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讲课(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发布日期:2025-01-22 05:01:24     作者:度我餘生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zwb170605.html     违规举报
知识点1、澳大利亚的气候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10°S~42°S)、东半球(113°E~153°E),主要分布着7种气候,各种气候的成因如下:

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 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热带、亚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背风坡;

③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背风坡、沿岸寒流。

④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迎风坡、沿岸暖流;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带、沿岸暖流

⑥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图1 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假设地球是一个光滑的球体,则地球上存在着“七压六带”。春分和秋分时,气压带的纬度位置为:

①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5°,盛行上升气流;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30°±5°,盛行下沉气流;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60°±5°,暖空气爬升;

④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85°~90°,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气压带之间为风带,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北半球的夏季)向北移动5°,冬季则向南移动5°。


图2 气压带、风带(春分/秋分)

例题

36、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下列三幅图分别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铁矿石的出口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①~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




(1)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地位于______,出口地主要位于_______,铁矿石出口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

(2)澳大利亚①地降雨较多的季节是______,原因是______;③地降水较多的季节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

答案:(1)澳大利亚的中西部;东亚;

有利条件:①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②矿山靠近大型矿石输出港;③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北季风,从海洋吹来,给①地带来大量的降水;

冬季;冬季的气压带的风带向北移动,③地受到西风带控制,西风从海洋吹来,给③地带来大量的降水。

精讲精析:(1)分析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的有利条件。①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出口至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铁矿资源丰富且集中,原料充足;矿山距离港口较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并且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分析①地的降水。①地位于澳大利亚的北部,12月、1月、2月降水多,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三个月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盛行寒冷的东北季风,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为西北季风,从海洋向①地吹来,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3)分析③地的降水。③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因此是地中海气候。从图中可以看出,5~8月降水较多,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即冬季降水较多。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③地原本受到辐射带高压(30°S±5°)的控制,现在变为受到西风带的控制,西风从海洋向③地吹来,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总结澳大利亚的夏季风、冬季风

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分析澳大利亚铁矿石的生产地、出口地,并根据矿山的位置、港口的位置等,分析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的有利条件;②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结合地转偏向力,分析澳大利亚夏季①地的盛行风向(西北季风),进而分析降水;③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分析冬季③地的盛行风向(西风),进而分析降水。

澳大利亚的冬季和夏季,盛行风向不同,具体的成因是:

(1)夏季:西北季风

①形成:在夏季(北半球的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澳大利亚为低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便形成了东北季风。

②偏转:东北季风形成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变为西北季风;

(2)冬季:东南季风

在冬季(北半球的夏季),澳大利亚为高压,印度为低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左偏转,便形成了东南季风。


图3 澳大利亚的冬季风、夏季风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zwb1706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7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