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瑜伽动作改善宫寒(女人百病起于寒)

发布日期:2025-01-22 02:23:11     作者:温热温柔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cqj128616.html     违规举报

经前小腹有坠涨感,白带增多、两乳胀痛、行经期间腹痛难捱,都是宫寒惹的祸,宫寒严重者还会表现出四肢易冰凉、经期不稳定、脸色苍白、腿脚疲软的症状,甚至引发其他妇科疾病和不孕症。


宫寒还会造成下腹部脂肪堆积,造成令广大女性反感的“小肚腩”。因为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生理机能,脂肪就自动充当起“保暖层”,从而在下腹部囤积起层层脂肪。

所以要想摆脱痛经、小肚腩等困扰,首先要让子宫暖起来!

子宫处于人体正中的骨盆区域,通过下列瑜伽体式的折叠、挤压、扭转,能够引导更多的新鲜血液回流盆腔位置,滋养子宫及生殖器官,最终赶走宫寒!

这是一个广受瑜伽爱好者喜爱的体式,不仅能够灵活脊柱、缓解腰背疼痛,还能够收紧子宫周围的肌肉群,在张弛之间调养女性的生殖器官,缓解痛经。产后女性练习,能够强健腹肌,帮助子宫恢复正常位置。


跪姿,双腿、双臂与地面呈90度;

吸气时,抬头塌腰,眼看前方,让双肩远离耳根,头顶向上抵送;

呼气时,含胸拱背低头,眼看肚脐,尾骨内卷,感受后背的伸展。

重复3-5次。

体式二:束角式


束角式能够帮助我们打开髋部和腹股沟,让更多的能量进入骨盆,按摩下腹部的器官,不仅能够调整女性经期不规律的毛病,还有助于促进卵巢功能,保持生殖系统的健康。


将双腿前伸,吸气弯曲双腿,让脚心相对,尽量把脚跟拉向会阴处。双手将脚心轻轻拨展向外,就像打开一本书的感觉。


双手交叉抱住前脚掌,吸气把胸腔向前向上推出,呼气保持背部的伸展,将上半身向前向下折叠。如果可以的话,尝试着用额头点地,加深拉伸的程度。

注意:

如果一开始头部碰不到地面,不要用力弯曲,强迫自己练习这个体式。做到最大程度就好,关键是两个坐骨要稳定,膝盖尽量向下沉,不要高高地翘起来。

体式三:蝴蝶式


蝴蝶式通过双腿的运动,促进骨盆部位的血液循环,打通腿部与骨盆之间的经络,尤其会使腹腔的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得到更多血液的滋养,让气血像扫帚一样清理平时锻炼不到的“卫生死角”,表现在面部就是色斑、痘痘越来越少。


脚心相对,用双手抱住双脚,尽可能让脚跟贴近会阴部位,脚尖不要离开地面;

身体稍微前倾,脊背不要弯曲,坐骨坐稳地面,之后双膝上下活动,犹如蝴蝶振翅。

注意:

在双腿上下活动的过程中,双脚不要离开地面,脊柱要保持挺直,打开胸腔,感受大腿根部肌肉与髋关节的运动。

体式四:单腿桥式


单腿桥式能够加强腹部的伸展,收紧子宫,刺激卵巢分泌,还有美腿、提臀之功效!


仰卧躺在垫子上,吸气时弯曲双腿,让双脚的脚跟靠近坐骨,双手放在臀部两侧,掌心向下;

将双脚和双手同时向下推地,将髋部慢慢往上送,然后用双手托住髋部,保持身体平衡。


双腿缓慢的向前伸,脚背绷起,用脚心触地。保持左腿不动,吸气,右腿伸直向上抬高至90度,在这里保持呼吸。

体式五:上伸腿式


这个体式能够让双腿的血液回流盆腔,经期时练习,对于痛经有显著的改善功效。并且,此体会也有助于消除腿部肿胀、减少腿部脂肪。


双腿伸直并拢,吸气将上腿同时抬高,最后来到90度,在90度的时候可以稍微进行勾脚,让腿部拉伸程度更深,稍作保持。

也可以将双腿靠墙,保持该体式。

体式六:犁式


经常练习可以促进上半身血液循环,防止内脏器官下垂,促使子宫正位,同时有助于缓解风寒引起的胃部疼痛。


平躺,随吸气先抬高你的双腿,与地面呈90度,双手在身体的两侧支撑;

呼气用手推地,脚向头后送,尽量让双脚的脚尖触地,可以用双手支撑后背来保持稳定,如果感觉轻松,可以松开双手,十指交叉放于地板上,将肩膀向内调整。

整个体式中,眼睛始终看向上方,保证你整个头部的后侧平贴在垫子上。

注意:

生理期的女性,及患有腰椎颈椎疾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请避开这个体式!


女性生理期不能做骨盆倒置的体式,所以像犁式、单腿桥式这种体式一定要避开生理期。但是如果你宫寒严重,短期内的练习仍旧无法治愈痛经,怎么办?

这里有一个妙招,

能够立竿见影地缓解痛经

↓↓↓

吹风机治痛经法

每次例假期间,腹痛难耐之时,可以用吹风机以肚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吹暖风,几分钟后就会感到下腹疼痛明显有好转。严重宫寒的话,还可以贴上生姜片,效果会更加明显。


用吹风机治经痛,并不限于经痛发作时使用。月经来前3~4天,每天可以先吹5~10分钟。这样一来,经痛会明显减轻,每个月都持续使用此法,原发性经痛会渐渐消失。

若配合滋养子宫的瑜伽体式,将对治疗宫寒问题有奇效!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cqj1286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