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什么要盖住脸 民间丧葬习俗

发布日期:2025-01-22 11:35:47     作者:嶶笶旳痛苦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ztu307010.html     违规举报

杞县民族成分以汉族居多,约占总人口的99.24%,长期以来,汉族群众以土葬为唯一安葬形式,公职人员和农村党员干部大都实行火葬。在入殓、祭奠、殡葬等环节俗礼颇多,并常伴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有的乡镇,即使是同村,东头、西头、前街、后街,其礼节也不尽相同。一般都要请执事,具体负责操办、协调丧葬期间的大小事情,事后主人设宴相请,以表谢意。丧事操办主要程序如下:


搬铺。在亲人临终之时,由卧房移至正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为搬铺。男移正庭右侧,女移左侧。俗礼认为,正庭是家中最好的地方,死者在此能死得安定。家有长辈,则不移正庭而移侧屋。

烧倒头纸。亲人死亡后,首先为之穿戴寿衣,口中放一枚铜钱(俗称噙口钱),脚边供脚尾饭。两只脚要用麻绳绑在一起(俗称绊脚索),以防游尸。并置长明灯,点燃香烛,以照其行路。之后家人、亲友开始放鞭炮烧纸,哀悼痛哭,俗称烧倒头纸。死者晚辈将白布缝在鞋上.并穿戴用白布制成的孝衣、孝帽、头巾(有的是戴孝章)。死者儿子、儿媳用麻绳系腰,叫作破孝,无论见了长辈或晚辈均要磕头(俗称谢孝)。同时组织人员向亲友报丧,搭设灵棚(内置死者像片、祭典台等)。晚辈中男子跪于灵棚两侧,向来宾行跪拜礼,谓之孝子。


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为死者穿戴寿衣,多是趁死者弥留之际将寿衣穿好。民俗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寿衣布料大多足棉布,忌用缎子(与"断子"谐音);寿鞋为布鞋,最好有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以成正果。大殓是指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木。大殓时,死者的至亲均要守在棺旁。生死诀别的意义十分明显。妇女去世后还须有娘家人在场验棺,以免发生礼仪纠纷。大殓还有开光、挽发等仪俗,即死者长子为其拭面,全体孝子瞻仰遗容,作最后诀别。

入硷后,将"打鸣鸡"(一种用白布缝制的枕头,形似公鸡,两端缝上红布作鸡冠、鸡尾,内装棉絮、麦糠等填充物,俗称打呜鸡)枕在死者头下,为其啼晓;将打狗饼(一种用面掺人头发做成的小饼,俗称打狗饼)用毛巾包好后塞在死者手里,以防去冥府的路上行至恶狗村时被恶狗追咬。有的还让死者手里一手握金,一手握银,意在供其食用及路费或送给拦路鬼。同时。要让死者铺金盖银,脚凳金砖。金银通常都是代用品。棺材盖要留有缝隙,不能盖严,等出殡时再钉扣盖死。

守灵。也称护灵。小殓后,死者儿女、孙子、儿媳、孙媳守在灵床边,是守灵的开始。尸体入棺后,按辈分及年龄大小守灵、守孝,一般男在左边,女在右边,直至出殡,守灵才算结束。

报丧。由邻居或忙客(丧葬期间前来帮忙者)向死者亲戚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以便亲友赶在大殓前来吊丧。有的是由孝子身穿孝衣亲自前往报丧,以示对亲人去世的重视。报丧忌走错门户,否则要按规矩拿鞭炮等物为别人大祭宅院,以驱晦气。

成服。即穿孝、戴孝,其中很有讲究。根据服丧者所着丧服的不同,可知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如子女披麻戴孝,孙子、孙女孝帽上有块红布,外孙、外孙女则钉块蓝布。

吊唁。其仪式较为隆重,是丧葬礼俗的重要内容。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各有区别。出嫁女要一路哭来,关系比较近的亲戚虽不像子女一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哀切。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至亲都要跪拜迎接,并伴有鼓乐仪仗。吊唁者携带礼品、礼金、花圈、挽联、挽幛等物品。


送路。也称路祭,即护送死者前往西天,祈愿死者一路走好。送路时,将扎好的社火,如轿子(内放死者牌位)、车、马等,抬至村头通往墓地的主要路口(或十字路口),亲戚、朋友前来烧纸祭奠。在时间安排上,有的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进行,有的是在出殡前,各乡镇因风俗差异而不尽相同。

安葬。是丧葬的最后礼仪,日期多选择在人亡后第三天。安葬日一般要扎社火,请外棚(唢呐班),儿女和晚辈要穿重孝、行大礼为死者送葬。扎社火就是用高粱秸秆、彩纸等扎制成牌坊、童男、童女、金111、银山、摇钱树、洋马、电视机、轿车等祭品;出殡时请唢呐班或戏班吹吹打打进行演奏,以烘托气氛,也用于迎接较为尊贵的客人。

来宾被迎至灵棚下,依次摆卜供品(一般为20或25个馒头,5个或10个内盛点心的供碗),然后烧纸,燃放鞭炮,向死者行叩头礼(一般磕四个头,有的行九拜礼或二十四拜之大礼),以祭奠亡灵。女客要哭到灵棺前。称作哭灵。之后,主家对来客散孝,按辈分和亲疏分等级破孝(一般用白色棉布)。侄儿辈为最高等级,多为全孝衣,裹头、束腰。一般客人为一顶孝帽或一片孝布。

出殡前,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紧随其后,其他男女孝子及近亲跟灵到墓地。根氢条件,多用牲畜拉灵或人力抬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用三轮或四轮农用车送到墓地。幡,即招魂幡,是一种在木棍或高粱杆上缠上纸条、纸花等饰品制成的社火。


坟地谓阴宅,一般要请人看风水,按位下葬。多以西南或东南为坟向,立下祖坟。以挟子抱孙为序,子辈在祖坟左侧,孙辈在祖坟右侧,均以两步五尺为一穴。出五服者可另起坟茔,另立祖坟。夫妇同穴者,子辈男右女左,孙辈男左女右。如父母有一方已亡的,打开坟墓前还须经娘家人许可,并在场验看。

出殡时,三子要摔老盆(或瓦块)。之后,将棺木置于灵架(车)上(不足40岁的年轻人死后不用灵架),晚辈披麻戴孝将灵柩护送至墓地。途中每走几十米跪下磕一次头,并撒纸钱。到达墓地、选好方位后,将棺木放入墓坑内,亲友共同向死者行祭拜礼(磕4个头),将葬礼推向高潮。填土前,在棺木上撒放少许小麦、高粱等谷物,然后开始封土。封土高度一般为一米左右,并将招魂幡、安葬棍置于墓穴中。招魂幡多用新柳枝制成,立于墓前,成活后为招魂标志。墓穴封成后,由死者长子之妻在坟墓四周取四把土,然后头也不回地返回家中,并将土置于门后,以福佑子孙。

葬礼结束后按原路返回,有近道不可绕之。下葬当天,主人备饭,主要是馒头,谓之泪蜡馍、奔丧饭。安葬后第三日,子女到坟地进行祭奠(俗称"服三"),并到死者亲朋家中谢孝,主要是女方娘家。此后,在殡后的第七日、第五个七日(俗称"五七")、百天及一周年、二周年等日期,均要进行祭奠。如果第七日正好与农历中的"七"相对(叫忌七,或日"犯七"),儿女则要到坟前插7面小旗。三年内子女穿白鞋,春节家中不贴红春联(俗称"服孝")。到第三年和第十年,儿女一般要通知亲友共同致祭,并请唢呐班或歌舞团进行演奏,举行比较隆重的纪念仪式,大摆宴席。十年过后,一般就不再祭祀了。

家族较大或有身份的人家办丧事要复杂一些,比如请阴阳先生占卜吉期,选墓地、占穴位等。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开始提倡火葬,礼仪从简,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收敛。许多人改扎社火为献花圈,并附上有哀悼纪念意义的挽联,既节俭,又意蕴深长。每逢节气,上坟祭奠也改烧纸为献花、栽树,作长久深情的纪念。由于土葬之俗由来已久,因此在全县广大农村还不能得到彻底遏制。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ztu3070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1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