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两个预言被证实(爱因斯坦4个重要预言)

发布日期:2025-01-22 08:22:52     作者:黎璃裴尚轩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xdx252429.html     违规举报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人类诞生的第二位科学巨人,他1879年出生于德国,后来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迫害,被迫于1940年移民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对于德国来说失去爱因斯坦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这意味着失去了一个极为宝贵的才人,而对于美国来说却如获至宝,来到美国的爱因斯坦立即协助美国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而让世界和平提前到来。爱因斯坦拥有很高的智商,根据科学家研究,爱因斯坦的智商高达180,而我们普通的智商只有90-100,简直就是天赋异禀。


爱因斯坦并没有浪费上天给予它的超高智商,他后天也非常努力,经常读书和研究到深夜,有句话确实说的没错:“聪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超高的智商再加上后天超出常人的努力,不想成功都很难,而爱因斯坦的巨大成功大家应该都可以看到的,在爱因斯坦短短的一生中,创立了很多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相对论、水星近日点运动理论、光电效应理论、能量守恒定律,质能方程式等,而核武器的能够被制造出来,就是以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 E=mc^2 为理论基础研制成功的。


爱因斯坦的一生做了很多科学预言,这些预言大多数已经被科学家给证实了,下面就盘点一下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个科学预言。

第一个重要的科学预言就是预言黑洞的存在。爱因斯坦曾经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种质量很大,具有极强引力而且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天体,这种天体就是现在所说的黑洞,不过当时由于技术落后再加上黑洞这种天体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不相信黑洞是存在的,直到70年代美国“自由号”天文卫星发现了一个来自天鹅座的超强X射线脉冲源,才确定黑洞的存在,而“自由号”天文卫星发现的那个黑洞也是人类第一个被确认的黑洞。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相信黑洞是真的存在的,2019年4月11日随着第一张黑洞照片的公布,黑洞确实在宇宙中真实存在,由此爱因斯坦提出的黑洞理论最终被证实。


第二个重要的预言是虫洞理论。人类一直幻想能够实现星际旅行的梦想,这样就可以完成“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目标,不过以人类目前的技术不要说去宇宙,就连我们太阳系都飞不出去,所以说星际旅行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实际不可能实现。但是爱因斯坦却给了人类希望,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同样提出一个预言,他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个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就可以瞬时转移到另一个宇宙时空,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也称为虫洞或者时空洞,只要通过这个洞就可以实现时空穿越、星际旅行的梦想,但是由于这个洞实在太深奥,人类至今找不到它在哪里,也无法证实它到底存不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一旦找到虫洞,人类文明将会引来大发展甚至升级到宇宙高级文明。


虫洞是穿越时空的捷径

第三个重要的预言就是宇宙常数。100多年前,爱因斯坦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在他的场方程式中引进了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这个项就是宇宙常数项,其实爱因斯坦就想用宇宙常数证实宇宙其实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后来随着哈勃发现宇宙在不断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爱因斯坦最终放弃了宇宙常数项,并且称宇宙常数项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不过随着人类对宇宙了解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宇宙一些现象确实需要使用到宇宙常数项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比如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由此可见宇宙常数项可能也是正确的,只是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还不够深,这是爱因斯坦为数不多未被证实的预言。


宇宙常数可以解释宇宙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

第四个重要的预言是引力波预言。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宇宙中的天体在它周围会产生一种时空涟漪,而且质量越大、体积越大的天体产生的时空涟漪就越强,这就是引力波,由于探测到引力波极其困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无法证实引力波是否存在,直到近几年随着专门为探索引力波的LIGO实验室的建立,人类才使用极为精确的方法探测到引力波,2016年科学家宣称首次探测到13亿光年外两个黑洞合并所发射出的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多次探测到引力波,从而最终证实了引力波存在。


引力波被证实存在

引力波的发现不仅再次证实爱因斯坦的预言是正确的,而且引力波的发现将会改变世界的物理界,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人类将会进入引力波时代。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xdx25242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