们,这样的话他们可以拒绝我。他们经常路过这个路口,知道我在这里拍照,下次来的时候就会有疑问,问我是不是公司派来,抓拍他们有没有按照标准带安全帽的。我就解释,我不仅拍你们,还拍别人,这时候就会把照片给他们看。

他们都可以理解,只要不是来罚款的就可以,一般的快递员都很友善。

拍的时候遇到过有个男孩冲过来,在镜头前比一个耶的姿势;还有过来碰一下我的镜头的就跑了,他们都很有趣。

我比较关注这个行业的共性,希望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让大家看到快递员的多面性,多维度地去认识他们。



《巴黎·纽约·上海》汉斯·埃尔克·布尼

平时喜欢我喜欢翻看摄影集,有一个荷兰的艺术家,叫做汉斯·埃尔克·布尼,90年代末期在街头拍照,出了一本影集。他把照片进行分类,有相同特征的行人,例如条纹衫、职业装等许多种类。

在他那个年代,快递还没有普及,照片中没有快递员的身影。我参考了他的方法,对3000多张照片进行分类,像社会调查一样。


按照颜色分类


有些快递员她是女生,女性快递员比例不超过10%


中老年快递员,40-50岁占比约5%;50岁以上大约在0.5%左右



戴耳机


用充电宝充电


戴口罩的快递员


携带雨伞

如果单独来看一张照片,信息量不够大,进行分类管理后,可以展现出这个十字路口,快递的生态就会反映出来,由点及面,可以看出快递这个群体的共性,也算是弥补快递行业这部分照片的空白。


观察久了你就会发现,电动车是他们的坐骑,他们像古代的浪人、游侠一样,在城市里穿行,有一种在城里浪迹天涯的感觉,看起来很潇洒。

我的初衷并不是想得出一个结论,只是让大家看到快递员的更多的方面,如果说有人看到这个报道之后,发出感叹,哇原来快递员是这样子,他们平常就在我们生活中,但是我没有注意到这些,我觉得就足够了。

这个项目也会一直持续下去,拍更多的照片,做更精细、更有趣的分类。让快递员的形象和身份看起来更丰满,用足够数量的照片,来陈述客观的事实。

我相信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逐步优化,合规。




我以前在报社做了8年的摄影记者,最近报业不景气,摄影部解散后,我被分配的工作更偏向文字撰写,这意味着不能常常出去拍照,没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考虑了很久以后,得到了家人们的支持,我便辞职了,开始做一名独立摄影师。

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龙翔桥拍照。我很向往纽约、巴黎、香港这样的大城市,那里有很多有个性的时髦的人,非常的丰富多彩,我非常想去拍他们。

杭州的龙翔桥,在西湖旁,这里来往的游客最多,还有在这个商圈上班的年轻人、潮人也常出现在这里。这里是最接近大都市的地方,站在路口,仿佛置身纽约的时代广场。

不忙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拍照,延续我以往的纪实风格,到现在拍了2万多张照片了。


龙翔桥:Double


龙翔桥:狗

在做了快递项目后,我发现也可以对龙翔桥系列照片做一个分类,比如Double系列(两个穿着相似的人)、狗系列、衣服有Logo系列,这个系列还可以按照Logo类别细分、打哈欠的人、露肚皮的大爷等等。

到现在有30多种类别,还可以继续细化。

龙翔桥从我有记忆起就常跑来这里玩儿,以前我住在萧山,每到周末和小伙伴坐515路公交车,在龙翔桥这里下车。一路走到新华书店买点书,再到西湖边上划船。后来读大学,也会坐车到龙翔桥再换乘公车去学校,所以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很亲切。

我想我会一直记录下去,也许是几年,或是几十年,记录这里的变迁。



1908阅读室

我喜欢看摄影集,是受到日本摄影评论家饭泽耕太郎,开的写真食堂的启发。那儿有5000多本摄影集。我第一次去,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那样。于是想着自己来做一个小型阅览室吧,也能让同样喜欢摄影的朋友们来看,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于是我在杭州市中心买了一个40多平的房子,建了一个阅览室,起名为1908(门牌号),里面收录了1200多本摄影集,都是我自己买的,单价平均下来每本差不多300块。


我想把影集分享给同样喜欢摄影的人,给大家提供一个阅读摄影集的空间。就自发的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读书会,每次根据主题选择20-30本书供大家阅读和讨论,另外每月还有两次开放日,读者可以预约前来读书,每次活动只象征性收取30-50元,弥补书本的损耗。

很多人问我,阅读室如何赚钱?只能说,为了梦想,先做出来再说,再慢慢地想如何把它维持下去。

图片提供:葛亚琪、谷雨 x OFPiX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tzz21023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