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也在(上将张震为国出生入死)

发布日期:2024-12-22 06:44:29     作者:久伴我命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emm354499.html     违规举报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革命年代,战火纷飞,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很多将领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背井离乡,远离亲人。

其中,101岁将军张震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15岁那年,张震离家参军,在此后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一直舍生忘死,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勋,也因此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于国家,张震是毋庸置疑的功臣,然而,有一个人却令张震抱憾终身。

这就是他的养母,直到去世那天,张震仍旧难忘养母之恩。

那张震的养母到底是谁?她与张震之间又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为什么要打我的儿子?”

1914年,张震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不幸的是,在他出生之前,父亲便因病去世,只留下生母和四个姐姐。

当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更迭,民不聊生,一个女人又怎能独自养活五个孩子,为了不让张震挨饿,生母便将他过继给了同镇的篾匠张继伦。

做篾匠并不容易,每天天刚亮便要去河中扛回毛竹,又得一根根地破开、编织。

从记事起,张震便见证了养父劳作的辛苦,然而,在乱世之下,整日忙碌也不过勉强糊口。

好在,张震的养母吴命媛为人勤勉、持家有道,在她的操持下,张家虽不富裕,但也不必为吃喝发愁。

而张震也自幼受宠,不到4岁,便被母亲送到当地私塾就读。

当时,私塾的先生见他年纪太小,不愿收留,吴命媛便跪地央求:“先生,帮我把孩子管好就行了,学费我们照给”。


见吴命媛态度恳切,先生这才破例收下了张震,对他进行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在私塾呆了两年后,张震又被送到隔壁镇的万寿宫小学就读。

为了给他补充营养,母亲每天省吃俭用,给他做好了饭送到学校,为了多看他一眼,母亲还经常爬上梯子,隔着围墙远远注视。

一天,张震在操场上体育课,眼睛一瞥,看到了墙外的母亲,不由得会心一笑。

二天,而这一幕恰恰被先生看在眼里,他以为张震上课不专心,便拿出木板,对着他的掌心打了几下。

没想到,母亲看不下去了,她二话没说便从梯子上跳下,直奔先生而来。

随即厉声质问道:“你为什么要打我的儿子?他长这么大,我从来舍不得打,这个学,我们不上了”。

说着,她便拉着张震径直向校外走去,校长亲自规劝都劝不住。

据张震回忆,从小到大,母亲只打了他一回,那次,他听到有人传言,自己并非吴命媛亲生,便回家向母亲询问。

母亲却大动干戈,将他痛打一顿,一边打还一边责备道:“我把你从小抱到大,不是我生的是谁生的?”

打完后,看着张震布满泪水的小脸,母亲又不禁心疼起来,从那以后,张震再也不敢提生母的话题,而吴命媛也再没打过他。

1926年,革命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张震虽然年仅12岁,但也受到感召,加入当地的劳动童子团,并很快当上了团长。


张氏夫妇深受地主阶级欺压多年,对旧社会十分不满,所以并不反对儿子的行动,而是给了他很多鼓励。

在父母的支持下,张震坚持参加革命,并于1928年加入了平江县少年先锋队,任宣传部长一职。

在“平江暴动”中他都表现突出,为反帝反封建运动做出了诸多贡献。

然而,这也为张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参加革命,被迫离乡

原来,暴动很快被国民党残酷镇压,当时平江县充斥着地痞流氓,他们得知张震曾积极参与暴动后,借故向他勒索。

并扬言不给钱就向当局告发,为了躲避这些人的敲诈,张震被迫离家,不久又遭人蒙骗,被卖入了旧军队,在湖北武汉当兵。

在武昌南湖的兵营里,张震过得异常艰难,每日与数十人挤在一张炕上睡觉,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不仅如此,军官十分苛刻,动辄拳打脚踢,新兵无不伤痕累累,而每月粮饷却只有区区1块银元。

就这样,入伍两个月,张震便呆不下去了,与此同时,他听闻红军军纪严明、上下一心,对其充满了向往,便决定回乡参加红军。


1930年7月,张震回到了平江县,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场噩耗。

当时,父亲张继伦因肺痨发作,身体每况愈下,张震回家不久,他便因病身亡。

临终前,父亲紧紧握着张震的手,叮嘱他要好好孝顺母亲,张震沉重地点了点头,旁边的吴命媛,早已泣不成声。

恰逢此时,彭德怀率红军来到平江县,张震陷入了深深的纠结,是跟随红军参加革命,还是留在家乡陪伴母亲呢?

忠孝难以两全,经过一番彻夜辗转,张震还是将国家命运摆在了个人家庭之前,决定告别母亲,投身报国。

临别前,张震眼眶发红,而母亲更是泪如雨下,两人双手紧握,依依惜别,谁也不愿离开。


母子告别的场景,感动了很多同样离乡远行的红军士兵,最终,张震将此前部队里拿到的2块银元交到了母亲手里。

随即咬牙转身,头也不回地踏上了漫漫长路。

母子再见之时,已是8年以后。

这8年间,张震在军中锋芒毕露,从一个普通的勤务兵,不断得以晋升。

历任红五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第1师第1团4连政委、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以及第12团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在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张震身先士卒,多次率军以少胜多、大破国军。

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后,他仍旧坚守革命信念,在四渡赤水、横渡湘江等著名战斗中立下大功,为大部队转移创造了宝贵的时机。

全面抗战开始后,张震更是积极打击日军,并担任驻晋办事处参谋,与阎锡山部取得密切联系,推动了抗日联合统一战线的建成。

1938年,张震前往武汉,向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工作,当时,他在军中已经小有名气,周总理特意接见了他。

得知他8年没有回乡后,周总理感慨万分,执意塞了20元钱,叮嘱他尽快回家探望母亲。

仓促见面,长期分别

当时,抗战形势十分紧张,不过国共之间的争端暂时平息,所以张震得以顺利回乡,来到平江县后,他终于见到了日思夜念的母亲。

此时,母亲已经头发花白,神色还有些呆滞,见儿子归来,她不禁诉说起多年来的艰辛。

原来,张震参军后对国军造成了严厉的打击,在战场上无法击败他,国民党便将黑手伸到他的家乡,对张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

吴命媛不堪重负,大病一场,而张震此前的童养媳也被迫改嫁,只留下吴命媛一人无依无靠,独自过活。

得知母亲的遭遇后,张震怒上心头,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母亲苍老的脸颊,泪水已经夺眶而出。


不过,前线形势不容乐观,他在家仅待了三天,将母亲安顿好后,便再次踏上了战场,而这一别,是更加漫长的11年。

当时,日寇铁蹄踏遍中华大地,如果不能荡尽日寇,守卫家园,又怎能保卫母亲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震将乡愁搁置一边,全心投入抗战工作。


1941年,国民党掀起皖南事变,调转枪口,对准新四军队伍,给我军造成了超过7000人的重大伤亡。

自此以后,党中央彻底明白,蒋介石无心抗日,只想挑起内战、扩大独裁统治,指望国民党抗日是靠不住的。

于是,时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的张震与彭雪枫将军强强联合,将第4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

并且挑选精锐力量,耗费一整年的时间,创建了一支大名鼎鼎的骑兵团。

果然,这支部队展现出了过人的战斗力。


1942年的沙山战役中,骑兵团突然杀出,仅用9分钟便结束战斗,累计歼灭日伪军300余人,而张震的名号也愈发响亮,日伪军无不闻风丧胆。

就这样,张震一直坚守在前线,带领第4师不断发展壮大。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第4师的兵力已由不到4000人,扩充至13000余人,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张震的表现同样突出,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规模战役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挥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形势日趋稳定,张震虽负责参与筹划台湾的解放工作,但比起战争年代,多出了许多空闲时间,因此,他对母亲也愈发思念。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寄信回家,可惜母亲已经离开了原籍,不知所踪,张震寄出的信件也都石沉大海,从未得到回应。

直到1949年12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打来一通电话,为张震带来了难得的好消息。

阔别11载,母子再相逢

此前,为了找到母亲,张震特意托人在湖南搜寻,老战友黄克诚接到张震的重托后,丝毫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四处打探。


终于在一处废旧的碉堡中,找到了吴命媛的踪迹。

彼时,吴命媛已经沦为乞丐,每日衣着破烂、食不果腹,不仅如此,常年的乞讨生活,导致她已很难与人沟通交流。

找到后,黄克诚立即将她送上船只,直奔南京而去,与此同时,张震已经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到来。

12月22日是船只抵达的日子,清晨5点钟,张震便早早起床,简单洗漱一番后便驱车赶往南京下关码头。

当时,南京已入隆冬,家家户户都点燃火炉取暖,户外更是寒气逼人,但张震却不愿在车内避寒,坚持要站在风中等候。

终于,船只缓缓驶来,张震的眼光充满期待,还没等船只完全靠岸,他便纵身一跃,跳上船去,在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见母亲已经头发花白、皱纹密布,张震的心中五味杂陈,千言万语涌到嘴边,汇成一句用乡音喊出的“姆妈”。

然而,吴命媛此时的神情却有些不安,或许是过于奔波,抑或没有认出阔别多年的孩子,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盯着张震的脸庞。

“我是您的儿子啊”,见母亲毫无反应,张震激动地叫出声来。

顿时,吴命媛眼前一亮,如梦初醒般认出了张震,随后,她的泪水簌簌而下,母子二人,紧紧相拥。

多年后,张震仍旧对这一幕念念不忘,他表示,此情此景,永远留在他记忆之中。

回家后,张震的爱人马龄松给母亲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洗,并为她换上了自己的新衣服。

此后,张震试图竭尽全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母亲的日常起居,他事必躬亲,绝不敢假手于人。


不管工作如何繁忙,他都要抽出时间与母亲聊天解闷,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也逐渐有所改善。

然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仅仅不到半年,由于台海形势突变,张震的时间愈发紧张。

而母亲又不习惯城市生活,经常满大街乱跑,为了避免她被汽车撞伤,张震最终痛下决心,将母亲送回家乡生活。

虽然与母亲暂时分别,但张震还是对她十分关切,张震总是将自己的粮票省下来,邮寄回乡。

不仅如此,逢年过节,他都要抽出时间,带着儿女共同探望母亲,每次回家,张震都拉着母亲的手不愿松开,嘴里更是问长问短,生怕母亲过得不够舒坦。


结语

1961年11月,吴命媛因水肿病发作去世,享年78岁,噩耗传来之际,张震正埋头工作。

闻言,他手中的钢笔不由得停下,随后便失声痛哭起来,当晚更是始终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动荡的革命时期,张震南征北战,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和平与稳定,然而,无法给母亲尽孝,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事实上,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像张震这样的军人并不罕见,正是他们舍家为国的牺牲,才换回了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向革命先烈致敬。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emm35449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