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是好还是不好(高敏感特质真不好吗)

发布日期:2024-12-22 05:32:08     作者:未來的涐們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vgq332459.html     违规举报


来源:王智远 ID:Z201440

先和你分享件事:

以前有个同事,领导只要一找团队其他伙伴单独谈话,Ta就会焦躁不安,总想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或自认为“我哪里做的不好”,但只要与别人分享完内心想法,并得到安慰后,就会放松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太过敏感。

讲真的,这不是一个令人很快乐的时代,如今,社会高度分工,科技互联网处处给人传递着“算法、技术”可以提高效率、解决一切的观念,过于将自我意义虚化的行为,很难让人有平稳心态。

有时,即便工作上做得很好,也可能因为某件小事陷入“抑郁情绪中”;就像前段时间,我看到,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非理性的人》当中一段描述:

在一个仅仅要求,人胜任他自己特殊职能的社会里,人会变得和职能同等起来,而他存在的其他部分,充其量任其自然,被弃置到意识表层下被忘却。

资历比较深的人,早就练就皮糙肉厚的本领,内心很自豪地打着,“我不仅是我,我还是领导”的标签。

但有一类人,不是管理岗,做着专职工作,每天需要接受项目方案反复修改、脆弱时思维反刍,难免出现“领导是不是针对我、我做错了吗”等质疑声。

其实,很多想法并未证实,只是内心戏一波又一波重演;据调查,全国有15-20%人群有此类特征,心理学中被称为高度敏感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ality),若能读透它的两面性,兴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什么造成高敏感特质

敏感是一种正常人格特征维度(Borchard, 2010; Tartakovsky, 2012; Aron, 2013),之所以说是维度,是因为它并不是两个极值,更像变化的区间(spectrum)。

那么,我们所述的高敏感人格,正是敏感程度较高体现。他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忽略到的“微妙事物”,会自然而然处于一种被激发状态,并且该速度比别人快。

比如:

豆瓣9.2高分日剧《凪(zhǐ)的新生活》女主小凪,善于察言观色;在推特上发一张聚会时照片,都会紧张兮兮,有时还会点开其他同事推文,看看他们是否偷偷聚餐。

当同事犯错,被领导训斥后,同事给她一个眼色,她便心领神会,主动背锅;甚至男友随口说一句喜欢黑长直头发,她便次日在男友醒来时,偷偷拉直自来卷。

那么,这种高敏感怎么来的呢?

它并非与生俱来,大致可分为两种:1)成长时父母的教育,2)步入社会后承载的压力

前段时间,追了档很久的综艺节目,叫《一起出发吧》,节目中杨烁的教育方式,在当年受到诸多网友批判,他动不动就对儿子杨雨辰上演情绪失控。

比如:

下车有点慢就暴吼“快点”,海拔4000米高原,儿子体力不支走路歪斜,他训斥“不会走路吗,能走直路吗?”甚至因为儿子想选5号的幸运数字房间,都会被父亲讥讽,“这不是我幸运数字”。

当他们盲选,真住进最差的5号房时,父亲继续挖苦说,“5号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棒棒哒”,杨雨辰被吓得像只猫,时刻战战兢兢,小心又敏感地觉察父亲的情绪,生怕再次被“训斥”。

其实,一些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完善体系教育,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点事情不对(考得不好,跟同学吵架)就会大发雷霆,即便没做错,也偶尔会成为父母宣泄情绪的垃圾桶,受尽语言、情绪或肢体暴力。

按照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经典著作《心灵、自我和社会》中提到的自我形成三阶段论认为,如果生理自我阶段(3-14岁),不断被身边或外界指责,否定,大概率会形成高敏感人格。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不被父亲喜欢,长大后又被同学冤枉,逐渐失去自我认同与自尊心。

感觉哪里都不好,动不动就只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是我的错,我该做什么去挽救?“这种原生家庭或童年不幸而受的创伤,都是滋养高敏感人格形成的“温床”。


其次,步入社会后我们承载出多压力,是学校无法启蒙的。

就像,老师不会教你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导致遇到时,磕磕绊绊、如坐针毡的职场,让你知道工作不仅是做事、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让你看不清人性,种种无形现象侵蚀着身心健康。

我们会因为达不成目标而焦虑,也会因觉得付出很多,对方不领情的爱情而暴躁,亦或减不下去赘肉被别人冷嘲讽,这一切,患得患失久了,难免陷入“谨小慎微、三思而后行”队列。

反过来讲,小心翼翼背后实则是“高期待”表现。

往往做不到百分之百,但我们也会期待,“按照别人眼中的自己”对待,亦或者“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得到”能够形成正比例,结果很难做到,就容易敏感。

进一步来说,“高标准”和“高敏感”所带来的“行为方式”和所在“价值观”不符合,所以,从小,周围的人对我们形成的评价,实则会成为一种「指责」,当标签被贴很多,想试图避免麻烦的发生,就会按照标签产生行为。

如同:

小时候父母经常说“你看邻居家谁、你的同班同学如何”;该表述,潜台词你要超过他,比他好、无形中你会提高自我要求,一味付出达不到期望时,否定与指责就接憧而至。

然而,两者在相互作用的碰撞下,会潜移默化转移到其他方面。

就像,迫于工作压力,很容易委屈自己去讨好他人,你觉得通过讨好可以获得关系融洽,但是,你也难以确定“对方是不是真心待你”。

这种循环往复,不断地去验证的,其实不是自己是否被需要,而是内心的“高标准”,据此,高敏感人格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那么,它具体有什么特征呢?

背后7种典型优势

从向内看角度出发,高敏感不是贬义词;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够挖掘出来,兴许能有效激发同事工作效率,作为个人,能够认知到并适当利用它,就会变成加分项。

具体有7个方面优势:

洞察更多信息,高度共情,责任感满满,内心丰富,思考慢半拍,生活有趣味,喜欢聊深度

首先,高度敏感型人群神经系统比较发达,喜欢对外部接收、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并且还会调动大脑已有概念,建立联结形成逻辑自洽。

比如:

每逢过年大家都会放烟花,一些人看到璀璨烟花划过夜空,会用种释怀的感觉;可是,敏感的人,享受过程中,会联想到去年自己做了哪些,并尝试复盘,新一年到来之际,做出清晰规划。

其次,他们很讨厌自己陷入冲突环境中,不想把气氛搞得很糟糕,在帮助和照顾他人面前十分近心,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和事佬」「操心的命」,但很容易让自己在工作结束后筋疲力尽。

比如:

你正在经历一段紧张关系,着眼于高敏感特质,你就会想“对方为什么生我气,我真的做错了吗”?或“对方好像有点沮丧,我不应该这样”,我应该主动找下对方,把事情说清楚。

最终不论谁对谁错,你都会主动把格局打开,共情感满满。这种妥协在别人眼中也许会变成“认错筹码”,但你觉得,比起融洽氛围,其他一切并不重要。

当然,研究显示,高敏感特质也具备强烈责任感。

从小时候,就能感受到身边的不安和焦虑,并总是想尽办法解决,似乎承担起整个世界的责任。我就是典型案例,儿时看到老妈沮丧,自己会不开心,想法努力避免惹祸。

其他场合也同样,比如:

参加社交活动,总是积极倾听朋友吐槽,努力回应他们的沮丧;或者与别人争辩中,处于其他各方面考虑,常常败下来让着对方。

不过,该方面我强调的不是“不去争自己能够得到的东西”,而是他们充满责任、关爱、同情。


再者,高敏特质的人内心比较丰富。

从个人经验角度讲,我就是其中一种,独自一人时很少感到孤独;相反,那些习惯日程紧凑的人、面临重大挫折,可能很难顺利度过危机。

敏感的人态度却积极许多,将其视为难得的机会,去创造新自我。

当然,敏感者思考会慢一些。

他们总能看透整件事,比别人会愿意花费时间去多思考,好处在于,不论,做什么都深思熟虑或富有创造性,许多作家、艺术家、学者基本都有典型特征。

与此完全相对的是“行为被动”和“无意识控制”的人。

俗称“大脑袋”,这类人群被某些事刺激到时,会采用极端办法,像工作不顺就像辞职,朋友考虑欠佳就“拉黑”,甚至给年迈父母打电话发泄情绪等。

可是,人们常常把该极端现象归纳成,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 Disorder, BPD),两者最大区别就在,高敏感的人很快会为之前做错的行为后悔,而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生气”和“自我防御式”的反应。

另外,迫于谨慎细微策略,高敏感者常常保守但“生活有趣、有味”,有些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喜欢冒险运动,旁人会觉得这些项目会带来没必要的麻烦。

可他们却不自责,觉得对未知挑战没有错,这种渴望和行动,才能迫使自己人格平衡,有点像“一脚踩在油门上,另一只脚还得踩在刹车上”才可以稳步前行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跟我相处70%的高度敏感人群中,大多都比较内向,但思想深度、自我认识却非常高,有时候一杯咖啡就可以聊一下午,并且能从他们身上得到诸多启发。

该方面,外向特征、比较活跃的人可能不会这样。

他们会觉得,“放松场景”就需要愉悦的话题,常常不想把氛围搞得像“开会”;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优势背后同等代表着劣势。

背后常见4种劣势

从向外探索角度出发,这4个劣势更利于看清自我欠缺一面:忽略自我,委屈求全,自尊自信不在统一水平线,容易自卑,焦虑,内心像个孩子

一般而言,具备高敏感倾向的人,很难长时间活跃在社交中,如果认为自己必须按照那些古老、死板的人格箴言行事,那会很快消耗掉所有精力,所以,他们对自己比较苛刻。

比如:

任何情况下,我都必须尽力去做事、我不能让别人发现我的缺点、我不能成为自私的人、我必须时刻留意别人、我不可以犯错、当有别人在场时,不能只顾自己。

种种因素,常常忽略自己感受,委屈求全。

另外一些人对自己标准也比较高,经常要求“我要乐于助人、周全体贴、踏实可靠、关心别人、保持警惕”,以此类标签设定界限,最后一点空间都不留。

所以,白天看似很强大,晚上回家后觉得很心累。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典型“低自尊、高自信组合”,或者“高自尊、低自信组合”。

什么意思呢?

前者自我边界感比较明显,时常很难向别人真正敞开心扉,处于需要和外界环境、人脉打交道,常常表现出一种“没问题、我可以”的状态,实则内心常问自己“我真的行”?俗称,「逞强,怕别人发现软弱」。

后者恰恰相反,内在强,外在弱,一般内心非常坚定自我能力与价值,可是,面对挫折被别人质疑时,内心常常犹豫不决。

两者从外部视角看,没太大区别,实则差异巨大,均是自尊自信不在统一水平线的表现,但是,可悲在于两者总是相互强化的。


就好比:

如果你按照自己的高标准行事,不断委屈自己讨好他人,你会发现人们会喜欢你,可你却永远无法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知道他们是喜欢你这个人,还是感激你的付出。

如此一来,你就会不断地肯定自己“不招人爱”的猜想,即便一次一次与“爱”相遇,别人想跟你真心在职场交朋友,你也会告诉自己,这份朋友情意来自于高标准,而非你这个人。

换言之,许多人小小翼翼留意着一切,努力表现得热情、其实打心里并没有认可,自己有时都会觉得“所做行为特别假”,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原因在于,高敏感的你怕掉队,怕不合群、怕被嘲笑。

这种自卑,焦虑本源,是你要求太高了。

有时,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年人,可心理你仍然像小时候一样害怕被抛弃,好像非常弱小,无力、无法依靠自己生存下来一样。

现在不妨想想看,是不是经常为了外界脸面,把内心抛在后面?

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因自己这个人而被爱、被尊重、而不是需要努力像别人证明;其实,你表现的不好,别人也会喜欢你。

如何权衡这种状态

那么,怎么才能卸下伪装的「高敏感特质」,变成表里如一的样子?在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人格理论模型中,把高敏感特质称为「大后期人格」。

具体来说就是,敏感特质前期发展会非常受挫,经历各种磨难,但是,如果能够自我意识到,并且理性掌控Ta,那就潜力不可估量。

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数人,都有着朝外的「目标和方向」,随大流就好,结果无非“量”上的差别,但对高敏感特质的人,本质在于内心敏感又拧巴,自尊自信不统一。

如果突然意识到该问题,并利用强大直觉,把从外界探索的信息,汇总到自己身上,结合心思缜密的大脑,以及各方面优势,很容易把目标从外在驱动力,转化成「内部力量」。

所以,现在你看到特质的所有优、缺点,相信也会对号入座检视自己,这三个方面,日常中刻意练习,应该能让你走出“高敏感”。

1)洞察力,放在自己身上

每个具备敏感特征的人都不同,有人对拒绝敏感、有人对忽视或批评敏感、有人对直属反馈敏感。

你可能需要洞察自己,是哪些方面,造成自己内心不舒服,初期阶段(7-14天)尽可能提醒自己,重视内在看法。

比如:

以前我是非常直接的人,直接到什么程度呢?一旦有误会我会立马解释,澄清事实;虽然不能直接判定对错、利弊、但该行为让我成为一个「解释特征的人」。

认真洞察发现,解释型人格有两样东西,“安全感和希望”,背后有两大陷阱,分别是“先入为主、事后归因”,不由自主的用过去经验来解释未来。

有天突然顿悟,我只是因为一个执念,彼此之间有交代,之后我便提醒自己,“非必要不解释”。

我认识一位朋友,经常加班还说很享受,问其为什么,他说在公司赚到的东西,以后是创业时人生考卷的答案,我想,他的这种对自我需求的洞察,一定收益很大。


2)学会移情,停止纠结

移情(Transference),简单来说,即个人对某个事件、重要人物或环境产生的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进行调整。

如果你是思维消极的人,很容易被灰暗的想法,和不断的自责所淹没,假设真是如此,可以尝试一些认知技巧,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

比如:

就像文章开头那位同事,将内心不安主动和好朋友交流,说出后就能摆脱;当然,你也可以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我在因为工作压力大、被老板训斥心情低落时,会产生补偿心理(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翻阅自己备忘录中的行动清单,找出上面计划很久还没实现的事情,然后碎片化时间投入,完成后就能带来极大快乐。

3)敞开心扉,表达明确

敏感背后隐藏着一种“愤怒”,愤怒之下隐藏着一种愿望,期盼现实按照自己意愿来改变。

如果你意识到”内心潜在愿望”和”现实奋斗目标”在统一轨道,就可以帮你清除所有障碍,反之,则会牵制与你,带来更糟糕连锁反应。

如同:

父母说教式的关心成为你「高敏感」触发的条件,要是,对年迈的他们生气,他们的言行会变得小心翼翼,虽然接受你的要求,表面看似融洽,实则内心的愤怒会变成「悲痛」。

或者工作层面,短暂激烈讨论中,高敏感的人似乎总是那个被妥协的人,如果拥有足够时间,相信能够处理的更好。

但是,不幸撞到别人枪口时,就很有可能退缩,清楚的说“不、我不想做、或我不能接受“常常比委曲求全的妥协更有效。

假设没有成效,还有一种方法我经常用,就是「罗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后果」让大家选择,就好比我常跟父母说,“你说的都对,我也接受,可还是这样子“该怎么办呢?

除此外,敏感自救方法还有很多。

如,提高松弛感、闲暇之余关注外面世界,享受生命的其他美好等,相信你能很好的将视角转向内部,平衡好它们,就能激发大后期人格。

总而言之:

高敏感利用好,是种稀缺能力。

我们的面临的诸多压力,并非外界施加的,而是自己强加的,同样信息,用消极思维看,带来是烦恼,用积极思维看,带来是从容和快乐。

你无法,瞬间改变几十年捕捉信息的能力,但可以调整对信息的认知方式。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vgq3324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