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青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发布日期:2025-01-22 08:41:44     作者:夜踹寡婦門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and318554.html     违规举报


人生一定是分阶段性的,如此环环相扣,这才形成了最后的结果,如果细细琢磨与推敲,就会发现一切都将有迹可循。一步错步步错,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意思是缺少了迎接下一个阶段的丰富和心境。

有八个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每每提到这八个字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什么?

人到30岁就得出人头地、事业有成了,好像30岁取得的成绩就是一生的成绩;另外人到40岁就不会再感到迷茫了,大有一种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心境。

其实除了有那么一点道理外,更多都是掺杂着对人的苛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3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因一个“立”字而刚刚开始,如果单一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不是有站立、树立、独立的意思?

所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说实在的,我们都理解错了!


1、何为三十而立?

其实你会发现,人在30岁以前,鲜少有去认识自己、定义自己,以及深度去思考人生与生活的。所以迷茫总是生活的常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完全凭一腔热血去燃烧自己的激情岁月。

30岁也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意味着我们要在深度的思考中去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规划,以及独立去承担那些属于自己的责任。

意思就是这个年纪什么都要确定下来了,不能再浑浑噩噩、无所无谓,然后奔着生活一点点来、一步步走。


具体要分为三个方面,立身、立业、立家。

立身: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自身是一切生活的根本,要在自己能站得住脚的情况下,才能再去谈其他的,那么立身也是修身。

立的是自己的修养、道德、信念、独立、韧性、思想、追求等等。然后自强也是立身之本,绝对不能再有啃老的想法和行为,或者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那是软弱的行为,只会让人不齿。

立业:30岁以后的人要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然后确定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说30岁要取得怎样怎样的成绩。

绝对不能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这是生存下去的需要,也是对社会尽到的一种责任。

立家:在这个社会上行走的人,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一个人漂着或许没什么不好,但一定是扎不了根的,仿佛海面上的浮萍,只有成家以后才会安定下来,借助婚姻更好地理解自己,成全自己。


2、何为四十不惑?

人到中年,也将迎来人生当中最大的一道分水岭,应该于深沉中有一种旷达,也应该于豪放中有一种修养,步入真正的成熟阶段,知世故而不世故。

成熟可不是什么圆滑,而是真实自我的发现,独特个性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能接纳生活中的残缺部分,以及能够做到律己容人,去掉了苛刻,懂得了宽容和原谅。

要知道40岁,一定是经历了太多冷暖、妒忌、迷茫、振奋、激动、疑惑,那么之后呢?应该是恍然大悟,应该是豁然开朗,还应该是从容潇洒,由内心深处传来阵阵芳香。


所以具体也要从两点来说。

透过表象看清本质的能力:理智和清醒应该是中年人的代名词,那么支撑理智和清醒的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再意气用事的背后,是遇事学会了思考,终于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才不会被一件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然后也没有了年轻时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自大、妄想和天真,明白了一切理想都要绝对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

如果三十而立是一种确定,那么四十不惑就是一种肯定。


在四十以后的岁月里,不会再胡思乱想,不会再患得患失,真正做到了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肯定自己的选择和责任:年龄已经不允许自己想太多,只能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已经选择的人生和生活中走下去。同时也肯定了对子女、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不用想太多没用的,只管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承担到底。

于是40岁以后的男人,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放纵多了责任;少了幻想多了务实。往透了说,就是开始讲实在、谈实际的东西了,没了年轻时的那种天马行空。


以上就是对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解读。

都说岁月无情,但我们后来所拥有的、最好的往往也都是岁月的馈赠,虽然失去了很多东西,但也收获了很多东西,包括更好的自己和高度。

前半生的成长,是由简而繁,因为刚开始去认识这个复杂和现实的社会,不由地会受到影响,等明白了社会的规律和轨迹,又开始追求内心深处的芳香,相当于是找寻到了真实的自我。

于是后半生的成长,也是一种蜕变,由繁而简的蜕变,不是想要去改变世故,而是有了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世故。

这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不喜不悲的一种心境,又因为那份从容和镇定,培养出了自身的独特气质。

--END--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and31855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