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悠悠云中走(长天春水鹤归来)

发布日期:2025-01-22 11:48:02     作者:素白锦年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aby352937.html     违规举报

【编者的话】

头顶红冠、修颈长腿,姿态优雅、其声清越……在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中,黑颈鹤夫妇高山和夏雨一家四口的故事徐徐展开。


张景元 摄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出品,摄影家张景元担纲主创的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是目前我省第一部完整记录野生黑颈鹤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湿地栖息生存的生态纪录片。

9月1日,《黑颈鹤成长日记》从全国选送的148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广电总局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

本期“文化”特辟专版,诚邀我省作家王贵如、唐涓及《黑颈鹤成长日记》主创、摄影家张景元撰文,与读者一起分享《黑颈鹤成长日记》的观后感和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故事,以不同的视角呈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王贵如

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出品、摄影家张景元担纲主创的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于今年6月5日20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9月7日20时重播)。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这一天的黄金时段播出该剧,足见央视对《黑颈鹤成长日记》的推崇。


张景元 摄

该片以祁连山国家公园湿地的一个黑颈鹤家庭作为关照对象,完整地记录了雄鹤高山和雌鹤夏雨来至夏季繁育地后从交配、筑巢、产卵、哺育到迁徙离开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原真之美和生态保护成果。该片的摄制和播出,对于唤起更多的人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无疑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更不用说,这种纪录片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中的画面会显得弥足珍贵。

从成千上万只黑颈鹤中选取一个家庭作为聚焦对象,这既符合文学艺术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特点和规律,也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片子的难以承受之重,避免了内容的庞杂,避免了空泛压倒细节、抽象大于具体等纪录片常见的一些毛病。在我看来,这是该片好看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拍摄对象的选择是一个艰难漫长、颇费周折的过程,但《黑颈鹤成长日记》的创作者仍然义无反顾地避易就难。

《黑颈鹤成长日记》的题材、主题都很好,但对一个电视纪录片来说,仅仅有一个好题材、好主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拍出一部好片子,还必须考虑采用合适的叙事方式。叙事方式的演进,是伴随着技术手段、创作观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变化而变化的。多年以前,画面加解说曾经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后来,访谈加解说又成为纪录片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逐渐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创作方式。这是一种类似故事片创作的方式,以人物故事渗透创作者对主题的多元化解读,与故事片不同的只是:纪录片是同步取材,而且这种“材”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和扮演的。

《黑颈鹤成长日记》正是采取了这样的叙事方式。它不是主题先行,让所有拍摄的素材都成为论证主题的工具;它没有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使画面或多或少地沦为解说的附庸、图解的手段;它也没有用平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或直抒胸臆的颂扬,将现成的思想或结论强加给观众。它从始至终都是通过镜头的运动,把一个黑颈鹤家庭连同周边其他野生动物的生活情状、悲欢离合,一点一滴却又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回味。片子中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原生态,绝不是肤浅直白的议论或说教所能取代的。

《黑颈鹤成长日记》的创作者显然是把节目好看当作了创作的重要着眼点。在叙事情节化,有故事也有细节方面,他们做出了极大努力。这样做,既符合目前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方向,也使片子有了吸引人的魅力,好看,耐看。该片中的很多情节和细节,诸如雄鹤和雌鹤在求偶圆舞曲中热烈地对歌欢唱,以博取对方的欢心;它们对子女关爱有加,白天一直照料孩子觅食,晚上自己才紧着吃点东西;幼鹤小雪和小雨锲而不舍地练习飞行,为日后的长途迁徙创造条件,积蓄力量;高山、夏雨和小雨于离开海子湿地之前,专程来到小雪从高压线上掉落的地方,久久盘桓,长时间地鸣叫,而后几度低空飞旋,与故地和死去的小雪依依告别,等等,无不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这些故事元素或情节元素的植入,以及同期声、自然声的运用,都较好地起到了强化作品真实性、可视性的作用。


张景元 摄

这种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要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从中发现和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黑颈鹤成长日记》的创作者是这样做的。他们用三年的日月拍摄此片,除去黑颈鹤离开的时间,摄制组与黑颈鹤朝夕相处的日子长达230多天。230多天里,他们每天带着上百公斤的设备,跟随黑颈鹤一家在沼泽湿地里“漫游”,少则走3公里至5公里,多则10公里左右。我从被拍摄的黑颈鹤在镜头面前的从容淡定,从创作者抢拍到的那一个个精彩瞬间,从幼鹤小雪遭遇不幸后,主创人员万般焦灼的神态和紧急送医的行动,不难想见,《黑颈鹤成长日记》的创作者和拍摄对象已经建立了多么深厚的感情,也不难想见,他们在拍摄现场是多么协调一致,紧张工作,全身心地捕捉任何一个需要拍摄的镜头。

《黑颈鹤成长日记》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他们的首席签约摄影师张景元合作完成的。张景元长期从事广播电视和文化工作,具有纪录片创作的深厚功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更具有令人感佩的敬业精神。我记忆犹新的是,多年以前,在对黑河大峡谷的拍摄中,张景元和他的创作团队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在30天的行程中翻越了37座大大小小的山岭,遭遇了不可胜数的困难和风险。30天下来,素材带拍了一大堆,人却瘦了一圈。退出工作岗位以后,张景元依然精神饱满地奔波于他所挚爱的祁连山野,拍摄了不少好照片,获得了大量的纪录片创作素材。《黑颈鹤成长日记》就是他多年辛苦劳碌的一个结晶,也是他纪录片创作中引人瞩目的一大亮点。

《黑颈鹤成长日记》的创作实践又一次证明,青海本土的作家艺术家们,了解和熟悉自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懂得这片土地给予自己的一切和自己对这片土地肩负的责任。这是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无法企及的条件和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他们的笔或镜头之下产生文学艺术精品,应该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

人称“高原仙子”的黑颈鹤,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种珍稀物种,1876年被发现于青海湖畔,1990年被定为青海省省鸟。青海人对黑颈鹤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海影视人与黑颈鹤更是缘分不浅。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电视工作者王怀信和他的创作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寻觅、追踪和拍摄黑颈鹤。他们辗转奔波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八个省区,考察了大小湖泊、湿地24处,拍出了一部极具警示意义和科学考察及艺术观赏价值的影片《黑颈鹤之乡》,为遏制当时黑颈鹤种群的濒危状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40年之后,张景元和他的创作团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影视人的优良传统,也是用了三年时间,将一个黑颈鹤家庭引人入胜的故事搬上了央视屏幕。两个纪录片的拍摄,着力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展现黑颈鹤的行踪和栖息环境,后者重在展现黑颈鹤在国家公园恬然、安适乃至“诗意的栖居”,虽然这诗意中也包含成长的艰辛和痛失“亲人”的苦楚。两相对照,我们既为40年间黑颈鹤栖息环境的明显改善和种群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欣慰(20世纪80年代,中国黑颈鹤的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1996年仍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目前已增至17000只),也为青海影视人一以贯之的精品意识和奋斗精神而骄傲。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aby3529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