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汉代大墓铜壶(许昌博物馆收藏的盘口壶)

发布日期:2024-12-31 05:36:58     作者:隔壁的浪叫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uae378459.html     违规举报

壶,是汉字中的常用字,又是象形字。壶的本义是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酒、盛水。古代陶瓷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书法以及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它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发展的结晶,更无愧为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在许昌博物馆“许之由来”展厅,也有一件2000年前的盛酒器——盘口壶。这件盘口壶来自哪里?它与酒文化和禹州钧瓷都有哪些联系?

盘口壶30多年前出土于鄢陵县只乐乡

博物馆如同一条历史的长河,而文物就如长河中的波纹和涟漪,足以让人们穿过时空的阻隔,俯视历史的沧海桑田,拉近古与今的距离。

“盘口壶,因口形似盘而得名!”当日,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对记者说,盘口壶,学名为罂(小口大肚的瓶子),俗称喇叭口壶,是汉代至唐代流行的一种壶式陶瓷。

此件盘口壶盘口外敞,圆唇, 长颈,鼓腹,下腹内收,平底。


走近观看,盘口壶釉色上虽没有后世青花瓷与现代禹州钧瓷的细腻和光泽,在美观程度上也不如现代瓷惹人喜爱,但它的粗犷与古朴,也彰显着独特的美感与厚重,体现着传世之美。

“在汉代,这样的盘口瓶非常流行,一般作为盛酒器使用。”陈文利说,汉代人的墓葬观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同时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古人对葬礼、墓室和陪葬往往比较在意,他们会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随主人一起埋葬,所以说这件盘口壶也是陪葬品。

这件盘口壶以前一直深埋地下,直到1984年,鄢陵县只乐乡岗周村的村民掘土时才重见天日,并被人移交到鄢陵县文馆所收藏,后由鄢陵县文馆所移交到许昌博物馆,经文物专家考证确认为汉代文物。

“鄢陵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强,群众发现后一没有将盘口壶归为己有,二没有进行人为损坏,文物保存相对完好。”陈文利说。

据介绍,这件盘口壶高有41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5.2厘米。壶的两侧有双系,上部有三条凸弦纹,整体造型端庄工整,轮廓线柔和流畅,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盘口壶是古时的盛酒器


《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 ”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礼器组合中的用途。

那么,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壶的呢?在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上,出土有少量约公元前10000年的陶器。出土完整的壶是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的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白陶人头壶,堪称国宝级孤品。

最古老的壶一是盛水,二是盛酒。中国酿酒起源的时代问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至今还在讨论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不可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酒的痕迹,但却可留下酒器。

我国的酿酒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在距今6800 年至4800年以前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和青铜器酒器。

2020年,在三门峡出土的青铜器中装3公斤多重的古酒新闻一出,就上了热搜。如今,盛酒用的器具大多是玻璃制的酒瓶,但也有厂家用瓷瓶,这应该也是一种传承。

陶瓷家族中的 “元老”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陈文利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到了东汉时期,原始瓷逐渐被成熟的青瓷取代,由此我国开始出现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瓷器,这时的瓷器采用瓷石或高岭土作胎体坯料,用1180℃以上的温度烧成,胎体施釉,釉胎结合紧密。

在现代生产中,钧瓷烧制一般需经加工、造型、制模、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等多道工序。钧窑需经过两次烧制,素烧成型后还要上釉进行再一次的釉烧,即在素胎表面通过刷、浇、浸、涮等方式,附上一层以天然矿石及化学元素为原料的釉浆再入窑烧制。在高温条件下,钧釉以铜、铁为着色剂,釉色与纹路相交叠置,出窑后便呈现出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盘口壶,在烧制过程中,工匠用铁做着色剂,入窑烧制时空气流通形成氧化气氛,瓷器釉色呈黄绿色。而它所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信息,对研究我国酿酒起源和酒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许昌日报黄增瑞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uae3784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