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上海一特务落网(1955年上海一特务落网)

发布日期:2024-12-22 01:23:57     作者:青鸟的蛊惑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coh429959.html     违规举报

1955年的上海看守所中,一名“特务”正在接受审讯。

然而,这名“特务”却是面无惧色,慢悠悠地开口说道:

“我是中央特科人员,我曾经抚养过毛主席的孩子”。

这名“特务”淡然自若,谈吐之间尽显涵养,而且对于陈赓大将、毛岸英兄弟三人了解颇多,诸多隐秘的事情连审讯人员也未曾听闻。

在场的刑讯人员皆是震惊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慌乱的神情更是衬托出这名“特工”的镇定。

相视之后,在场人员暂且搁置了审讯,并迅速将此事汇报给了周恩来总理,请他定夺。

不久之后的中南海,周恩来总理看着上海送来的信件,细细思索着“董健吾”这个名字,一段模糊而又艰辛的往事似乎涌上心前。

事实上,中央特科正是周恩来总理一手领导的,因此,周总理对“董健吾”这个名字有些印象。

读完信件后,周恩来总理在屋内提起钢笔,写了几笔之后,当即指示罗瑞卿负责此事,尽快查明来龙去脉。

随着审查的推进,董健吾的传奇人生慢慢地浮现在了众人面前。


一、毅然加入中央特科,白鑫案立汗马功劳

由于韩步先的出卖,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被捕牺牲。

赵世炎继任省委书记后,又是韩步先带着密探,逮捕了赵世炎,致使这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惨死在国民党的枪口之下。

毋庸置疑,中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不仅要面对着严峻的白色恐怖,更要提防党内的叛徒。

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中共暗自积蓄力量,成立了中央特科。

董健吾便是在这个时候,毅然地选择加入了中共特科。


(陈延年)

在陈赓的命令下,董健吾以牧师的身份做掩护,秘密开展地下活动,并且开设了一处古玩店,作为新的地下联络站。

1929年8月的一天,中共高层领导人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四人,在上海沪西区开会讨论工作时,突遭逮捕。

四天后,中央特科准备劫持押送彭湃等人的刑车,但因准备不周,错过时机,营救计划失败。

最终,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壮烈牺牲。


(彭湃)

出卖彭湃等人的叛徒叫白鑫,时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

事后查明,早在彭湃等被捕的一个月以前,白鑫就向国民党市党部秘密自首。

他企图在中央军委开会时,将中央和江苏省军委负责人一网打尽,作为他卖身投靠国民党的资本。

当彭湃、杨殷等正在开会时,租界巡捕与中国包探像预知的一样,进入机关,按名拘捕五人。

白鑫当天负责做记录,虽然一同被捕,但很快就放出来,并被敌人保护起来。

彭湃被捕后,特科通过内线获知叛徒即是白鑫。

然而由于白鑫被敌人迅速保护起来,因此特科并不知道其住址。

陈赓便命令董健吾:秘密探寻白鑫的行踪。

在董健吾等人的观察下,中央特科成功获悉了白鑫的住址——和合坊第4弄43号。

然而,由于白鑫住在国民党委员范争波家中,守卫森严,不易接近,行动困难重重。


(白鑫)

在这关键的时刻,董健吾站了出来:他不仅摸清了和合坊周围地形,还在里弄外监视敌特动态,迅速反应情报。

董健吾接到命令后多次奔赴现场侦察,或化装为手持手杖的老年市民,或乔扮成西服革履、派头十足的阔商人,在霞飞路与和合坊附近转悠。

经过侦察,董健吾测算出:

距离现场最近的嵩山巡捕房,赶到出事地点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15分钟。

在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下,惩治叛徒的行动迅速展开:

“白鑫一行人谈笑甚欢,行至弄口处,早已伏击在此的中共中央特科人员忽由黑暗中冲出,拔枪射击。事后,中共特科人员均安全撤离。”

这次成功制裁叛徒白鑫的行动一时间轰动上海滩,甚至被一些报纸称为“东方第一大暗杀”。


中共中央特科采取果断行动将叛徒击毙,一方面给其他叛徒以极大的震慑;另一方面,也使中共避免了再次遭受更大损失的可能。

刚刚加入中央特科不久的董健吾可谓是功不可没。

在随后的任务中,董健吾有勇有谋,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那么,董健吾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在中央特科里为何会是“牧师”的掩护身份呢?

二、结缘基督教,唤起爱国志

董健吾家境显赫,祖祖辈辈居住在上海郊区的青浦县城,是当地的一大世家。

虽然时局动荡,但是董家坐拥百亩良田,房舍鳞次栉比,还有汇聚族人的“董家大院”。

作为董家的独子,董健吾可谓是衣食无忧,深受族人的喜爱。

前清时期,一位外国牧师曾借住在董家,在青浦传教。

耳濡目染之下,董氏族人先后加入了基督教,在家人的熏陶下,董健吾也对基督教有着模糊的向往之情。


在少年时期,董健吾考入了桃花坞中学,这正是一所由基督教会所筹办的学校。

也就是在这里,董健吾加入了基督教。

完成中学学业之后,董健吾对基督教愈发的痴迷,于是毅然选择了考取上海圣约翰大学。

在1914年,董健吾成功考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府,开始钻研神学。

徜徉在神学的汪洋大海中,董健吾不受限于功名,不执拗于个人私利,专注于研究。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后,“五四运动”席卷中国大地,忧国忧民的董健吾不禁感到悲怆万分,面对着积贫积弱的祖国,董健吾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他毅然参加了“升国旗唱国歌”的学生护国运动。

之后,董健吾跟随着数万名上海学生,参加了爱国学生郭钦光的追悼会。

当日,上海的天气阴沉沉的,昔日骄阳肆意的威武也宛如被人们的忧郁怨气所堵塞。

上海公共体育场内灵幡挥舞,董健吾神色忧伤,身着白衣,头戴白布制帽,从容驻立。

“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郭钦光在广州东园动员同人召开国耻大会,气宇轩昂,登坛演说,不惧军刀白刃,屹然不倒。


(郭钦光)

在参加爱国学生游行示威期间,郭钦光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又因为目睹当局大肆逮捕爱国学生,当场吐血不止。

听闻章宗祥已死,竟是仰天大笑,激动地说道:“国贼已亡,吾死无憾矣”。

董健吾深受感动,每每念及,都是潸然泪下。

追悼会结束后,董健吾跟随大家,浩浩荡荡地赶赴县商会、朱葆三住宅以及商业公团及总商会,陈述时局危情,要求共同抵制,以慰英灵。

但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美籍校长卜舫济却是极力阻挠学生的爱国运动,甚至将本校参加游行的学生关进软禁在教学楼内。

卜舫济对董健吾赏识有加,一度想将他招入自己的麾下,向其传授学识。

但是,董健吾彻底认清了这个美国人的阴险嘴脸。


(卜舫济)

他与卜舫济决裂,毅然地离开了自己辛勤耕耘的学府,卜舫济也随即开除了董健吾的学籍。

三、得赏识供职“基督将军”,知疾苦被誉“红牧师”

尽管被开除了学籍,但是董健吾早已名声在外。

在离校之后,董健吾受人推荐,进入了上海圣彼得教堂,担任牧师一职。

之后,董健吾在老同学浦化人的推荐下来到西安,在圣公会教堂担任牧师一职。

浦化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在浦化人的引导下,董健吾不顾白色恐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事实上,在大学期间,后来显赫一时的宋子文正是董健吾的同窗好友。

在1927年,白色恐怖弥漫中华大地,宋子文曾专程找到董健吾,劝说其加入国民党。

然而,董健吾则是淡淡地回应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


(宋子文)

由此可见,董健吾有着独特的政治见解,他绝不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潦草加入国民党了事,而是心怀天下,静静地等待时机。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董健吾内心深处的选择!

在西安,董健吾又结识了“基督将军”冯玉祥,并被聘为专职的英文秘书。

冯玉祥本人对宣传十分重视,而在军中传教的董健吾则被视为“红牧师”。

冯玉祥主政以前,陕西省政府没有宣传机构,冯玉祥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在省府成立了宣传处,并令董健吾任宣传处秘书。

省政府宣传处成立后,董健吾工作很活跃,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对当时陕西省的宣传工作推动很大。

冯玉祥评价董健吾道:

“一只秃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真正地做到了“唤起民众、唤起兵众、唤起官众、共同救国”。


(冯玉祥)

由于两人都深知民生之苦,所以情意相投两人私交渐密,几乎是无话不谈。

在董健吾的建议下,冯玉祥电令豫陕甘各省县政府:

“多开沟渠,以防旱灾”。

董健吾游走各地,目睹百姓治病之难,不禁感慨道:

“各省乡村,缺乏西医,人民托命于庸医之手”。

于是向冯玉祥痛陈时弊,冯玉祥随即要求各县:

“须设法造就医务人员……每县须有三五十名医务人员,能救人疾苦。”

1928年,河南省政府把河南官立医院改名为开封市医院。

该医院因地址狭小,无法开展业务。当时,刘氏遗产纠纷一案迟迟没有定论,董健吾思索利弊,帮助冯玉祥了结此案。

冯玉祥判遗产全部归公,其中一处拨给市医院,并拨款五万元予以扩充建设。

医院门诊、手术、消毒等设施齐全,还有光室、内、外产科、妇科、小儿科及接生传习所等。

该医院即今河道街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至今开封及豫东市民受惠。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蒋介石渲染恐怖气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冯玉祥的部队亦受到波及。

由于董健吾“红牧师”的名号传于军外,所以国民党的特务早就盯上了他,并发布了通缉令。

冯玉祥获悉消息后,当即举办家宴,召回正在军中传教的董健吾,率部秘密护送其离开陕西。

临行之际,冯玉祥将一百枚银元赠与了董健吾,叮嘱他勿乘火车,切记搭船返沪。

返回上海之后,董健吾休养生息,静静等待组织的命令。

直到陈赓出现,将其带入了中央特科。

戏剧性的是,由于董健吾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又与宋子文是昔日的同窗好友,所以青浦当地人将其视作国民党员,并聘请他担任县党部执行委员。

四、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开办幼稚园收拢幼孩

1929年12月的一天,陈赓再一次匆匆地找到了董健吾。

不过,这一次 ,陈赓既没有带来情报信息,也没有命令董健吾协助铲除叛徒。

董健吾领到了一个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兴办幼稚园,收拢革命同志的子女。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许多共产党人失去了音讯,有的是四海为家,为国为民奔走不息,还有一些则是长眠于黄泉之下,壮烈牺牲。


(陈赓)

这些革命同志的子女大都流离失所,沦落街头,饿死冻死都是家常便饭。

为了留存革命的火种,中共中央提出了兴办幼稚园的办法。

陈赓当即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董健吾——以董健吾牧师的身份来看,收拢流浪儿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听完陈赓的叙述之后,董健吾感到任务艰巨,却也义不容辞,他庄重地承诺道:

一定办好这所幼稚园。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很快出现在董健吾的面前:没钱。

上海租界林立,商会聚集,寸土寸金,要想找一处足够大的地产兴办幼稚园,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等到孩子数量多起来之后,食物、衣服都将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大同幼稚园旧址)

尽管陈赓提供了500元的启动资金,并且允诺每个月再支付200元用以维持幼稚园的生计。

但是,这只是杯水车薪。

董健吾利用教会,面向社会面展开募捐,尽管社会各界人士也有所支持,但是所提供的费用依然难以弥补开办幼稚园的缺口。

正当董健吾一筹莫展之时,一个消息从青浦老家传了出来——老祖母自感时日无多,打算分割家产。

董健吾瞬间感到柳暗花明,将老祖母留给自己的60亩地变卖掉,将所获的钱财建立了大同幼稚园。

老祖母知道这一消息后,愤怒不已,怒骂董健吾是“不肖子孙”,甚至痛哭流涕。

而董健吾只能默默忍受,在个人利益与党的事业面前,董健吾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选择。

大同幼稚园开办之后,董健吾秘密收养了失散流落在江、浙、沪等地革命者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其中有彭湃、恽代英、李立三的子女。


(恽代英)

董健吾的夫人黄雪光及李立三和恽代英的夫人均在该园担任保育员。

为了使“大同幼稚园”免遭国民党军普特务机关的迫害,董健吾请宋庆龄题写了“大同幼稚园”的牌匾。

1930年,杨开慧同志在长沙浏阳门外惨遭湖南反动军阀杀害,遗下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兄弟三人。

当时,白色恐怖弥漫湖南境内,中共地下组织几经辗转联系,将岸英三兄弟带来上海。

接党组织通知,董健吾去法国公园秘密会见在沪的毛泽民同志,接过了照顾岸英三兄弟的任务。

董健吾借助自己牧师的身份,一次次地化解险情,尽管时常被巡捕房拷问至半夜,董健吾也没有丝毫地退缩。


(毛岸英)

尽管董健吾尽心尽力地维系着幼稚园的生计,但是噩耗依然降临了。

董健吾在1931年初,领命离开上海,去武汉处理公务。

当晚,年幼的毛岸龙突然高烧,尽管他被迅速地送往医院抢救,但是依然离开了人世。

每次想到此时,董健吾皆是痛心不已,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责任在吾!谨记!谨记!

毛岸龙的死,成了董健吾挥之不去的心结。

五、幼稚园步步维艰,暗送岸英兄弟出国

由于上海政情恶变,1934年春末,办园经费来源中断,“大同幼稚园”被迫停办。

幼稚园停办之后,董健吾把一时难以转移他处的毛岸英兄弟俩安排到了自己家中。

董健吾夫妇含辛茹苦地担负抚养责任,在经济极度困难时,董健吾夫妇糊纸花、糊手工书赚钱,以抚养岸英兄弟。


(毛主席与毛岸英)

后至1936年初,董健吾奉党组织和宋庆龄之命前往苏区传送密信给党中央。

董健吾返沪时途经西安,张学良特设家宴为其送行。

据董寿琪听父亲生前忆述,其父董健吾以前曾与张学良有一段交情:张学良自戒除鸦片后,嗜爱打网球与收藏古董。

董健吾在西安当牧师时,曾在网球场上结识了张学良。

一次闲谈中,得知张学良的后妻赵一荻不慎将一对珍贵的古玩中的一只打碎了,张学良为此深感惋惜。

董健吾因在上海曾开设过古玩店,熟悉古玩情况,以后曾专门为张学良寻购,终于在古董商手中收购了同样的古玩,特赠予了张学良。

张得此古玩大喜过望,执意要按价付款,董健吾坚决推辞不肯收下。

席上张学良重提董健吾馈赠古玩的旧事,再三表示,日后如有什么事情一定尽力帮助,董健吾婉言相谢。


(张学良)

张学良仍坚持这一心愿,董健吾为了圆场,便顺口说道:

以后如有机会,请张将军把在家中抚养的革命子弟送往国外求学。

同年,恰逢张学良因公来沪,又将董健吾请到他的寓所,表示愿意资助十万法郎襄助革命子弟出国读书。

董健吾即将此事及时向党组织作了汇报,最终接受了张学良资助的十万法郎支票,作为岸英、岸青兄弟出国经费。

张学良还热心地建议:趁东北军将领李杜将军赴法的机会携带孩子出国。

同年6月,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及董健吾次子董寿琪,登上一艘法国邮轮,随李杜将军抵达巴黎。


(李杜)

后来,苏方人员同意岸英兄弟入境莫斯科,而董寿琪则只能束装回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岸英同志曾致信给董健吾父子,忆及当年往事,毛岸英在信中无限深情地写道:

“想到当年在上海的不少情景,特别是在我们最大困难的时候,董伯伯及你们全家对我和岸青的照顾,至今不能忘怀,真是万分感激……”

结语:

抗战全面暴发后,国土沦陷,人民涂炭,董健吾身处敌占区,丹心已共山河碎。

1937年后,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利用在租界的社会关系,孤胆潜入了敌伪情报机关,将收集到的日军在沪登陆人数、军需轴重的储备情报派人密送给抗日团体。


(淞沪会战时期的上海)

至抗战中期,董健吾又利用南京警察学校训育处处长的特殊身份,竭尽所能冒险抢救被敌寇关押的新四军干部脱险,并设法帮助一批爱国人士从狱中脱离。

由于深陷敌占区,董健吾与党一度中断了联系,很多的革命经历都难以考证,他的名字也不为人知。

上海解放后,由于受到“潘杨案”的波及,董健吾被当作敌特逮捕,接受审讯,这也就是开头的那一幕。

陈赓大将在1961年春,抵沪治病,特意通过上海市委通知董健吾去锦江饭店小会议厅见面。

当陈赓与分别三十载的老战友见面时,往事如烟、百感交集,两人久久拥抱共诉离衷。

陈赓一再关心询问董的家境情况,并想要得空再聚。

不料,这一次重逢,即成永诀。


同年3月16日,陈赓在沪病逝,董健吾悲痛不已,与李克农等同志去机场护送陈赓同志骨灰回到北京。

回顾董健吾的一生,为党为国不辞艰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历经血雨腥风,丹心可鉴。

长期以来,恃功不邀,默默无闻;一生业绩,罕为人知,令人敬佩不已。

参考资料:

《从圣公会牧师到红色特工:董健吾的传奇人生》 史习隽 新华社

《杨扬:两本书引发的感触》 新民晚报

《红色牧师董健吾》 叶介甫 《档案天地》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coh4299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7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