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对方的问题(如何听懂对方的意思)

发布日期:2024-12-22 08:11:56     作者:圖書館的獸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aej432464.html     违规举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逃离娱乐至死 如何听懂对方的意思(二):理解当前讨论的话题,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解释对方的问题?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如何解释对方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逃离娱乐至死 如何听懂对方的意思(二):理解当前讨论的话题

之前,我们讨论了如何使用“论题-理由-结论”的思维框架(如何听懂对方的意思(一):一个通用的思维框架)来听懂对方的意思。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地讨论如何理解当前的论题。

我们要听懂对方的意思,首先得知道对方正在讨论的话题是什么,也就是论题。比如“我们应不应该禁止个人使用堕胎药”、“如何养成早睡习惯”、“高等教育是否应该免费”……

论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客观性论题和主观性论题。这两种论题的关键性区别在于,结论是否受个人偏好的影响。

面对不同类型的论题,我们需要采取的态度也不一样。采用合适的态度去面对当前的论题,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识别这两种论题,以及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

客观性论题:存在确定的答案

客观性论题,讨论的是世间万物实际存在的形式和规律。这些论题通常存在一个“确定的答案”,这个答案不受个人偏好的影响。我们来看两个客观性论题:

论题1: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拖延

这个论题讨论的是导致拖延的因素是什么。无论我们是否已经知道具体有哪些因素,总会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了拖延。所以这个论题属于客观性论题。

论题2:新能源汽车和普通汽车,哪个动力性更好?

这个论题讨论的是哪种汽车的性能更好。汽车性能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动力性、制动性等小指标,每一个小指标的测量结果都是客观的,不因个人偏好而改变。所以这个论题属于客观性论题。

面对客观性论题,合适的态度应该是刨根问底,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其中的答案。所以,当对方在讨论客观性论题时,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答案”上面,听明白对方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如果觉得对方没有说明白,或者自己没有听明白,我们也可以从“答案是什么”和“怎么得出答案”这两个角度出发来提问。

主观性论题:反映个人价值观偏好

主观性论题,讨论的是在每个人的眼中,世间万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论题通常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有各人的“价值观偏好”。从不同价值观出发,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可能是一样的。我们来看两个主观性论题:

论题1:使用新能源汽车好还是普通汽车好

这个论题讨论的是一个偏好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真相,所以是一个主观性论题。从“环保更重要”的价值观出发,可能会认为新能源汽车更好。而从“性能更重要”的价值观出发,可能会认为普通汽车可能更好。

论题2:鸡娃是否有必要

这个论题讨论的是一个偏好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真相,所以是一个主观性论题。从“注重攀比”的价值观出发,那么鸡娃是有必要的,从“注重知识积累”的价值观出发,那么鸡娃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注重快乐童年”的价值观出发,那么鸡娃可能是没必要的。

面对主观性论题,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观”,而不是追求单纯的对错。比起结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偏好“。那么如何找到其价值观偏好呢?可以参考上一篇推文(找出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语)中的主观性假设相关内容。

不过,这只是对方的价值观。在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得出的结论之后,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出自己的判断,先判断自己是否同意对方的价值观,再判断是否同意对方的理由和结论。

结语

今天我们讨论了客观性论题和主观性论题:

客观性论题,通常有一个“确定的答案”。面对此类论题,我们要刨根问题,找出真相。主观性论题,通常只反映“价值观偏好”。面对此类论题,我们要充分了解从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得出什么结论,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现实中的言论可能是比较复杂的,在一个主要的论题当中,可能还嵌套着一个小论题。此时,不妨先使用思维框架,拆分出几套“论题-理由-结论”,直到不可拆分下去了,再来判断每个论题都属于哪种类型。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练习:

文章开头提到的3个话题(“我们应不应该禁止个人使用堕胎药”、“如何养成早睡习惯”、“高等教育是否应该免费”)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论题呢?一起在评论区讨论吧!

接下来的文章将会介绍其他思考问题的实用方式,敬请期待哦!

PS:本文为原创,请尊重版权。若需转载,可私信联系~

系列文章回顾

学会提问:是什么影响我们做出选择与判断

如何听懂对方的意思(一):一个通用的思维框架

找出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语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aej4324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