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三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书法的六个基本特征)

发布日期:2024-12-22 03:37:22     作者:一张船票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zfj475834.html     违规举报

书法作为一种国粹,绝不仅仅是写写汉字那么简单,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固有特征,它的魅力之源就蕴藏在这些特征之中笔者认为书法的基本特征至少表现在八个方面,即:以汉字为对象、以笔墨为工具、以线条为基础、以结体为支撑、以节奏为韵律、以技法为手段、以精神为寄托、以自然为追求鉴于前两个特征较易理解,就不再展开论述,下面着重讨论其中六个特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书法有三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书法有三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

书法的六个基本特征

书法作为一种国粹,绝不仅仅是写写汉字那么简单,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固有特征,它的魅力之源就蕴藏在这些特征之中。笔者认为书法的基本特征至少表现在八个方面,即:以汉字为对象、以笔墨为工具、以线条为基础、以结体为支撑、以节奏为韵律、以技法为手段、以精神为寄托、以自然为追求。鉴于前两个特征较易理解,就不再展开论述,下面着重讨论其中六个特征。

一是构造特征

线条,是书法作为'字'来表现的基本材料,线条的质量,决定着书法的质量和水平。线条是墨迹的运动轨迹,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书写过程,这个过程与结果是同步产生的,是一次成形的,因此没有重复和进行再次制作的可能。所以也叫做积久之功瞬间完成,可谓厚积薄发。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感知的就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与书家沟通的桥梁。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他将书法的线条比喻作人的'筋'、'骨'、'血'、'肉',指出'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我们所说的'颜筋柳骨'也正是由于在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线条特色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感受。

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力量感'。线条的力度是书法审美的基础。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东汉蔡琶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道:'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而这种力度的表现需要掌握书写的技巧,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书写功力,掌、腕、臂协调运动,在书写的瞬间通过对笔毫进行'绞'、'转'、'擫'、'拓',留下力道充盈,线质厚重的墨迹效果。如果技术未掌握或功力不够,笔力就显得薄弱,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这个力,准确意义上讲是'功力'。而这种功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方可见蹊径。二是'立体感'。书法线条具有非常奇特的功能,它能够使停留在二维平面上的笔画给人以'三维立体'的感受,这也正是书法线条的魅力。具有立体感的线条就沉着、浑厚,能够在线条中蕴藏丰富的信息。只有中锋用笔,才会出现古人所述的'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等立体效果。

二是形体特征

林语堂曾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

字形结构本身具有美感,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但又具一定的弹性而不是僵化的。在保持其点画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总是千变万化的。正因此,我们才说千人千面,各具特色。

古人对书法的结构形态有很多论述。如东汉蔡邕在《笔论》说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他在《篆势》中又描述到:"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温。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书法说到底是形象表现艺术,由形而生,由形而出。

我们现今所解的历代名家,所以呈现出诸体各异的面貌,关键在于字形结构的特征不同。苏东坡的字如石压蛤蟆,略显扁平;黄庭坚的字如长枪大戟,笔画舒伸;米芾的字如风樯阵马,八面出锋;蔡襄的字结体端庄,工致雍容;宋徽宗的字则如铁线搭铸,挺拔瘦劲。因此,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体会这种结构变化产生的审美差异,从中领略各位书家的书写风格。

三是音韵特征

早在唐代,张怀瓘就把书法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如果没有"独闻之听",是无法来讨论书法这"无声之音"的。近代以来的学者多持同类观点。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徐悲鸿说:"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沈尹默也说:"书法是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历代大家都将书法比作音乐,正是看到了书法中蕴含的"韵律"之美。

书法本是一种视觉艺术,但是却能够较其他艺术形态表现出更为丰富的音乐美,主要是由于书法作品的欣赏更容易让人回溯其创作过程,感觉作品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奏。欣赏者可从作为结果的书法作品中体验到书写者创作时的心态和过程。通过欣赏书法的作品的点画运行轨迹,字组排列秩序等内容,感受到一种时间推移的美学印象。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音乐产生了通感。这种通过空间的连续变化而产生的节奏,造成了一种前后推移、具有内在逻辑的视觉关系和时间绵延的节奏序列。

从创作者来讲,这种节奏产生的原则就是阴和阳的对比变化。'阴阳'是节奏产生的本源。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就是空白与墨迹的对比、空白大小的对比、空白形状的对比、墨迹点线的对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的对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起伏上下运动产生的"提、按、顿、挫、转、折、方、圆"等各种运动特征,使墨迹线条在构成过程产生中"松紧、轻重、缓急"的变化形态。笔的运动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节奏韵律。因此说,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都是书法审美的内容。

四是技术特征

汉代以前,"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序》)没谁强调"法"。东汉后期,随着隶书的成熟,写字被称为"书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尊奉老庄学说,热衷谈玄论道,写字被称为"书道"。唐宋以后,技法、法度备受推崇,"书法"一词应运而生并逐渐流行。因此说,自东汉起,人们对汉字书写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功效,而是有了形而上的美学要求。自此,书写技法就成为"写字"提升为"书法艺术"的必经门径。

书法技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古代技法多为秘传。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缓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后来二王技法传至七世孙智永,智永传虞世南,虞世南传陆柬之,陆柬之传陆彦远,陆彦远传张旭,张旭又传颜真卿。可见技法之于书法的重要。

五是情性特征

尽管技法非常重要,但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深艺术,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还承载着精神价值。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道:"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孙过庭在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时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因此他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王澎认为颜真卿"《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容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以异,应感之理也。"韩愈评论唐代狂草大家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张旭嗜酒如命,经常大醉后叫喊奔跑,然后挥毫作书。书法的形象就是这样通过书家内心的感受并化作抽象的点线形式表达出来,成为精神和情感的外化。

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正是由于书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古人认为"字如其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上曰如其人而己。"傅山更是明确提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正因此,道德、学问、文章,都是人格的一个部分,为书法格调的确定提供了佐证。

六是自然特征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曾言:"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表明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本源。因此书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可以溯本归元,回归自然,而这种状态就是历代书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谓归于自然,主要是指在书法作品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见不到技巧上的斧凿痕迹。正如苏东坡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种无意乃佳效果的取得,主要是书家长期有意追求的结果,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象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富有"自然天趣"的杰作。

那么,什么状态下书法才能够回归自然呢?我们知道,书法本是笔墨相生相发的书写过程,所展现所发泄出来的是书写者的气质和情怀,当书写者处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或沉浸在某种特殊的心境下时,进入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心手相忘、笔墨相忘、天人合一,这个境界便是书艺所真正得以安顿的归宗。所以说,通过书法创作可以达到人与自然沟通相契,活化生命意向的作用。正因此,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人的一种内修的方式,这种修炼已经不再是技术的训练和提升,而是一种道的感悟和精进。为此,我们说"技进乎道",就是要突破"技"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这才是书法的最高追求。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zfj47583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