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是印尼的省份吗(印尼风光之苏门答腊)

发布日期:2024-12-31 06:59:07     作者:丑陋的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bda100931.html     违规举报


苏门答腊岛(Sumatera,Pulau )大巽他群岛岛屿之一,是印尼第一大岛屿。东南与爪哇岛隔着巽他海峡相望,北方隔着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遥遥相对,东方隔着卡里马达海峡(Karimata)毗邻婆罗洲,西方濒临印度洋。苏门答腊世界第六大岛,印度尼西亚第一大岛屿,经济地位仅次于爪哇岛。南北长1790千米,东西最宽处435千米。面积43.4万平方千米,包括属岛约47.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西半部山地纵贯,有90余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东半部为平原,南宽北窄,最宽处约100千米以上。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这个名字的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Sumutrabhumi),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苏门答腊古称安达拉斯,此名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人们便把它别称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英语习惯拼作Samudra。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中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以《元史·世祖纪》著录最早。其中记述了公元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中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世祖纪》中则译作速木都刺。嗣后它的名字屡屡见于我国的正史和其中多种典籍中,只是译名不甚统一而已,到了清代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就沿袭这一译名至今。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屡屡从苏门答腊海岸经过。当年,明成祖令郑和赠送给亚齐国王一座大钟,现仍陈列在亚齐博物馆里。

十五世纪初明永乐三年(1406年)苏门答腊王苏丹罕难阿必镇遣使阿里入贡,明成祖昭封锁丹罕难必镇为苏门答腊国王,赐印、金币。永乐五年再次遣使入贡。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渔翁王的儿子继承王位。后来,苏门答腊国被亚齐酋长国所灭,亚齐酋长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而苏门答腊成为全岛的名字。

十五世纪初叶,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罗·达·康替(Niccolò Da Conti)到苏门答腊国旅游达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纪》中称苏门答腊为Shamuttera。


苏门答腊岛 - 历史

苏门答腊的古名为suvarṇa dvīpa(梵文:“金岛”),显然是因为自古以来苏门答腊山区开采黄金。 苏门答腊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要道,所以经济繁荣,贸易城市大量出现,特别是在东部,印度教也随著渗透到这个地区。

古时苏门答腊岛上有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八昔、 亚齐、那孤儿 黎代等古国。

5世纪-6世纪南北朝(420年—589年)时有干陀利国。

7世纪中叶唐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国取代干陀利国而兴起,位于现今巨港一带。这个佛教王国王国在7世纪—9世纪独霸一方,通过贸易交往和物理征服,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婆罗洲西部传播马来文化。但是,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王国的势力范围限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不受其影响。

7世纪末叶唐 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义净,访问室利佛逝国,停留六个月。

10世纪初唐天祐元年(904年)改称为三佛齐,以勃林邦(今巨港)为首都。

10世纪末叶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齐国王悉利大霞里坛遣使贡方物。

11世纪,宋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齐占卑使来贡方物;元祐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贡方物;元祐五年9(1091)年月又贡。这时三佛齐旧都勃林邦已被东爪哇国侵占,三佛齐国都迁往占卑。

13世纪初叶,宋代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著《诸蕃志》有专条详细叙述三佛齐国。

13世纪中叶,三佛齐远征细兰失败,国力渐弱。

14世纪末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齐被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

苏门答腊国在元代称为“须文达那国”,位于今日苏门答腊岛八昔(Parsei)河口,现在那里还有一个名叫须文达那(Sumandra)的小村。

在19世纪,苏门答腊的各王国一个接著一个被荷兰殖民者打败,唯有亚齐酋长国维持独立。为了占领这个酋长国,荷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了昂贵的亚齐战争(1870年—1905年)。

1298年马可·波罗曾叙述Samara, 就是须文达那国。阿拉伯游历家伊本·白图泰曾经到过须文达那国,他称这个国为"Sumatra"(阿拉伯文对“Samudra”的音译)但《伊本·白图泰游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世纪,才被西欧的学术界重新发现。

苏门答腊的古名为suvara dvīpa(梵文:“金岛”),中国文献中也称为“金洲”,马来语称为Pulaw Emas ,也指金洲,显然是因为自古以来苏门答腊山区出产黄金。16世纪时“金洲”之名名声,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险家远赴苏门答腊寻金。苏门答腊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要道,所以经济繁荣,贸易城市大量出现,特别是在东部,印度教也随著渗透到这个地区。


苏门答腊岛 - 地理

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中间与赤道相交叉,由两个地区组成:西部巴里散山脉(Barisan Mountains)和东部沼泽地。

在东部,强大河流把淤泥带到下游,形成了辽阔的平地,遍布沼泽和湖泊。虽然该地区宜耕土地少,对农业不利,但是其对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地上出产油,地下也出产油”:棕榈油和石油。

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西缘,该岛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是欧亚地震带的一部份。2004年12月26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10米高海啸席卷苏门答腊西部的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在印尼就有超过八万人死亡,灾情主要集中在亚齐省和北苏门答腊省。

苏门答腊是一座青翠欲滴的绿岛,各类热带植物覆盖全境,到处生机盎然。交叠错落的山脉被原始森林淹没,波平如明镜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树簇拥,无论是城市、乡村、田野、道路都浸润在绿色的海洋中。而绿色的海洋和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情画卷,成为苏门答腊亘古不变的亮丽景观,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半部山地纵贯,有90余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东半部为平原,南宽北窄,最宽处约100千米以上。河流众多,主要有穆西河、巴当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热带森林,覆盖率60%。

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爪哇两个主岛,几乎无天然良港。


苏门答腊岛 - 气候

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降雨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可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苏门答腊岛 - 人口 苏门答腊人口密度不高(85人/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北苏门答腊、以及西苏门答腊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区集中在巨港和棉兰。当地居民使用52种不同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东部,最普遍的语言生物资源。

苏门答腊岛占据着印度尼西亚国家领土的1/4。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宝库。岛上仅仅哺乳类动物就有176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

除高地外,苏门答腊气候炎热且极为潮湿。植被有苏门答腊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鹃花、兰花、棕榈树、栎树、栗树、乌木、铁木、樟树、檀香木及多种可用来制作橡胶的树种。岛上的动物包括猩猩、各种猿类、象、貘、虎、两角耸立的苏门答腊犀牛、长臂猿、树鼩、飞狐猴、野猪和灵猫类。岛上3座国家公园(勒塞〔Leuser〕山、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区。

随着人类在当地雨林中活动的增多,生物资源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目前,猩猩不到5000只,而根据印尼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统计,在2001年,苏门答腊犀牛只有132头了。

矿产资源:巴里散山脉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脉的连续,纵贯苏门答腊岛。该地区发现了煤、黄金矿床。火山所喷发的矿物质使得土壤肥沃。有石油、煤、铁、金、铜、钙等矿藏。农产以稻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烟草、椰子等为主。工业有炼油、采矿、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兰、巴东、巨港等。


苏门答腊岛 - 经济

农产品:农产以稻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烟草、椰子等为主

工业:工业有炼油、采矿、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兰、巴东、巨港等.这个岛的山脉、平原和北部沿海沼泽相间分布,是印尼经济作物的最大种植园区。除了锡、石油等矿产资源外,这里主要种植橡胶、咖啡等各种各样的热带经济作物。这个岛的物产出口值占印尼的60%以上,可见苏门答腊岛在印尼经济上多么重要。

为出口种植的农产品有橡胶、烟草、茶叶、咖啡、棕榈油、苎麻纤维、琼麻、椰乾、槟榔子、木棉、花生和胡椒。北苏门答腊高地地区种植出口用蔬菜。生计作物有玉蜀黍、块根作物、蔬菜和稻米。约有1/3的印度尼西亚木材产自苏门答腊森林,森林另出产各种油类及纤维。苏门答腊及其邻近岛屿蕴藏石油、天然气、锡、铝土矿、煤、黄金、银和其他矿产。靠近沙哇伦多(Sawahlunto)的翁比林(Umbilin)煤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40平方哩)。其他煤田包括亚生(ASEN)山及南苏门答腊的矿床。廖内省的杜马伊(Dumai)地区有若干印度尼西亚境内最高产的油井;巨港和庞卡南-布郎丹(Pangkalan Brandan)亦有油田开发。


苏门答腊岛 - 行政区

全岛共分成八个省:

亚齐省 (Aceh) 首府:班达亚齐 (Banda Aceh)

明古鲁 (Bengkulu) 首府:明古鲁 (Bengkulu)

占碑 (Jambi) 首府:占碑 (Jambi)

楠榜 (Lampung) 首府:班达楠榜 (Bandar Lampung)

廖内 (Riau) 首府:北干巴鲁 (Pekanbaru)

西苏门答腊省 - 首府:巴东 (Padang)

南苏门答腊省 - 首府:巨港 (Palembang)

北苏门答腊省 - 首府:棉兰 (Medan)


苏门答腊岛 - 文化

当地居民使用52种不同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东部,最普遍的语言是马来语,但在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语言: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语和Minangkabau语,北部的山区有Batak语, 最北部沿海地区有亚齐语。在市区也有华侨使用闽南语。

苏门答腊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兰人传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苏门答腊岛-旅游

多巴湖是印尼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旖旎的湖光山色著称于世,每年来此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堪称“苏门答腊的明珠”。

多巴湖(Lake Toba)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的马达高原,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驰名世界的高原湖泊,著名的旅游胜地。多巴湖由断层形成,湖面呈长菱形,长 87 公里,最宽处约 26 公里,湖面海拔906米,面积1145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可达 529 米。多巴湖原是7万5千年前一场火山爆发,导致山顶陷落而形成的古代火山口遗址,因年久积水而成湖,湖边断层崖壁高达 600 米,崖壁下面是狭窄的平原。

沙摩西岛是最大的岛屿苏门答腊岛上多巴湖内的湖中岛,位于苏门答腊岛多巴湖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淡水湖,于3万年前形成,长45公里,宽20公里,全岛面积530平方公里,约与新加坡相等,约占湖面的1/2,有一地峡连接湖西岸,地峡上有该岛主要城镇邦古鲁兰(Pangururan)。岛的东部海拔1,630米,湖面海拔911米。地峡上的多洛普苏武吉(Dolok Pusubukit)山被认为是第一批巴塔克人(Batak)的故乡。当地巴塔克人种植水稻,饲养牲畜,在湖中捕鱼,种植葱蒜出售。主要信基督教,对祖先崇拜亦占重要地位。岛上有许多古代巨石文物,岛的东侧旅游业日益重要。这里是多巴巴塔克族(Toba Batak)的故乡。事实上“萨摩西岛”原本是一个半岛,在岛的西边有一宽仅200公尺的狭窄部份与陆地连结。1906年荷兰人到达之后,在此处开通一条运河,从此就变成一个真正的岛,然而此举在当时的居民心中造成不小的惊慌,因为他们害怕萨摩西岛将会因此沉入湖中。

在多巴湖的西北端有一个较为著名的瀑布,名为西比索比瀑布,落差300多米。瀑布的水从石洞里流出,注入湖中。这里湖光山色,银瀑飞涌,甚为壮观。多巴湖周围环绕着许多火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有西巴亚活火山和森纳布活火山,山口时有轻烟喷出,白云缭绕,景色迷人山,坡松林茂密。著名的避暑胜地马达山,海拔1400米,山峰峻峭,树木葱茏。附近的佩玛丹·普尔巴村内,有建于200多年前的西马伦甘王的宫殿长屋,整座建筑以树木和绳索造成,不用铁钉,进门处中央的木架上放着12对牛角,每对牛角代表一个王朝。宫中有一间小屋为王的寝室,其余的大房屋,中间是走道,两旁高起约2尺,是嫔妃们的住处,每个妃子有一块小地方,并有锅灶,是她进餐的处所。多巴湖西北的东迎渔村,幽静美丽,人称“世外桃源”,村与湖湾相对的地方建有一座小公园,背山面水,崖影波光,清绝诱人。环湖有公路联系高原各城镇,通往东、西海岸的棉兰和实武牙。湖滨西北头有东迎渔村。因多巴湖所在的马达高原平均高度是1000米,湖面海拔906米,所以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加上这里湖水如镜、奇峰环抱的景色以及不断兴建的各种旅游设施,多巴湖成为印尼这个终年夏日炎炎的热带国家所罕见的避暑旅游胜地。


苏门答腊岛 - 习俗

苏门答腊岛又称“美南卡巴岛”,意即“水牛的胜利”。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距今1500年前,爪哇和马来亚之间因苏门答腊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双方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双方各选出一头足以代表本方的水牛,让它们角斗,以其胜负来决定苏门答腊岛的归属。苏门答腊岛从此获得了“美南卡巴岛”的名称。现在印度尼西亚还流传着斗牛的习俗。

苏门答腊岛的巴达克族人,忌讳公公和儿媳直接谈话,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候必须通过中间人。如公公要问儿媳家里有没有鸡蛋,就得这样问:“穆罕默德,请去问问我的儿媳,家里有没有鸡蛋 ”儿媳也必须如此回答:“穆罕默德,请转告我公公,昨天我刚刚买了一大竹篮。”在这问答中,作为中间人的穆罕默德可以自顾自地呆在一边,毫不理睬二人在谈些什么,因为公公和儿媳彼此都听得见对方的话,用不着别人来转达.若是公公和儿媳在外面偶然相遇,双方出于礼貌都想问候对方几句,而此时旁边又没有第三者,那么路边的石头,树木都可以充当“中间人”。

在苏门答腊的西南部沿海,有一连串岛屿,叫明打威群岛。这个岛上生活着爱纹身的部落人,人们称之为“花人”。由于这里自然环境闭塞,花人们一直保留着他们纹身的习惯。纹身师用棕榈树汁和木炭等煮成染料,然后用针在被纹身的人身上刺成各种花纹图案,再染上色汁,这样刺在身上的花纹就终身保留下来。这种纹身是在庄重古朴的仪式下进行的,不是一次完成,每一个人一生要进行几次,一般从小孩子时起就进行,最后达到完成全身的纹花工作。他们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美化。因为他们基本上不穿衣服,只在腰下部围些树叶或扎一块布条,所以身上的花纹所显示的美,能使人一目了然。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bda10093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