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斗茶(以品茗图为视角)

发布日期:2025-01-22 06:01:11     作者:这笑多危险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umu365380.html     违规举报

茶叶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展史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密不可分,传说自上古神农时发现茶叶开始后,华夏大地就开始与茶叶产生深深的联系。

茶叶的发展进程,不仅填补了食物饮品的选择,茶还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茶的礼仪、用具、工艺等,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成为体系,其中宋朝时期就是茶文化高度蓬勃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诸多王朝中,宋朝安定繁荣,商业规模发达,文化事业得到重大发展。

宋代文人大师频出,诗词书画艺术表现呈群星闪耀的景象。茶也成为了其中许多诗词画作的载体。在很多画作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以茶为主题的作品,这一些系列的品茗图都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发展的盛况。


一、宋代品茗图的诞生背景

1.唐兴宋盛的茶叶普及情况

关于茶文化的发展梗概,常常会用"唐兴宋盛"说法,因为在唐朝时期,由于四海臣服,疆域辽阔,大唐达官贵人们在享受帝国殊荣时,也乐见品茶赏花。其中,在唐朝就出现了由陆羽所写的《茶经》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茶经》里面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介绍茶这种饮品的品性,指明了它可以性寒降火的功效。并且对于茶的冲泡法和用具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在提到茶叶的起源和来历时,《茶经》还提到前朝先人民生都有喝茶的习惯,并唐朝当时的普及情况已经是"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即是说像长安、洛阳这样的都城基本都是家家户户有喝茶的习惯了。


而这种普及在宋代时就更加普遍,由于宋朝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朝代,普通民众获取茶叶的途径更加简单。

王安石在准备变法的时候,在茶叶的改革时,他就曾经在《议茶法》中提到"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茶叶在那时候已经和大米和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了,一天都不可以没有。而这种完全普及的情况,很明显作为贵族以及统治阶级来说,更加是带头推崇。

2.从皇族到市井的爱茶之风

在宋朝的皇帝里面,宋微宗算是最喜欢茶的皇帝了,不仅喜欢品茶,还在为茶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大观茶论》。这本书不仅是介绍茶的品类、茶叶的产地分析、甚至是社会上一些斗茶等风俗都记录在里面。

皇帝喜欢茶,那么从士大夫到平民也当然会响应爱茶的潮流,同样是北宋时期的蔡襄还写了《茶录》一文,给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给他"种草"福建的茶叶,他觉得以前关于茶的书籍里面没有提到福建茶,其实是一种遗憾,于是要把这一的好产品介绍给皇帝鉴赏。


蔡襄在《茶录》提到要保存茶叶时要"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说不可以和其他带有香味的东西一起放,也不可以放在太潮湿的地方,怕茶叶变质,爱茶之心跃然于纸。

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说到"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则介绍了许多民间的爱茶人士,都找一些精美的器物去存放茶。然后大家还在器物的精巧上相互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去展示自己对于茶叶的上心,这也在侧面描述了底层民众对于茶叶的喜爱之情。

二、宋代品茗图的主题表达

1. 宋代品茗图的主题表达范围

品茗一词就代表了在宋代,喝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繁荣的宋朝,诗词书画都高度发展,品茗图的创作上也更加丰富。自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开始,以饮茶为主题的绘画艺术就开始出现,成为现存最早表现唐代煮茶法的绘画。宋代起,茶叶的制作工艺、冲泡方式、所有器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唐代的"煎茶法"到了宋代就是"点茶法",在器皿上由于瓷器制作技术的发展,还出现茶盏等专门装茶用具,在民间更有斗茶、分茶的活动成为娱乐方式。从对茶的鉴赏、点茶技艺到斗茶、茶百戏等风俗内容,都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士创作品茗图的灵感素材。

其中,张舜民的《画墁录》记载了苏东坡对于茶与画的之间关系的评价。苏东坡觉得"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

意思说明好的茶和好的墨虽然形态不同,但是它们内涵与美感却是一样的。苏东坡的见解也代表文人雅士对于茶饮风尚的理解和态度,茶壶也是这两者的结合体,将水墨和茶意互相融合,成为新的艺术呈现。

2.视角的茶画创作

在目前传世知名度最高的宋朝佳作中,以《清明上河图》最为人所知,在描绘宋代首都东京热闹的街景的景象时,也把民众的生活描绘了进去。其中可以看到很多店面前有许多茶桌子,以及无数个茶担子,上面三三两两的人围坐喝茶取乐。


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也描绘了许多茶担小贩在路边卖茶的景象,这种地摊经营在宋代十分常常见,从早到晚都有。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写道"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一直到深夜都会有人在街边卖茶。而刘松年作为宫廷画师,他的茶画取材是比较丰富的。

刘松年还画过一副《撵茶图》,重点描绘了茶叶的生产工艺之一的撵茶和筛滤,画中人物主次分明,分工明细,所用使用的器具都清晰的绘画出来。

根据《大观茶论》中提到"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几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说明撵茶是冲泡前将茶叶撵碎的一道工序,如果撵压不当,过滤不好,在茶末冲泡的阶段就无法得到完全溶解,影响最终的成品。


三、宋代品茗图创作背后的茶雅文化熏陶

1. 茶画是宋代雅文化的集中体现

整个宋代出现的若干品茗图中,取材广泛、角度多种,不仅画工细腻,虚意与写实兼有。但是要说算得上立意最雅的,还是属宋徽宗,宋徽宗赵佶本人就是十分优秀的绘画者。

他创作的《文会图》,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在庭院中饮酒作诗的场景。画中酒瓶茶具、果品菜肴均在,有人在温酒,也有人在煮茶,也有相对坐饮者,也有交耳相语的,还有四处张望者的。

《文会图》全图共展现了十八人的风貌出来。其中一小厮在旁测备茶,画中所呈现的步骤,正是"点茶"这一宋朝特色。宋徽宗赵佶的也在画中写了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同样画中出现点茶还有南宋时的《春宴图卷》也是在画中巧妙地表现了点茶的技艺特色。

关于点茶,蔡襄在《茶录》曾经指明点茶的要旨在于"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点茶属于宋代茶文化中最"雅"的那一部分,茶叶种植生产研磨冲泡皆有门道,而唯独是冲泡后,用茶筅去搅动杯中的茶末,让茶末与水的融洽度达到最佳,成就一杯佳品,正是文人雅士的终极追求。


2. 茶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对于饮茶,在宋代人心目中,特别是读书人、士大夫心里有着不替代的作用。作为儒学理学的学子,许多士大夫都会时时刻刻强调自我反省,从而来规避自己不要做错事情以及提升自己的品性与修为,而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士大夫们起到相关作用。

宋代文学家吴淑就特别喜欢喝茶,他在《茶赋》中说:"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对他而言,茶的作用已经"换骨轻身"的性质,可以为他每天"刷新"一次自己。而这种通过喝茶来实现身心清净的想法,在品茗图中也有例子可寻,南宋末年画家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就是这样的立意。

《卢仝烹茶图》中主角卢仝是唐朝人,他的文学修为很好,但是却不愿进仕途,喜爱鉴赏和品茶,被尊称为"茶仙",而作者钱选自己入仕则遇到宋朝覆灭的局面。因此他寄情于游山玩水,以品茶论道还展现自己希望归隐山林的人生选择,曾经写过"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这种心情。


四、总结

文人雅士总是喜欢诗词书画歌酒茶,以文学能力的表现来完成自己价值的体现,茶的出现又给了每个文人在创作上独特灵感。茶不仅有充分代入感,还符合儒家修身论的需求,在精神与实际中融汇一体。

宋代的茶画无论在技法、立意、图像结构上都属于一座高峰,它的诞生是多种事物各自发展又集中融合的体现。宋朝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民众的生活所需较为完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期望较高,而这种期望又直接促进了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得到达官贵人、士大夫群体的追捧,上升为精神鉴赏类的物品。


而茶画实现了水墨与茶意完美结合,重现了历朝历代的茶饮故事,也记录了茶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人文价值的发展。使得今人的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到各品茗图背后的茶情画意,也可以感知到背后那种文人挥洒文墨,诠释优雅文化的那一份自信。

参考资料:

1.《大观茶论》

2.《题文会图》

3.《茶录》

4.《东京梦华录》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umu3653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3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