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上的蚜虫怎么能除掉(种植瓜果蔬菜经常有蚜虫怎么办)

发布日期:2024-12-22 09:57:21     作者:清凉也要腐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bzc158432.html     违规举报

对于咱们成天与农作物打交道的农民朋友来说,只要提到作物虫害防治,相信大家对蚜虫的防治都普遍的十分头疼。蚜虫这种小害虫,它不仅种类多、个头小、繁殖快、善藏匿、还有翅能飞,而且它易爆发、扩散快、危害重、难防治,而且它几乎不分季节、不分生长期、不分地块,只要你敢种作物,只要温度达到16-25度、湿度50-80%左右,它就敢去大肆危害你家地里的农作物,不论你种植的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不论你种植的是瓜果蔬菜还是各类果树,你都会深受它的困扰,比如说小麦上有麦蚜,棉花上有棉蚜,桃树上有桃蚜,大豆上都豆蚜等等,尤其是那些种植大棚蔬菜的菜农更是对恨之入骨。


蚜虫和蚂蚁是“好朋友”,防治蚜虫时要注意防治蚂蚁哦

蚜虫,也叫腻虫、蜜虫,常见的蚜虫从颜色上主要有黄色蚜虫、黑色蚜虫、绿色蚜虫、红色蚜虫等几种,分别侵害不同的农作物,其中以黄蚜的危害性最大,如果从寄生作物上来说,苹果蚜、桃蚜、棉蚜等几种最难防治。

大家都知道蚜虫危害大,也都想彻底的防治蚜虫,但大部分人都往往只是在蚜虫大面积发生后才打药防治,而且很多人打药存在“逮着一种好用的药物连年可劲用”的长期单一用药问题,这样以来,导致农作物上的蚜虫对药物的抗性一年比一年强,打药的用量一年比一年多,但在蚜虫防治的效果上却是一年比一年差。根据《2019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中显示:蚜虫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新烟碱类的药物抗性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药物防治蚜虫方面,如果不采取抗药性的方法打药,蚜虫对一种新药只需长则2-3年、短则1年就会产生药物抗性。


咱们大家要想防治蚜虫,不能只靠虫害发生后的药物防治,而是要把虫害发前预防与虫害发生后防治相结合,不仅争取早防、早控、早用药,而且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及时用药防治,也要在防控蚜虫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先认清蚜虫种类、然后针对性选择高效药物、最后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喷打,而且用药时重点要做好减轻药物抗性、降低药物抗性的防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防蚜虫、有效灭杀蚜虫的最佳效果。

很多农民朋友在阅读到这就会问了:农技小背篓你前面都说了这么多了,赶快告诉我们该怎么具体去防治蚜虫吧!下面农技小背篓就给大家说一下如何正确去预防、综合去防治蚜虫,尤其重点给大家说如何正确选药和用药。


一、蚜虫防治的药物防治技巧与正确用药方法

一般来说,大家在蚜虫防治上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打药防治,所以农技小背篓就先给大家说蚜虫药物防治的内容。

从防治蚜虫的常用药物来说,大家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吡蚜酮、抗蚜威、呋虫胺、噻虫胺、烯啶虫胺、噻嗪酮、氯噻啉、阿维菌素、乙螨唑、螺螨酯、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盐碱乳油、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氟啶虫胺腈、溴氰虫酰胺、苦参碱等。

从近些年药物防治蚜虫的实际效果上来看,没有产生药物抗性的田地使用这些药物后还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是长期单一用药的地块,在防治蚜虫时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尤其是单一使用有机磷类、新烟碱类、菊酯类等药物时,就会出现较高的药物抗性或药物交互抗性,从而发生用药后害虫杀不死、虫害防不住的问题。


因此,农技小背篓建议大家在使用药物防治蚜虫时,尤其是已经产生药物抗性的地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打药防治蚜虫时先根据蚜虫的种类去选择药物,从可用药物中选择2-3种效果比较好的药物进行轮换交替使用,即使某种药物防治蚜虫的效果再好,也不能连续喷打2-3次。

第二点,立即改掉单一用药的习惯,最好采取2-3种药物复配或使用复配剂药物或使用新上市的药物的方法,以此来延缓或降低蚜虫对药物的抗性、增强用药杀虫的效果,比如说螺虫乙酯 呋虫胺、螺虫乙酯 噻虫嗪、螺虫乙酯 吡蚜酮、烯啶虫胺 吡蚜酮、氯氟•吡虫啉、氟啶•啶虫脒、氟啶虫胺腈•乙基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吡蚜酮、氟啶•啶虫脒、氟啶虫酰胺•噻虫嗪、氟啶虫酰胺•呋虫胺、阿维•吡蚜酮、吡蚜酮•噻虫嗪、烯啶•吡蚜酮、烯啶吡蚜酮、双丙环虫酯等。


第三点,如果蚜虫对药物的抗性比较强,建议在打药时适量搭配使用一些有助于促进药液扩散、黏附或提高药液渗透性、稳定性、增效性的助药剂,比如说有机硅、橙皮精油等,以此来提高打药防治蚜虫的效果。

第四点,为了保证打药防治蚜虫的效果,打药时一定要喷洒均匀、喷打透,第一次用药后最好48小时内再喷打1次触杀胃毒性的药物(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正常情况下根据防治效果连续打药2-3次,每隔5-7天打药1次;打药时不仅要喷打作物的叶片正反面,而且打药时要重点喷打蚜虫藏匿的叶背、心叶、嫩稍、叶柄、花梗、枝杈缝隙、花朵等作物上的幼嫩部位和庇荫处,因为蚜虫喜欢藏匿和喜欢刺吸幼嫩部位组织,但在花果期打药时应当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一般来说,如果时间允许,尽量避开花期打药。


第五点,打药防治蚜虫时,一定要遵循早防早治、见虫就防治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抓住蚜虫高峰期到来前或在蚜虫虫害发生初期时的用药关键期进行打药。

第六点,因为蚜虫是作物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打药防治蚜虫时最好能结合病毒病防治一起进行,防治病毒病可以选择氨基寡糖素、病毒A、植病灵等。

第七点,除了打药防治蚜虫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播种前进行药物拌种或种子包衣处理、移栽定植时进行药液淋灌或喷雾等方法,比如说播种前使用40%辛硫磷按种子量的0.2%进行药物拌种处理,以此来控制作物苗期时发生蚜虫危害。


二、药物以外的蚜虫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蚜虫,不能仅仅靠打药,应当把药物防治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起来一起使用,才能彻底的防治住蚜虫危害。比如说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间种套作或轮茬防治蚜虫

对于蚜虫危害较重地块,我们不仅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而且最好把容易发生蚜虫危害的作物与对蚜虫具有驱逐性的作物进行轮茬或套种,比如说把容易招惹蚜虫的蔬菜与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葱、姜、蒜、韭菜等进行套种或轮茬种植。

2、全面做好田间地面的清洁管理


蚜虫可以通过浅层土壤、作物废弃秸秆、田间杂草以及地面的枯枝、败叶等进行生存和传播,因此,我们在作物播种前、采收后,一方面把田间地面残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然后转运到地外进行集中焚烧或深埋,另一方面要把田地进行30公分左右的深翻,连续晾晒半个月左右,果园要在冬春清园时结合清园对树体上的老翘皮进行彻底清刮刷白,这样可以减少田间残留蚜虫传播源的数量。

3、合理施肥培育健壮苗株增强抗虫能力

蚜虫具有趋嫩喜甜的特性,特别喜欢刺吸作物幼嫩组织处的汁液,因此,我们在施肥管理上应当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严格控制氮肥,以此来预防苗株贪青旺长、茎叶幼嫩,这样可以抑制田间蚜虫的虫害情况。

4、保护或释放天敌灭杀蚜虫


对于保护地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方便使用药物进行防治蚜虫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保护或释放天敌的方法来灭杀田间的蚜虫。

可以捕捉蚜虫为食的天敌比较多,像农业上常用的瓢虫、草龄、食蚜蝇、食虫蝽、蚜小蜂、小花蝽等都可以捕食田间的蚜虫,我们在蚜虫高峰期到来前提前在田间释放这些天敌,就可以帮助我们逐步的灭杀掉田间的蚜虫,以蚜小蜂为例,我们每隔7-10天投放1次蚜小蜂,连续投放4-6次,基本上就可以全部灭杀掉田间的蚜虫,再比如说草蛉,一只草蛉可以捕杀数百条蚜虫。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天敌防治蚜虫的见效速度不会特别快,需要咱们提前分批释放,而且在释放天敌期间,应当注意尽量避免打药。

5、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


对于保护地或温室大棚来说(露地也可以使用),我们可以在蚜虫发生初期时,在田间按照每亩悬挂30块黄色黏油板的用量,以此赖诱杀田间的蚜虫,黏油板可以直接购买成品或自制。

一般来说,黄色黏油板悬挂的最佳位置是与作物苗株顶部齐平或略高10公分左右,果园可以把黄色黏油板悬挂在果树的侧枝上,当黄色黏油板上的板面被蚜虫涂满后就应当及时用新的替换。

除此之外,大棚还可以在大棚的两侧裙边、出入口、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以此来阻止外部蚜虫迁入到棚内。

6、田间悬挂或铺设银灰色地膜驱逐蚜虫


蚜虫非常不喜欢银灰色,所以银灰色塑料薄膜对蚜虫具有较强的驱逐作用。

在使用方法上,我们既可以在田间地面的行间铺设银色地膜或使用银灰色地膜覆盖栽种,也可以在果园的枝条上、大棚的入口或通风口处悬挂银灰色塑料条,这样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驱逐蚜虫效果。

除了悬挂银灰色彩条外,我们还可以购买并在田间放置诱虫灯来诱杀蚜虫。

7、使用性诱剂诱杀蚜虫

市场上有很多卖蚜虫性诱剂、性诱素的,我们可以买一瓶回来,然后滴1-2滴性诱素到瓶子中,最后把瓶子悬挂在田间或果园中,瓶子下方在放上一喷清水即可。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自己配制糖醋溶液放在田间或悬挂在果园中来诱杀蚜虫,每亩地块均匀防治6-10盆即可,糖醋溶液的配制比例可以按照糖:醋:水:酒=3:4:2:1的比例配制,为了提高杀虫效果,建议在配制糖醋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噻虫嗪、吡虫啉等杀虫剂。

8、撒施草木灰驱逐蚜虫

草木灰不仅是很好的钾肥,而且还具有杀菌防止病害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除此之外,草木灰对蚜虫也有很好的驱逐效果,因此,咱们种植蔬菜的朋友,可以通过在田间撒施草木灰的方法,以此来驱逐蚜虫、降低蚜虫危害。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更多新鲜农业种植知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bzc15843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