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为了孩子看电视一事,点燃导火索,亲子关系迅速爆炸。我本意不让孩子多看电视,奈何卡通动画出品方对儿童心理研判深入,动画情节直击人心。孩子虽也努力克制,但他自言脑子里的小精灵一直喊他去看电视,无法控制。
无奈之下,只得让孩子看完动画片,仿写一篇童话故事。好在福祸相倚,动画片给了他奇妙的灵感。写的童话倒是也是个精彩的故事!
举一反三,看动画片是如此,阅读更是如此。
“阅读是主动式的思考,是经由读者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自己独创的画面。”阅读,被一语道破。阅读的过程被立体地呈现了出来。
我们的思维,很像一只蜘蛛的活动轨迹,一直呆在自己编织的大网里活动,即便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靠着一根丝垂直或者水平活动。
但从另个角度看,蜘蛛结网的过程却像是从一个中心点,朝四周不断发散,不断开启活口,使网的面积呈放射性扩张。
传统的阅读过程中,习惯于进行分类概括,更倾向于垂直的逻辑思考。但这种分类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思维,只是将具有相同成分或类似特征的事物归纳在一起。
当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被动阅读才会转化为主动阅读,进行水平思考,方可看到一些细节性的要点,通过中心主题提出延伸想法。
2. 将阅读视觉化当蜘蛛网这个工具形成后,蜘蛛却又回到了之前的思维方式,按照直线思考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里,工具和实践似乎出现了断层,无法连接,而是在单独的层面运用。
常人通常会拘泥于既定或相同的领域,思维总会受限于既定场景的所见所闻。例如当我们听到关键词为“共享单车”时,按照我们的直线思维,想到的与其相关的内容包括:支付、骑行、环保、观光......。
换种思路,有不少事物可以拆解成两个关键词,即:“共享 单车”,与“共享”相关的和“单车”相关的,就可以联想到更多。
当深度阅读进行水平思考时,有些延伸的想法浅尝辄止,有些想法如果要更深入,那就得理清脉络。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若要想法源源不断的展开,必须以可视化的形式。”
视觉化的呈现让我们看到更多问题,原本问题的症结也在视觉化图像中变得流畅。绘制思维导图此时可担当大任,让读者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展开时空的交流。
“乌龟”主题的思维导图,很多不相关的事物在视觉化的呈现中,建立了关联,促使了创新。
3. 将输入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儿童爱看动画片,看完继继续写出童话故事,从本质上说,这种输入也从被动转化成了主动,已进行了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两个阶段。先是垂直的逻辑思考,将人物、场景、情节分类;继而水平思考、自由联想,输出自己的创作。此时他们的创作文字,通常条理清晰、情节跌宕、思路流畅,联想接龙已出色完成。偶尔会出现瓶颈,结合思维导图,很多不相关的事物在视觉化的呈现中,建立了关联,促使了创新。发散性思考,像花朵般绽放想象,文字会更精彩。
《小王子》思维导图,结合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将阅读视觉化。
阅读过程结合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让我们被动的主动式思考。思维需行云流水,更需如花朵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