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糖很多年感想(戒糖比戒肉难多了)

发布日期:2025-01-22 04:20:53     作者:不忍说离别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dgn139352.html     违规举报


作者:彭梁洁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20世纪戒烟,21世纪戒糖。”

健身教练告诉你,它是健美身材的天敌、肥胖的元凶;护肤品商家将皮肤老化、松弛长痘的矛头指向它;医学研究得出结论,众多身体疾病都由此引发,过量食用甚至会大大提高患癌几率……

新媒体的文章标题更是骇人听闻:《糖是万恶之源,吃甜食上瘾还有救吗》《是时候和这种甜味毒药说再见了》《糖的七宗罪》;反之,戒糖将使你迎来更好的人生:《戒糖一个月,效果堪比整容》《你用几千块的lamer,不如戒糖三天》……

即便是这样,很多人还是无法抵御糖的诱惑,甚至成瘾者,一天不吃就焦躁不安。

实际上,并不是作为原料的蔗糖有多美味,而是含糖的食物太好吃了。

想想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甜食:从被亲切称为“肥宅快乐水”的可乐到现代人“用来续命”的奶茶,从精致诱人的蛋糕甜点到口味缤纷的冰淇淋,是它们释放了糖的灵魂,或者说,它们成就了彼此。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戒糖还会是一件难事吗?

当然,你可以说自己不爱吃甜食,但也不代表你就能安全隔绝于糖的世界——看看手里的猪肉脯、薯片,或者刚刚订的一份外卖套餐,哪一样是不添加糖的?甜味只是被更重的盐和其他添加剂掩盖了。

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里提供了一个数据:超市如果去掉有糖分添加的食品,那么只剩下20%的食品可供选择。

添加糖(相对食物本身含糖而言)正是通过寄生于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饮食,从工业社会的生产流水线上被大量生产出来,成功入侵人们的生活。这也是真正需要戒的那一类糖。

相比烟草将“吸烟有害健康”这种警示性标语印在纸盒上,售卖甜食的商家可不会将“摄入过多糖分有害健康”标在包装袋上。砂糖融化在饮料、食物里消失于无形,往往让人产生“我没有摄入太多糖”的错觉,但数字不会骗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对添加糖摄入量进行限制,每日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对照一下食品包装袋上的热量表,就可以破解这一简单的秘语:

每100ml可乐含糖量为10g左右,一瓶500ml就是50g,已经达到一天建议摄入的最高标准;50g,这也是一包125g奥利奥饼干的含糖量;一杯奶茶、一桶冰淇淋更是超过这个数值,在官网上有据可查。

虽然“肥宅快乐水”可乐的销量在下降,虽然健康饮食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摄入的糖分在减少——例如奶茶等作为“糖时代”的又一经典之作正在崛起,例如一份标榜健康轻食的蔬菜沙拉中,沙拉酱的含糖量可能不比正常一餐摄入的糖分少。

超标太容易了。

02.

戒糖到底有多难?

广东人和江浙人可以给你答案。中国十大最爱吃甜的城市,广州、苏州、上海位列前三。

在广东,糖水与老火靓汤、凉茶并称“三大神水”,糖水铺随处可见,双皮奶、姜撞奶、芋圆、芒果西米露、龟苓膏、杨枝甘露、冰糖炖雪梨、陈皮红豆沙……可以吃一个月不重样,是当地人名副其实的“快乐之水”;至于江浙地区,炒菜放糖的传统让许多外地人闻之色变。

排除区域因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甜食种类日益丰富是这些年来才有的事,曾经的糖因为稀缺而珍贵——小时候一颗大白兔奶糖可以藏在兜里很久舍不得吃,又因为禁忌而神秘——每个小孩大概都有被家长警告“糖吃多了会长蛀牙”的经历。

这些记忆过滤下来,至今让人们相信,甜味是好的,是值得期待的。

再加上,甜食被赋予了太多超越味道本身的美好意义,例如婚宴上的喜糖,生日必备的蛋糕,情人节的巧克力,粽子上的白糖,成为人们难以割舍的生活仪式。

当这些始于物质贫乏年代特殊日子的奖赏成为如今触手可及的日常食物,甜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依然不减——当下流行的奶茶就像小时候那颗大白兔奶糖。

“我们这些嗑奶茶的人基本与瘾君子一样,喝了第一口以后,整个人生就走上了岔路。”如今的爱好者们把“嗑”这个形容上瘾的字眼连缀在奶茶之前。

“命都是奶茶给的”“没有什么是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赋予奶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也“知行合一”地践行着这一信条,饭可以不吃,但奶茶不能不喝,很多人甚至不惜在一家网红店前排队一小时,只为奶茶下肚那一刻的快感:

喝了奶茶才会觉得世界是甜的。

心理学界关于上瘾有一种解释为:安然沉湎于把一切人生难题的意识都泯除的感受。由此来看,“嗑奶茶”正是这个意义。压力大、经常陷入焦虑状态的现代人需要找到一种宣泄情绪的出口,而甜食能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心情愉悦。


现代人不仅靠奶茶续命,还能以奶茶交友——一起喝奶茶是两个女生之间迅速建立友谊的桥梁,尤其是一两个小时的排队时间足以全面了解对方,要奶盖还是柠檬茶最终都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考察。

这些源于文化传统和心灵寄托的感性因素,巩固了甜食的神圣地位,让人在情感上难以将糖与“甜味毒药”画等号,戒糖之路于是更加艰难。

03.

一位戒糖成功的勇士说,一开始真的很痛苦,但是坚持一个月下来会惊喜地发现,自己能品味到食物天然的甜味了,而对之前那些欲罢不能的甜食只有一个感觉,太甜了!

由此看来,或许不是我们本身就对糖有太多需求,而是商家希望我们变成这样。

在一本名为《糖、脂肪、盐,食品工业诱人上瘾的三大诡计》的书里,标题即论点,矛头直指现代社会的食品生产商们,包括那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卡夫、可口可乐、家乐氏、雀巢,等等。

雀巢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牛奶巧克力棒;好时公司给脆弱的巧克力业带来了大规模生产的灵感,其推出的“好时之吻”是史上最畅销的巧克力甜点之一,至今这种形状仍然是好时的标志性产品,让人一眼就能辨出。而两家公司都是通过添加大量糖分使苦涩的巧克力变甜,符合大众口味,因此被巧克力协会批评为“商业巧克力”。

随着“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这句广告词家喻户晓,奥利奥这种黑白相间的夹心饼干风靡全球;百事可乐1963年的一句广告词呼吁年轻人:动起来,你是百事的一代。

讽刺的是,那些饮用百事可乐的人没有“动起来”,反而成为couch potato——这是糖的一代。

“糖的一代”意味着:甜点与饮料一道,侵蚀掉了传统的一日三餐模式;早间零食和午间零食的扩张,使得早餐和午餐这样的正餐倒变得更像是零食。[1]

更意味着,人们身处日益繁忙的现代社会,每天被外卖和预加工食品充斥,在家下厨时间越来越少,用压缩业余时间的方式来延长一天的相对时间。[1]

而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大受益者,就是可口可乐。

《上瘾五百年》中引用一位专家的观点:没有咖啡因,可口可乐的热潮也不存在。咖啡因可以说是将可口可乐送上世界轨道的火箭发射台。

但除了咖啡因,糖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担当了助燃剂的作用——如果可口可乐瓶子里的棕色液体失去了那些看似透明的白砂糖为其口感助力,这只火箭恐怕也难以一飞冲天,征服世界。

1991年,《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在谈论可口可乐时指出:

您可以逃避,但您无处躲藏。无论离开舒适方便的现代社会有多远,可口可乐迟早还是会找上门。无论是爬上喜马拉雅高耸的山麓,还是航向远离尼加拉瓜海岸的那些风暴肆虐的捕鱼小岛——您可以一直走到遥远的文明诞生地。可口可乐都会在那儿,等着您。

这一切要从更早的19世纪说起:英国工人们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让糖成为一种平民化的饮食,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所以,对现代人来说,戒糖本质上意味着与现代生活方式作斗争——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自己吃掉了三小包巧克力饼干。

参考资料:

[1]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西敏司著

[2] .《上瘾五百年》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

[3] .《糖、脂肪、盐,食品工业诱人上瘾的三大诡计》 作者: 迈克尔•莫斯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dgn1393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