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选角 耗时四年请二十位专家

发布日期:2025-01-22 08:04:39     作者:占你为己有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exw405818.html     违规举报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温婉伤感的歌词,如泣如诉的深情吟唱,道尽这“世事难双全,得失总相伴”的遗憾,唱出那“不怨那多舛蹇命,只恨这如梦浮生”的凄美爱情。

一曲《枉凝眉》,听了无数遍,也醉了无数遍。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横空出世,一经播出,好评如潮,重播上千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是不可逾越的经典。


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晴雯撕扇...一个个经典情节,一段段悲欢离合。

从洋洋洒洒百万字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荧幕形象,将千古奇书拍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经典,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导演与演员们,该经历了多少艰辛与磨难。


从开机到选角,从拍摄到制作,最后到搬上荧幕,87版《红楼梦》的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红楼梦》的拍摄初衷

对杨洁来说,《西游记》是她呕心沥血之作,王扶林也同样如此,他带着一百多号人,耗时四年,精心打磨,才拿出了这部经典。


八十年代,拍戏条件艰辛,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拿经典“开刀”?

要论创作初衷,得先了解导演王扶林,表演科班出身,从广播演员转型为导演,调入央视后,便一直从事电视执导工作。

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影视业兴起,台里准备拍点东西出来,副台长找来几人商量,问问他们有什么想法。


坐在下面的王扶林,想到前不久去英国BBC采访,看到人家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搬上荧幕,收视率不错,很受欢迎。

何不取人所长,于是他回答:“拍名著吧”。


那拍哪部名著呢?王扶林在这里偷了个懒,他想了想,《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讲的是男人的故事,打斗场景太多,不好下手,《西游记》打斗多,还需要特技,更不好安排,唯独《红楼梦》讲的是儿女情长,都是室内戏,似乎简单点。

于是他又回答:“《红楼梦》”。


说容易做起来难,等王扶林开始筹备时,才发现现实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他的预料。

在前期准备时,他花了一年时间细细品读原著,梳理清楚故事脉络,让心里有底。

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才发现,完了,不愧是名著,其中的学问太多了,看似零散的故事,实则紧密相连,一个情节,一句台词,都在为后续做铺垫,暗示人物命运走向。


该如何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故事,又能拍出其中韵味呢?这是当时王扶林一直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文艺界关于红学研究的派别有很多,最出名的是周汝昌与冯其庸。

后来经过商量,选择了周汝昌这派,遵循原著,往悲剧结局方向拍。


故事基调确定好后,王扶林又得知了一个消息,北影厂也决定将《红楼梦》拍成剧情电影,导演请来大师级前辈谢铁骊,主演请来刘晓庆、傅艺伟等当红演员。

大师加当红演员的组合,顿时让王扶林感觉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赢得过人家吗?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顶着压力继续上。



为了赶进度,更为了拍出文学性,王扶林向前辈们求教,又与二十位各领域专家齐坐一堂,与剧作学者商谈剧情,与建筑家讨论景观房屋,与作家研究诗词歌赋。

有如此强大阵容坐镇指挥,想不拍出文学性都难啊。

二、艰难的选角过程:大胆用新人,砸巨资训练

前期工作有眉目之后,接下来便是艰难的选角过程。


要知道,《红楼梦》人物众多,光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732人,十二位金钗,十二位丫鬟,十二贾氏,十二家人,十二儿,十二官,四春四宝...好一项浩大工程呐!

配角演员不难找,但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及王熙凤、贾母这些关键人物,可得千挑万选。、


此时面临一个问题,是找表演经验丰富的演员,还是启用新人呢?

王扶林又将原著翻了一遍,发现几位主角都不过十几岁,当时有名气的演员,很多都三十岁了,年龄上不适合,于是他大胆决定,选用新人。

消息一传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选拔就此拉开大幕。


前来报名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售货员、接线员、工人、学生,单“林黛玉”一个角色,报名人数多达三万人,不设任何门槛,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因为一旦拍成功,人生际遇将发生巨变。

为寻得最佳人选,剧组人员可谓心力交瘁。


王扶林在选林黛玉时,收到不少人的自荐信,其中有一封引起他的注意,只见上面写了一句诗:我是一朵柳絮,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一看有点意思,于是联系写信的姑娘,让她来面试。

这位姑娘正是17岁的陈晓旭,是鞍山话剧团的一位学员。面试那天,陈晓旭穿着一身淡绿色的衣服,撑着一把雨伞赶来。


在经过沟通后,王扶林觉得她不够漂亮,但又想到她的气质、瘦弱的身体,似喜非喜的含情目,与林黛玉极为相似,这样的演员太少见,最终还是将林黛玉留下。

而贾宝玉一角,可谓难上加难,当其他的演员都确定好了,“贾宝玉”还没定下来,不是不合适,就是在训练时,受不了苦跑走了,可把王扶林愁坏了。


但机遇总是不轻易地悄然到来,王扶林在去峨眉山取景,在当地宾馆休息时,突然有人来敲门,来的人正是欧阳奋强。

原来,是演员邓婕告诉他,《红楼梦》还在选角,赶巧他当时在另一个剧组拍戏,得知导演在这,立马跑过来。


王扶林一看,眼前这个小伙眉目清秀,眼睛有神,又是一张娃娃脸,之前也拍过戏,有底子在身,于是让他去北京试镜。

当听到可以坐飞机北京,可把欧阳奋强高兴坏了,公费旅游,何乐而不为啊。

这飞机也没白坐,试镜成功,贾宝玉一角花落欧阳奋强。

在选“王熙凤”时,王扶林也花了不少心思。


候选人有三个,第一个是话剧演员,个子高高大大,气场不错,但王扶林认为她脸不上镜。

第二个是越剧演员,外形不错,但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原著中王熙凤也不识字,但演员要有文化,不然很难把握人物的多面性。

第三个便是邓婕,年轻时的她圆润的鹅蛋脸,清澈的眼眸,气质出众,有美感有韵味,演过戏又爱看书,唯独个子不高。


王扶林想了个法子,拍电视剧不像舞台剧那么严格,可以在鞋子里垫高,或者站在板凳上,镜头不扫到,观众看不出来的。

当候选角色确定好后,剧组又拿出九万块巨资,给演员们进行封闭式训练,读诗词文章学绘画,弹古筝写书法,演小品练台词。


几个月的连续训练,让演员们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仿佛从书中走出来一样,这时候再来开机拍摄,便容易多了。

三、艰辛的拍摄过程:资金短缺商人赞助

在具体拍摄过程中,同样充满艰辛。

例如为还原书中描绘的景象,王扶林带着剧组全国各地的跑,去北京西山,去上海大观园,又去扬州瘦西湖。


“宁荣大街”的标志性牌楼,是王扶林请两位老师傅,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刻出来的。

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场景,每一个都是精心布置,不能出现一个细节差错,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令人佩服。

虽然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但仍遇到不少麻烦。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经费不足,当时央视给了两百万,可前期搭景已用去一半,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当时有位名为陈增友的山东商人,自小热爱文学,在得知《红楼梦》剧组经费紧张可能拍不下去时,坐不住了,主动来到片场,碰到演员李婷和高洪亮,向他们说明来意,两人一听是赞助的,立马告知导演和制片主任。

在交谈之后,陈增友很快筹来五百万,这才得以让剧组正常拍下去。

景观搭好,资金到位,就看演员们的表演了。


虽然条件艰苦,睡不好吃不好,但在导演鼓励与指挥下,大家像螺丝钉一样,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演好每一场戏。

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完美,演员演得不到位,导演便亲自表演给他们看,一点一滴,从模仿接近,到最后变成书中那个人。

四、结语

弹指一挥间,33年过去了,87版《红楼梦》网络评分,仍高达9.7分,为什么它会成功?

有人说,这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说的是当时影视业发展没多久,同时期作品稀少,敢拍名著没几人。

地利,说的是各方面配合默契,虽遇到硬性问题,但好在都一一解决。

人和,是最关键的,没哪个剧组会请来沈从文、曹禺等一众大师上阵指挥,演员们个个万里挑一,又经过完整的系统训练,成为经典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王扶林对《红楼梦》却有遗憾,例如因技术问题,他删了“太虚幻境”,觉得自己理解不够深,没拍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线。

艺术没有完美的,只有打动观众才能成为永恒,《红楼梦》恰恰是做到了这点。

时隔多年,再次提及《红楼梦》时,王扶林仍保持着敬畏之心,三十年来,他和杨洁一样,一直不敢看,总觉得这里不合适,那里要调整,果然艺术家都追求完美。


曾有学者评价,王扶林作为电视艺术家,不再是孤立个体,而是中国电视剧的标志与化身。

也许经典有很多,但能成为标志能开创先河,可就少之又少,这块历久弥新的稀世瑰宝,只愿世人加倍呵护珍惜。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exw40581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