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为什么是一种价值美学(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

发布日期:2025-01-22 12:37:38     作者:你太碍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crm107010.html     违规举报

因篇幅,之前分成了四篇,整理一份完整版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看完。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规范与正确的方向,被誉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双峰”的朱光潜、宗白华先生,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了,这也是千百年来艺术家的结晶:美是理性 感性。

而且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标准,达到标准之上的叫合格产品,达不到的叫残次品,超过合格标准的叫高端产品,比高端的标准还高叫奢侈品。

认为美没有标准、规律、是不懂美的原理,修图说修图没有标准,是因为不懂原理,没有固定的标准并不是没有标准,也不是没有客观的话语权。


一、朱光潜先生偏重美是“逻辑性”

逻辑是指我们人类眼睛喜欢看什么、耳朵喜欢听什么、味觉喜欢吃什么、嗅觉喜欢闻什么,这是有客观依据的,并不是没有。这些规律都有一个界限,也就是在一个范围之内,像耳朵听多少分贝舒服,每个人都不一样,但会徘徊在一个范围之内。

美是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满足感、新鲜感,如果为了追求新鲜感的刺激,超出了这个范围,叫“噪音”;不符合道德约束的行为,偏执的追寻刺激得到的新鲜感我们会称为 “变态” ,以法律为底线,不符合法律的行为是犯罪。

像陈漫拍的眯眯眼,这就是属于追求偏执刺激感的“变态”范畴,这不是美,有人喜欢也是小部分人。太丑就不发图了,最近大家也都看到了。


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逻辑”,像太阳的光是从上方照射下来,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逻辑,当光从下往上照射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安、甚至害怕的感觉。我们流的血都是红色的,如果看到一个人流着蓝色或绿色的血液,我们会认为有毒或害怕。像好皮肤是什么样?不是修的像得皮肤病,这就是逻辑性。

艺术或者说美是在这种逻辑的基础上去理想化,儿子做错了事情,父亲和蔼的教育,就会比训斥更有艺术更有美感;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是把生活的中逻辑美化。

人的长相有各种美,但都是建立在符合眼睛对美的标准基础上,如果五官比例不协调,在视觉就达不到美的标准。当然也有宗白华先生讲的情感美,像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是情感赋予的美。(当然这是主观的,后面会讲主观的美)


不符合道德约束的行为,我们会称为 “变态” ,以法律为底线,不符合法律的行为是犯罪,法律是绝大部分人共同认为正确的事情。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道德与法律推崇的东西是积极正面的,美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美化、理想化。

人物皮肤美是建立在健康的肤色、有弹性、有光泽、皮肤细腻、干净的基础上,如果偏离好皮肤的标准太多,那就不是好皮肤,不管老化的皮肤是不是带有故事,是不是有老化的美感,对比之下还是标准的皮肤是美的。

大家拼命护肤也是这个世界认为达到标准的皮肤才是美的,这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这个世界上那些大部人与权威认为好的、对的东西是强势的。(我们暂且不讨论是不是真理)

可能有些人看过电视剧《天道》把强势文化理解错了。《天道》里面讲“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势文化”是比较厉害的东西,大部人认为这个东西好;并不是大部分喜欢、流行的东西就是“弱势文化”,只是易学、易懂、易用、大部分人会的是“弱势文化”。

就像这棵树

① 主干部分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艺术,这也是学院派,没有太多倾向性。

② 分支部分,有部分人喜欢的艺术,有倾向个人风格,喜欢的人没有那么多

③ 分支部分,小部分人喜欢的艺术,倾向个人风格特强,喜欢的人比较少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的艺术在社会中被称为 “强势文化” ,就像商品,如果这件商品设计满足大众,那就销售比较好,这就是强势文化。如果比较小众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买单,那就是弱势文化。

学院派没有太多倾向性的风格,是根据这个世界的逻辑性为基础,在逻辑性基础上的美化、理想化,不会损失太多的逻辑性。(这里的逻辑是只眼睛的视觉逻辑)

像我们国家汉族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弱势文化;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却有强弱之别。

二、宗白华先生更偏重感性

宗白华先生偏重感性的美学,先生认为美是艺术与人生的结合: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就像大家会珍藏一件物品,这件物品本身并不美,但它承载了一些美丽的记忆,让我们每当看到这件物品时会联想起那段故事。


我们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感性的美。

1、就像我们都觉得自己的父母最美,这个美不是视觉上的美,是当我们看到父母的时候,内心会联想起这么多年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情感上产生的美感。

美是当你用心看到一片风景、用心去跟晚上的月光对话、用心去读爱人的情书、用心去欣赏母亲的微笑,内心泛动的波澜,那些让你感动到热泪盈眶的事情,这个震动的感觉就是我们对美的感知。

蒋勋老师说:活的像个人,才能看到美。


美的理性部分是有一个方向的,美的感性部分是自己对美的感受;仔仔细细端详自己父母时,那个让你内心触动的感觉就是打开自我,感受到美的感觉。 美是让你打开最柔软的部分,美是没有防御性的信任。

2、就像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我们中国人一提到秋月、长城,想到的都是边塞的风雪,因为我们的情感跟我们的想象,把诗人空白的那段给补上了,我们和诗人一起完成了这幅画面。这就是陈凯歌导演讲的,细节的指向,也就是细节让我们产生的联想。


好作品不是画家、摄影师独自完成的,是作者邀请观赏者观看时一起完成的。画面中的流白,让观看者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观看者填补了创作者留下的联想空间,这个联想空间是每个人的生活。

留白是看到一个“符号”的联想,艺术创作里这叫象征性;就像我们经常听的“典故”,在诗词里提到菊花,我们会想到高洁的品质,提到莲就会想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摄影也是一样,一张画面里的搭配、色彩、道具等等细节也会让我们有联想,就像昨天文章里陈凯歌导演讲的:“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所有的细节指向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点东西出现感动就发生了”。


3、苏州园林的拙政园有个小亭子“与谁同坐轩”,亭子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如果没有读过这首词,去再多次也无法欣赏、感受这个亭子的意境。没有了这首词,那个亭子只是一个亭子,有了这首词这座亭子与苏轼就有了联系,不在欣赏亭子是欣赏苏轼的孤独与清高

4、我们都学过杜甫那首七律之冠《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就算这样的诗词读了千首万首,不明白这背后的故事、不明白做诗词的规则,依然做不好诗词。简单的翻译或不知其中之味的阅读,只会觉得这是一首好诗;如果了解其中缘由,把这首诗放进杜甫的人生,才能真正明白这首诗真实的情感,这也是欣赏诗,要分析作者写作背景的原因


就像我们拍人像,人物应该放在一个什么环境里,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状态,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光影分割才能体现人物的神情姿态。

并不是看的片子多就能提高审美,要明白片子背后的视觉规律,才能感受到片子的美感;就像这首诗,明白杜甫的人生才能真的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再读怕是真的会眼里流泪、心在滴血。

分享一下都靓讲杜甫的故事看完之后是否能明白杜甫诗中:“猿啸哀” 物之悲戚、“鸟飞回” 情之犹疑、“无边落木” 景之萧瑟、“不尽长江” 心之触动、“万里”地之远、“悲秋” 时之惨、“做客” 漂泊在外、“百年” 人生迟暮、“多病” 气息奄奄、“独登台” 四下孤寂无亲朋,只剩“艰难”、“苦恨”、“繁霜鬓”和“潦倒”、“新停”、“浊酒杯” 。

视频链接: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的规范与逻辑以及正确的方向

我们欣赏一首诗要明白诗人的生活经历,写诗的处境、心境;我们拍人像,人物应该放在一个什么环境里,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状态,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光影分割才能体现人物的神情姿态。

就像木心先生在提到中国诗词时讲的:“《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不能因为红楼梦里的诗在红楼梦里好,就单独拿出来当作是非常美的东西,红楼梦里的诗脱离了红楼梦这个大环境,就失去了诗的意境。

三、美是满足感,但不是所有满足感都是美的

美是满足感、新鲜感,但不是所有的满足感、新鲜感都是美的。

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东西,是因为满足了我们的欲望或与常态不一样的新鲜感。我们有句流传千百年的谚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跟我们讲的满足感是一个道理。

经历过一个比较高的 “刺激感” ,低于之前的刺激感(或长期处于同等刺激感),就会觉得平淡,想要寻找更高的刺激感。

就像张爱玲的名句: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像陈奕迅的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段话讲的是我们公众号一直在强调的 “满足感” ,美是满足感。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审美,是因为满足感不一样。

就像谈恋爱

1、刚开始牵手会很兴奋,很开心,满足感达到没有过的高度,多牵几次这种刺激感一直停留在那个高度,慢慢的就没有了感觉 ,只有高于那个满足感的高度,才会感受到满足感。

2、接下来就开始接吻,开始这种刺激感高于牵手的刺激感,又感受到了满足感的快乐,时间久了接吻也没有太大感觉,又开始想别的。

我们的满足感是贪婪的,就像红玫瑰满足了一切美好的想象,但当拥有红玫瑰后,这种想象的满足感得到满足,一直停留在一个高度,没有新鲜感,没有更高的刺激感,就觉得非常平淡。没有得到的白玫瑰成了一种欲望,成了窗前的明月光。

得到白玫瑰的也是一样,时间久了,没有了新鲜感,刺激感开始一直停留在一同个高度,开始觉得平淡,这时候就想找更高的刺激感。这时候白玫瑰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就像小孩子吃什么能吃的东西,都觉得都香,因为他们没有吃过;像喜欢吃辣的人,一开始吃微辣慢慢的满足不了,开始吃中辣,后来是特辣,再后来觉得特辣也没劲了。

我找了一段《妖猫传》里的片段,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分钟,辛柏青拿了金鸡奖最佳男配。

辛柏青扮演的李白,满足了我们对李白的想象,甚至比我们想象的李白更像李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的艺术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通俗一点讲:艺术创作是在符合事物逻辑的基础上理想化,也就是我们经常听的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我们说有看点、有亮点、出彩,这就是满足感。

就像你喜欢一位姑娘(小伙子),是因为她(他)满足了你的标准,甚至超出了你的预期。

什么样的姑娘、小伙子外貌,才能达到我们的标准呢?最起码五官端正、比例协调,至于喜欢什么类型的长相那是个人的喜好。也就是说,五官端正、比例协调就是一个 “审”这件事情美不美的最低标准,至于喜欢什么类型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就像艺术家的风格。

不管各行各业都会有一个标准,我们称这种符合标准的东西叫合格产品


审美首先要有 “审” 的标准,然后再有含义,我们讲个经常用的例证

我们去评价一个名字美不美,首先要好听,然后看意境;好听不好听是比较理性的标准,意境是比较感性的。

1、理性:名字读着比较顺口就会好听,顺口在于字的平仄关系、开口闭口韵的搭配;像诗词、流行音乐都会比较注重平仄押韵,因为平仄押韵做不好,读起来不顺口就会不美。

2、感性:名字的含义,比方说纪念一些人、事,表达一种寄托、一些美好的向往。

名字的字多么美、多么有意义,如果不顺口还是不好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不美,只是对于这个名字的家庭来说有意义。

不管是什么艺术,首先要达到理性的标准,也就是符合逻辑,才有资格谈风格、喜好、品味;在没有达到理性的标准、符合逻辑之前,其他的都是个人爱好、业余。


就像ins 风格的婚纱调色,是不专业的业余爱好,没有达到最起码的标准,没有逻辑。

就像一个演员塑造一个角色,没有表现出这个角色的性格,气质;塑造的人物是什么文化程度、干什么工作、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跟经历,造就了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性格、有什么习惯的人。

就像一张片子,什么时间、什么社会背景、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这些符合逻辑了,才能达到专业的标准。

四、美是整体散发的气质

现在摄影大部分的刺激感、新鲜感来源:

1、特别的构图

2、不同的视角

3、不太常见的服装

4、不常见的色彩

5、不常见的造型

6、穿越来越少的衣服

7、不常见的妆面

8、不常见的道具、素材

像用这些方式刺激达到满足感,并不是美,只是一时不一样的刺激。也不是时尚摄影的本质或婚纱照的本质,只是用这种方式到了一种新鲜感的刺激感。

那些美的东西是可以长存的,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美的东西。就像张艺谋在采访中讲的,这只是在一个时代的那段时间的美(刺激感),三五年就过去了,这个美不是永存的,真正的美不是在这里。


,时长01:40

就像我之前讲的,人像摄影是围绕着人物的五官特点,通过方方面面营造出适合五官气质的氛围,让整体散发出适合的气质,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劲往一处使” 。

电视剧《天道》丁元英评价《流浪者之歌》不同版本的演绎,非常好的解释了艺术应该怎么表达,这跟我们摄影后期的表达是一样的。

视频链接: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的规范与逻辑以及正确的方向

这首《流浪者之歌》是以流浪者的角色表达,穆特演成了贵妇,海菲兹演成了帝王。虽然这两位艺术家技艺没有问题,但他们始终不是流浪者,表达不出流吉卜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也就是她们的演奏没有准确的表达出这首歌要表达内容,只是在技艺、技巧方面表达的很精湛。

视频中的 “匠气” 是讲的学校里的训练标准,在学校必定都是经历过繁琐的技巧洗礼,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病就是足够严谨也足够专业,但是少了灵气,这份技巧的洗礼让学生太依赖那些标准、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匠气。

打破这些规则,丢掉这些训练标准才能提高境界,有可能成为大师,拥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没有这些规则、标准的训练也很难成为大师,不是不能,是比较难。


木心先生在提到中国诗词时讲的:“《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不能因为红楼梦里的诗在红楼梦里好,就单独拿出来当作是非常美的东西,红楼梦里失望诗脱离了红楼梦这个大环境,就失去了诗的意境。

采访中张艺谋导演讲:一个时代的审美理念里的其中一个审美理念,这种阶段性的美不是真的美,三五年甚至几个月就过去了。

这种阶段性的美因为一些有资源、有话语权,又不懂美的人制定了一些美的限制(标准),造成了阶段性的美。就像很多歌手的音乐因为营销,红了几个月销声匿迹了。这种阶段性的是因为不符合美的标准,只是这个有话语权的人认为是美的,但也是一个时代的审美理念中的其中一个审美(像ins 调色、飘纱裙摆、夜光婚纱、3d4d5d的素材),这个美不是真的美,只是一时的刺激感。

毛戈平老师画的赵露思不好看,并不是毛戈平老师画的不好,本身这就是一个挑战甜美变成熟妩媚的妆容。露思目前的其实是非常甜美少女的,不适合成熟妩媚。整体感破坏了,劲没有往一处使。


不能因为这个眼睛好看、这个嘴巴好看,就一定要给所有人都画化成这样,要根据人物整体的气质来觉得适合什么。



露思的眼睛、嘴巴、鼻子,线条是比较尖的,气质比较偏冷给人比较女神感、距离感;但是露思的眉形弯、下垂,脸上的肉感比较饱满,性格比较开朗,整个人看起来柔和了很多,整体偏像甜美更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露思的性格会沉稳许多,胶原蛋白流失肉感也会没有那么饱满,露思可以把气质偏向冷一点,穿着打扮偏向大小姐一点。






在艺术创作里面,感性与理性就像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我在公众号讲的内容,是融合了古今中外在绘画、以及其他艺术方面的著名大师思想的融合,不信可以看看下面这些大师的名言

1、艺术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不符合逻辑。像齐白石老人讲的:“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2、艺术不能被一些框框条条限制住,很多人调色总是讲高光不能过,暗部不能太黑,对比色、邻近色、中长调、中短调这些是最基础的框,这个框都破不了怎么进入更高境界,就像许麟庐先生讲的:“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要根据画面来确定关系,而不是拿着一些初级标准来确定,就像画面的高光,该曝光过的时候就要过


3. 艺术是理想化的就像高尔基说的:“ 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爱献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太生活化了也就没有艺术了。”还有雷诺兹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

4. 艺术要有真实,理性、也就是科学的表达,也要有感性的表达;就像诗人戴望舒说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托·卡莱尔也说过:“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 著名《美学原理》的作者克罗齐也说过:“ 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crm1070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7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