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出名但很重要的小人物(历史变迁中那些不平凡的小人物-中年人重温活着)

发布日期:2024-12-22 08:14:17     作者:静听花落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dsp202405.html     违规举报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活着》帮我们跨越了解放前后这个的特殊的时代,以小见大,塑造了鲜明而令观众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是像福贵、家珍、春生这样,在大时代洪流下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演绎的悲怆题材,体现了人们共有的情感、那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悲哀。“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

该电影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被公认为是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活着》讲述了在大历史洪流的无情冲刷下,小人物那不由自主的悲怆命运。片中由葛优、巩俐塑造的男女主角极具时代代表性,解读这些艺术形象,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特殊时代语境下,命运与人性的钥匙。


《活着》的年代跨越了抗战,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大炼钢铁时代,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影片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也隐隐露出一股悲悯的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片中葛优饰演的福贵本是个地主家的大少爷,过着衣食无忧的快活生活。名字里的“福”有诸事如意的意思,原作者余华,导演张艺谋却把这样的一个“福”字辈的人物给塑造成为一个跟“福”一点都不沾边,没有半点关系的悲悯者。用一种艺术的极高手法,同时也是黑色幽默的真实内涵所在。


福贵嗜赌成性,导演用特写镜头来表现福贵欠账的账本和一次次输钱满脸的不服气,总觉得下一次就会翻身的面部表情,最终把家财全部输给龙二,把亲爹活活气死,妻子家珍带着年幼的女儿凤霞回了娘家。在这样一种人生境遇的强烈反差对比下,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凸显无遗。此时的福贵已不再是那个过着锦衣玉食的大少爷,而是一个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普通人。

在“福贵”这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道具的使用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福贵乐观豁达的性格在痛苦的家庭巨变里存活下来,由于命运的际遇,福贵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城市贫民”,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皮影。

皮影代表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代,连皮影上的铁丝也要拆下来去炼钢,“制造解放台湾最关键的两颗子弹”,于是才有了福贵去工地上的唱戏,才有了妙趣横生的小有庆的形象生动地刻画。

陪伴福贵几十年的皮影终于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烧掉了,但是皮影的箱子还在,小孙子的小鸡还是可以放在里面的,就像福贵的人生,不断经历种种惨痛的打击,命运已经千疮百孔,福贵依然平凡,依然活着,依然坚持了太过卑微的希望——活着。

在此过程中福贵凭借着自己的信念与毅力超越苦难,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生活中磨练出忍耐和包容的品质。导演用道具“皮影”帮助福贵完成了一次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回归和人生的成长。福贵从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赌钱和为所欲为到如今的敢于担当,他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福贵的形象也是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缩影,体现中国人最淳朴而善良的道德品质。

家珍的形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一位女性典型代表。福贵嗜赌成性,家珍作为一个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与尊重,出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哪怕丈夫在外花天酒地,嫖赌成性,也不曾责怪过福贵。

家珍,为了丈夫,可谓将自尊和颜面都弃之不顾了,不顾自己有孕在身,去茶馆低三下四地求福贵别再赌了。福贵将家产败光,变得一无所有,家珍没有埋怨。在重重的苦难面前,她依然是坚强地挺立着,这是一个坚强的女子。但同时她也聪明,心胸宽广。福贵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境地,但是家珍始终没有离开她,即使带着凤霞回了娘家,后来她还是回到了福贵的身边,与他一起面对生活的苦难,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妻子。在旧社会时期,家珍就是当时女人的典范,她的忠贞与大度,对家庭的坚守更是福贵活下去的精神支撑。

其次,家珍是一个为了子女而活的母亲形象,一个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弃自己的幸福,付出所有的一切。有庆的意外死亡,凤霞的生产大出血离世,双重打击下她的世界崩塌了,可是她依旧坚强继续着今后的生活,在家珍身上,看到了成千上万伟大坚强的母亲形象。家珍,一个普通的女人,一辈子,为了自己的男人而活,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活,为了这个辛苦经营下来的家庭而活,却忘记了为自己而活。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主旨,小说的结局是除了富贵之外所有的人都相继死去,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足以支撑生命存在的爱情、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还继续顽强地活着。所以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这种对于活着本身的诉说似乎才是余华的本意。他像一个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冷冰冰地叙述着福贵悲剧的一生,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色彩,不去评判富贵对错与否,甚至不愿剖析富贵的内心,采用一种“隔离式”的叙事手法,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白描来为读者提供这样一种形象,而对这一形象的内心活动却全然不管。

这一点在电影上的表现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电影对主旨做了修改。结尾处家珍虽然患病却仍旧活着,在小说中应已去世的女婿和外孙也还健康无忧,四个人虽然经受了种种不幸与痛苦,却还能坐下吃饭聊天。对于这里的富贵来说,活着是充满希望的。他在结尾与外孙对话,“鸡长大就变成了鹅,鹅长大就变成了羊,羊长大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馒头(福贵外孙)就长大了,就过上好日子了”这句给人以温暖的希望。在这里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的主旨,即只要坚韧地活着,不被无常的命运击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弃,就一定会看见活下去的希望。

时隔多年,重温张艺谋的《活着》,少了几分娱乐的心境,平添了几分人性的思考。

#电影##生活#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dsp2024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