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的文化遗产:江南民居非遗文化

发布日期:2024-12-22 08:32:41     作者:玩网络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vdq242853.html     违规举报

这里有上海现存城池格局完整、传统肌理完好、历史遗存众多、遗存文化多元、保护利用价值高的古城建置聚落,众多名人居所与纪念馆,还有白墙黛瓦、方砖铺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民间故事、沪剧、江南丝竹等众多非遗。老折子戏一般的旧时光里,温言软语,沉寂而深浓。

本期《名镇》系列,带你走进川沙新镇,回眸冬日里的一瞬鸿泥。

川沙新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有460多年的筑城史,200多年的建县史,曾长期是浦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诞生了宋庆龄、黄炎培等一大批有深远影响的名人。川沙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积淀,素有“浦东历史文化之根”美誉。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县城,川沙解放。



初冬的川沙


川沙的冬季有着别样的风味。在初冬的川沙公园,园内色彩斑斓的树木与靠近鹤鸣楼的银杏,把本就古色古香的公园点缀得更加诗情画意。





风景

川沙中市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川沙中市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川沙古镇核心区内,内有中市街、南市街等几条传统老街,内部建筑保留了多处江南传统民居,沿街的花园洋房、石库门等,留存了上海老城厢的风貌,具有中西合壁、布局交织的特色。


川沙中市街口

川沙古城墙公园

川沙古城墙据传始建于明代,现尚存东南一角,上有魁星阁、岳碑亭等建筑,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凭借此城墙,川沙人民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


川沙公园

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三大楼、八大景、三十多个景点,建设有现代化游乐场设施,鹤鸣楼为川沙公园首景,楼有五塔七层,高54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鹤鸣楼

内史第(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原来叫“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也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第三进宅院,现为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宋庆龄等兄妹五人、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著名音乐家黄自等黄氏子弟诞生于此。


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从各角度全面展示沪剧在川沙以及上海的发展及历史。展馆正门是高达5米的仿古门楼建筑,里面有演出场地,约120平方米。

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

清末民初,浦东地区交通不便,1921年黄炎培等人筹建上川铁路,1925年上川铁路由庆宁寺连接至川沙,1926年建成“飞虹复道”。上川铁路是上海第一条商办轻轨铁路,它的建成极大的便利了川沙乃至南汇地区人们出行交通。2013年6月,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将“川沙火车站”和“飞虹复道”合二为一,建立“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成为川沙一景。


文化

川沙民间故事


川沙民间故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是浦东故事的发源地。川沙民间故事包括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两部分,说身边事、讲乡土情,川沙民间故事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2015年,“川沙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沪剧


沪剧起源于田间的山歌俚曲。因发轫于浦东乡间,故又称东乡调。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川沙百姓酷爱沪剧,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沪剧已成为川沙人民文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沪剧”被列入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江南丝竹


川沙地区的江南丝竹起初是几人凑在一起弄弄“白相”,后大多用于婚娶喜庆场面,演奏时乐器上还配有五颜六色的珠彩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川沙出现了“小开清音”与“门图清音”之分。“小开清音”主要在集镇上富家子弟,经济较宽裕的非农业者间流行;“门图清音”即大部分来自农民,在农村极为盛行。2009年,“江南丝竹”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食

【特色手工塌饼】


特色手工塌饼是地道上海糕点。塌饼,因为外皮油炸过所以口感相当轻脆,有糯米塌饼和滚水塌饼。滚水多汁水,糯米更香脆。

【菜饭】


特色草头干菜饭味道鲜美、富有独特的香气,配上浓油赤酱的美味扎肉。

【老式葱油饼】


采用老上海传统手艺。油酥,猪油,小葱,包括最后一道烘的程序缺一不可,皮微焦香脆。

责任编辑 徐玲

来源 上海发布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vdq2428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6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