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老师坚守乡村(刘西林家庭默默工作)

发布日期:2024-12-22 07:00:06     作者:梦的方向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ysq270977.html     违规举报

刘西林,男,1950年10月生,曾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飞行器控制和导航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0年调至管理学院,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管理学院,曾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务,于2015年光荣退休。

他从教的33年里,始终热爱教育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工作中作风严谨,师德优良,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并为西北工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而这些,都源自于他秉承了“默默工作,只讲奉献”的朴实家风。


刘西林与父母及姐妹

刘西林家前后有四代人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他的外祖父、父亲、母亲、姐姐、妻子都曾在国内知名高校任教。全家人敬业奉献的作风使他的女儿耳濡目染,女儿博士毕业后也毅然选择从事教育工作,在北京大学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刘家共有六人先后在人民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地教书育人。

外祖父王佑民:“不讲任何条件,只是默默奉献”

外祖父王佑民,1927年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京津地区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兰州等西北地区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兰州高级工业学校、兰州工学院(1958年改为甘肃工业大学)任教并担任副校长。1979年冬,王佑民回河北赵县家乡探亲时发现当地英语教师匮乏,在谢绝许多高校的邀请后,毅然回到家乡免费义务开办业余英语班。他虽年至古稀,身患多种疾病,但不讲任何条件,只是默默奉献。他根据学生程度,分5个班,轮班上课、辅导,并时常备课或修改作业到深夜。他生活俭朴,每月退休费近200元,除自己的伙食费外,不惜钱财,都用在办学上,给学生购买了英语工具书,参考书千余册,摆满5个书橱。别人问他:“你这样不顾身体,不惜财力,图啥呀?”他笑笑:“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他先后为赵县、高邑、辛集、迁安等县市培育学生300余名,这些学生中,有的考入大学,有的担任了中学英语教师。

1983年,王佑民被评为河北省和石家庄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出席全省农民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河北省原副省长徐瑞林赋诗赞扬:“先生先我十三年,解惑尊师俯首甘,誉满乡里功益国,教苑祖逖着三鞭。”1983年,王佑民又被评为石家庄地区多渠道办学先进个人。《瞭望》杂志、《河北日报》等刊物、报纸相继刊登了他的模范事迹。《长城》刊登了他的事迹文章(报告文学)。由此奠定了“默默工作,只讲奉献”的家风基础。1989年王佑民因病逝世,终年87岁。


刘西林父亲刘冠勋

父亲刘冠勋:“兢兢业业讲好每一节课”

父亲刘冠勋,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常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长途跋涉来到陕西省城固县,在西北工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人才。此期间,他在城固县的古路坝、七星寺等地为流亡学生授课。虽然地处偏僻,生活艰苦,他克服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兢兢业业讲好每一节课。正是他的认真教学态度和默默奉献的作风,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赞扬和认可,较为年轻就晋升了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刘冠勋坚持在陕西工作,还担任了西北工学院分院的教务主任。国民党统治时期,刘冠勋对国民党政府政治上的反动和腐败十分反感,是学校里思想进步的教授。他资助同学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参加了西北工学院的军管会工作。由此他的工作劲头更大,还担任了西北工学院副教务长。在合校后的西北工业大学,他任基础课部(一系)主任,但仍然坚持承担一线的教学工作,还与同事们创办了“计算数学”专业。1972年,刘冠勋因病去世,终年62岁。

母亲王英慧:“将备课教案带到医院”

母亲王英慧,1951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系,后留校任教,任副教授。在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西北工业大学航海系因受专业调整的影响,1979年才开始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王英慧十分重视这次开课机会,为了迎接新学生上课,她早早就开始准备。期间她有一些咳嗽,为了新学期能给第一批学生上好专业课,就积极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病期间,除了生活必需品,她还带了教材、教案、资料等,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备课。可没想到的是,王英慧在这次住院中不幸去世,终年仅57岁。


刘西林:秉承家风,“默默工作,只讲奉献”

刘西林深受良好家风影响,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守教师岗位,默默地做好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他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坚守教学一线,在讲台上站了33年,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程序设计语言、运筹学、经济博弈论、电子政务系统等课程,他的讲解总是丰富生动、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刘老师的课讲得很清晰,条理性很强,总能给我们很好地启发,让我们很快就学懂弄通了。”总能听到他的学生这样评价刘老师的授课。而这些背后,源自于刘老师对每一节课的精心准备、从不疏忽。

在科研工作中,他主要从事企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系统优化与管理创新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攻关计划“加工中心数控系统开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基于信息资源集成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模式研究”,陕西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秦巴山区中药现代化产业带建设规划研究”,陕西省软课题研究计划“陕西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产权改革方案研究”等8项科研项目,参加国家自然基金等多种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1项。同时,他将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积极用于服务和回馈社会。曾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和陕西省政府参事,参加了对陕鼓、民生、秦川机床厂等八家企业调查,完成了陕西省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调研(2000年)、陕西省农民增收机制的调研(2006年)、加速发展陕西省建筑业的调研(获陕西省调研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农村设立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调研(2007年)、陕西省节能减排工作的调研(2008、2009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调研(2010年)、陕南绿色经济发展、西咸新区发展现状、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及城乡统筹的调研(2011年)等一系列与陕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调研工作和调研报告。

刘西林教授学术成果突出,先后在《中国管理科学》、《经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报》和《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陕西航空工业局管理成果一等奖(1998),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部级管理成果三等奖(1998),陕西高等学校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004)等。2009年他因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成绩较为突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刘西林教授育人成果丰硕,共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17名(其中工商管理硕士57名、高级工商管理硕士5名、工程硕士28名、工程管理硕士4名、学术型统招硕士研究生23名)。其中,2007年指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陈骊醒(JH-7Ⅱ副总设计师),成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已毕业20名,分布于高校、企业、政府机关和军队,大多数已成为单位骨干。

他为人谦逊、低调,很少提及自己从教多年的丰硕成果。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认真做好每一项自己承担的工作,默默做好一名人民教师。


刘西林与妻女

妻子岳珑:“刻苦钻研教学,让学生更好认识中国历史”

妻子岳珑,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高校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13年退休,在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工作达31年。

她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系),主讲过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口述史研究与实践等本科课程。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过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史学观与方法论等课程。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34名、博士研究生毕业4名。

在教学工作中,加强了对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在史料查阅、使用上的训练与实践。采用了实践性较强的口述史研究方法,并且将历史学习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学到了方法,体验了社会。同时,早在1998年,就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国近代史教学,使用自己研制开发的中国近代史CAI教材,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从教31年以来,她主持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社科项目7项。主持、参与出版专著5部,公开发表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研究论文41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专著《历史与希望—西北经济开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副主编)获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走出封闭—陕北妇女婚姻和生育》获1999年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多媒体《中国通史》获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2001年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国家首届电子出版物提名奖。

女儿刘家瑛:“以学生为中心,做新时代好老师”

刘西林育有一个女儿,叫刘家瑛。出生于教育世家,她从小耳濡目染,受父辈敬业奉献的影响,从小就成绩优异,品学兼优。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12年,晋升为副教授。2021年,遴选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她连续八年主讲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一年级主干课程《程序设计实习》,2019年担任该课程教学组负责人,还开设了《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引论实践课》等课程。其中《程序设计实习》课程作为北京大学第二批全球MOOC课程,2014年春季学期在Coursera上首次开课,第一期注册学生超过2万人,是北京大学在Coursera开设的14门课程中,首次开课注册人数最多的课程。此后,该课程陆续在edX,华文慕课和好大学等平台上多次开课。2014年获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十门慕课课程之一。2017年,该课程获得“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优秀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她还参与组织了第一个中文计算机慕课微专业北京大学《程序设计与算法》的开设。配合教学工作还出版了专项教材《新标准程序设计教程》和《算法基础与在线实践》。

女儿刘家瑛在秉承长辈认真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下,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通过教学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广阔的视野。她把课程和科研联系起来以“探究式”的教学代替单向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已连续七年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荣获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十佳”优秀毕业论文。指导28名学生完成本科生科研项目“校长基金”,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科研实践4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本科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鼓励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探究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开启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通过科研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由问题反推学生去理论分析,使之真正体会理论知识的用武之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的共生体系,形成以一流的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所培养的研究生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已授权15项。在学生的培养工作中,指导学生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次获得Google Anita Borg Memorial全球奖学金,3人次获得信息学院“学术十杰”,1人次获微软学者提名奖,2人次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默默工作,只讲奉献”的家风在刘家瑛身上得以传承,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目前,刘家瑛已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IEEE ICME 2020最佳论文奖等。主讲的全球MOOC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刘西林一家“默默工作,只讲奉献”的家风在家族中潜移默化、持续传承:

一家四代,血脉相传,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工作。

跨越百年,代代相继,在三尺讲台上奉献一生。

教书育人,无私奉献,获芬芳桃李学子满天下。

编辑:一卓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ysq27097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