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年龄的论述(解读孔子生命中的)

发布日期:2024-12-22 09:37:05     作者:錯亼噯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cbe315143.html     违规举报

孔子《论语·为政》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从产生至今已历经千年,常被人们奉为圭臬。而谈到其中的“三十而立”这句话时,很多人把其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在笔者看来,这是不恰当的。

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这里的”立“应该理解为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三十而立”指的是在三十岁时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对包括理想、事业和家庭等人生的种种问题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答案。


论语

孔子所言之“立”绝非指“成家立业”

坊间对孔子的“三十而立”有很多的理解。一般而言,人们普遍认为这里的“立”指的是成家立业的意思。

但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寿命较短,因此,人们的结婚年龄较早。

而回溯孔子生平,孔子在十九岁到二十一岁期间,做了娶妻、生子、做官三件大事。所以依照上述看法,孔子在二十岁便已经有所“立”了,他为何非要说“三十而立”?

所以,可以推测“成家立业”并非孔子所谓的真正的“立”。


孔子画像

学者对“立”各有见解

近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这样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解读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

南怀瑾先生强调“立”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又是生命意识阶段性的觉醒。

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三十而立”之“立”的解读,既有内在价值观念的坚定不移的含义,也有对外为人处世的成竹在胸的解读。

但归根到底,孔子的“三十而立”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若不熟悉此段经历,人们对“立”的理解程度和具体内容自然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我们解读“立”必须透过孔子的人生经历来探究孔子生命之“立”的历程。


论语

探究孔子生命之“立”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载:“孔子要绖,季氏飨 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 子由是退”

十七岁孔母去世时,是孔子生命自立自觉意识的真正开端。此时孔母去世,而十七岁的孔子尚未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这样的事情也势必会坚定孔子立志为学的信心。

十九岁至二十九岁,孔子在鲁国做下级小吏,同时拜师求学,德艺双修。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知识储备,他对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讲学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 此时的孔子,已在治学、做人、为政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 学问德业基础,确立了从政和行教的人生根本目标。根据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年前后,孔子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

解读孔子生命中的“三十而立”

三十岁以前,孔子的生活坎坷多难,人生经历丰富,心志历经磨炼而趋于成熟。

由此可见其“三十而立”的思想是在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之后的意识自觉。

如果说十七岁是自立自觉意识的真正开端,那么,三十岁其所追求的自立自觉意识已阶段性地完成。


孔子

孔子30岁时对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保持什么样的生命精神状态等人生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和回答。

结合孔子身世以及对“三十而立”的解读,笔者认为孔子说的“三十而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相对觉醒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cbe31514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