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以及影响(孔子的历史以及影响)

发布日期:2025-01-12 06:41:47     作者:调一半情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bmu319857.html     违规举报

名号与称呼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传言孔子是水精子转世。《太平广记》:“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生鲁襄之代。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沐浴征在。天帝下奏钧天乐,空中有言曰:‘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有五老。列征在之庭中。五老者。盖五星精也。夫子未生之前,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子,继衰周为素王。’征在以绣绂系麟之角。相者云:‘夫子殷汤之后,水德而为素王。’”

人物生平

出生

孔子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是殷商王室,第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1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由于婚姻不合礼制,被史书称为野合,生下孔丘。颜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仪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而孔子,名“丘”,即是来源于此的说法。而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据度量衡条,西周一尺约19.1公分,八寸为一尺,则孔子身高约186公分;战国时期为一尺23.1公分,十寸为一尺,则孔子身高为221.76公分。以鲁尺当遵循周礼而言,则《孔子世家》所载之九尺六寸,当为186公分。)被后世称为“长人”,这是孔子父亲的遗传。据《左传·襄公十年》曾记载:孟献子曾称赞孔子父亲叔梁纥能力举城门,说:“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


北京孔庙孔子像

早年经历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15岁的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子17岁,其母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是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步入仕途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21岁的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公元前529年(鲁昭公十三年),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仕齐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谿田大夫,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晏婴认为孔子会干扰齐国的文化。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只好辞退孔子,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初事鲁国

上任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十年),升为司空。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七日而诛杀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然而,有多位学者质疑少正卯事件的真实性,并认为该记述可能是后世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学者所杜撰 。)。公元前498年春(鲁定公十二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离开

孔子治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留卫期间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多次到达卫国但总体大概在三个时间段。

一:公元前497年,孔子和弟子离鲁国至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其弟子子路对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子产去世,孔子十分难过,称其为慈惠之人。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最终在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卫回鲁。

二: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同年去卫西行。

三:公元前488年(哀公七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过宋之危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59岁的孔子离卫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相失于郑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在去往陈国途径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61岁的孔子离陈往蔡。第二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受困陈蔡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值吴伐陈、楚伐蔡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孔子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晚年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公元前483年(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3月9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历3月9日,格里历3月4日,夏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主要成就

思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华夏天下观开始成形。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易传》、《春秋》、《孝经》、《论语》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开创了易学,并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为其“仁学”的哲学基础,他辩论仁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曰仁曰义”,又论及六画,“六位而成章(彰)”。

“仁”的人生哲学

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因材施教。大致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告诉我们“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骛远,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颛孙师志向太高,孔子认为他的个性可能流于偏激,所以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要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着手。对于自己的修养要严谨,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又能厚待别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孔子曾称赞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礼”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品德优良,又有政治才干,曾任季氏宰。当他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宽爱,如此一来,大众对你都没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马牛言多而躁。当他问起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讱”,揭示慎言的重要。

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用比喻的手法来告诉他“以友辅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当仁,不让于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部分思想的弊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是有等级的。礼指的是周礼,这种礼是分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礼,音乐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的,不可打破。

“礼”的社会秩序

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释: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

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

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借由对礼法的好问,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敬意: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并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说法,表示端正服饰是君子的重要大事。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来彻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义:

当孔子三度至卫时,卫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先前卫灵公宠爱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传给南子的庶子。于是,嫡长子蒯聩便企图暗杀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谋杀计划未成,而卫灵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后勃然大怒,欲弑子蒯聩。蒯聩逃亡至晋,卫灵公便与晋国宣战。就在卫灵公想要请教孔子有关兵阵之事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学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隔天孔子便感慨万千地离开卫国。现在灵公过世,蒯聩又不在国内,蒯聩子辄便继承公位,是为卫出公。但是,就在此时,蒯聩亦在晋军护送下回到卫国,父子便为了争夺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里十分伤心!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便对子路不厌其烦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由上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他怎会不知道严刑峻罚立竿见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才是经世济民的正途!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

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顺道一提,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了“大成至圣先师”。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艺的弟子


古代尊师-孔子画像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渊)、闵损(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十哲以外,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颛孙师(子张)、曾参(子舆)、澹台灭明(子羽)、原宪(子思)、公冶长(子长)、樊须(樊迟)、有若(子有)、公西赤(子华)。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整理编修古籍

相传孔子作史书《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微言大义,寄托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编辑鲁国原始史料后寄托其政治理想之作,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论语》,是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曾记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学》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但近年渐得学界重视。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亚圣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佚失的《乐经》有关“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已经面世。郭店简原名叫《性自命出》的篇章前半部是专门论乐的。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

形象

西汉公羊学相信孔子受天命而为王,是一个没有王位的王,即“素王”,他“为汉制法”,所作的《春秋》代表了一王之法。汉代纬书中,孔子被神化为神,如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是“黑帝”的儿子。

后世纪念

历代追封追谥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孔府、孔庙、孔林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我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孔林是孔丘死后葬身之墓地,延续使用2400多年,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

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我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家族


孔子在曲阜孔林内的墓地,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孔林石俑越南1961年发行的孔子像邮票

孔子后裔

孔子身后,七世单传,至第九代才有孔鲋、孔腾、孔树兄弟三人。孔子后裔秉承祖先“诗礼传家”之祖训,在文学、经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成就,在明清时期更因为得到皇帝扶持,成为“天下第一家”。

影响

孔子与中华文化

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钱穆亦认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孔子与世界

孔子学说在我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祭孔

历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汉高祖始。《汉书·高帝纪》:“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而学校祀孔,自明帝始。《后汉书·礼仪志》:“永平二年,……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文献通考》:“贞观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盖自汉以来,虽已举国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庙奉祀,近于宗教性质者,乃由人心渐演渐深,踵事增华之故,初非孔子欲创立一教,亦非仅一二帝王或学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

孔子学院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相关文艺作品

小说

《孔子》日本作家井上靖之作。

电影

1940年版《孔夫子》由唐槐秋主演。

1985年版《孔子》由曹见得饰演。

2010年版《孔子》由周润发饰演。

电视剧

1991年版《孔子》由王绘春饰演。

《孔子春秋》由朱刚日尧饰演。

2011年版《孔子》由赵文瑄饰演。

动画片

《孔子》

文艺活动

2011年孔子诞辰2562年之际,画家郭德福完成“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艺术之旅。历史长卷国画《论语》及长达18米的《孔子生平绣像长卷》的展出又掀起国内孔子热。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bmu3198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5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