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的十八个心理学 我决定用十篇文章讲明白一个心理学理论...

发布日期:2025-01-22 01:45:49     作者:飝樾極蛝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fph381970.html     违规举报

写在前面:最近读了很多关于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RFT)的论文,发现这个看似简单且无奇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奥妙所以,我决定用至少十篇文章来由浅入深地剖析、分解、结合实际来讲透、讲明白这个理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最实用的十八个心理学 我决定用十篇文章讲明白一个心理学理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最实用的十八个心理学 我决定用十篇文章讲明白一个心理学理论...

写在前面: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RFT)的论文,发现这个看似简单且无奇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奥妙。所以,我决定用至少十篇文章来由浅入深地剖析、分解、结合实际来讲透、讲明白这个理论。

虽然有不少人也讲心理学,但我总感觉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我还是希望把理论还原后/再结合生活呈现给大家,这样会有更多体悟吧。

该理论剖析的大概思路是,前几篇先详解理论部分(包括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的内容和一些被验证的假设),并提供一些方便读者理解的案例;

当理论部分阐述完毕,会对一些有趣的话题进行分析,结合之前的研究和我的一些看法,给读者们一点借鉴,一些思考。比如说,会谈及家庭关系中,父母角色扮演对子女的影响,也会谈及个人性格对于购买决策的影响。

最后,我会写一篇总结

一个问题或理论是否阐述明白无法用几篇文章、多少字来衡量,十篇是我的心理预期,写到十五篇,也说不定。且听且看且分析

我以后就打算用这种形式来分析营销学和心理学理论了,即深入剖析每一个理论,不做蜻蜓点水地解释性分析。

我的读者不算多,但我相信都是极高质量的读者,现如今能静下心来读长文的人已然寥寥,理论性的分析文章更是鲜有知己。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笔耕不辍,心神皆宁。

有任何感悟或者想法,欢迎与我交流。

(一)理论介绍

在开始理论部分之前,我的前几天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中提到了调节定向理论,在文章最后面的部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深度分析|不读书不可怕,可怕的是读后的顿悟

调节定向理论(RFT)是著名的心理学理论,由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研究员Higgins在1997年提出。这一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目标追求理论,且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相关。

众所周知,人类都是在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

个人也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由现在的状态到理想的最终状态的转变。

基于此,调节定向理论对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人们进行了划分,分为促进定向(Promotion-focus)的人和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的人。

乍一看,什么是促进和预防呢?

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目标追求过程中,促进定向的人重点关注进步、成长和成就,而预防定向的人重点关注安全、保险和责任。

换句话说,促进定向的人追求得到(Gain),比如他们的目标往往是“这次考试要考100分”、“每天早上要六点钟起床”;

预防定向的人避免失去(Loss),比如他们的目标往往是“这次考试不能低于80分”、“每天早上不能晚于八点起床”。

还有一个通过数字来理解的方法,假设现在所有人的基准都是“0”,那么促进定向的人会认为,达到“1”才是成功,保持在“0”就是失败,所以他们会努力去达到“1”;

而预防定向的人会认为,维持“0”的水平是成功,降到“-1”是失败,所以他们会努力保持“0”的水准。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你们要把目标定的高一点,即便到达不了,也不至于太差,这是老师鼓励我们成为促进定向的人,而不是安于现状,一直在预防定向中兜兜转转。

在生活中,很多人想去冒险、闯荡,认为不成功便成仁;还有一些人回到老家,守在父母身边,做着清闲安逸的工作,不求多赚但求健康幸福。前者属于促进定向,而后者也就属于预防定向。

但是要注意,这里要强调几点:

第一,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是在目标追求中个体的动机不同;

第二,对待不同的事情,人们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一个人可能在购买行为上促进定向,而在事业上是预防定向,一个人可能是某一定向主导,另一定向辅助,几乎没有对待所有事情都是单一定向;

第三,人们对待某一件事的追求动机并非一成不变的,可能伴随着时间推移、经验增长发生转变。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可能由促进定向变为预防定向,比如拼搏、冒险久了想要安逸、低风险;也有可能由预防定向变为促进定向,比如以前高喊“60分万岁”,现在“立志要考100分”。

此处可以暂停想一想,在生活中,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和追求动机,你属于哪种类型呢?

(二)三个结论

以上是促进定向和预防的简单介绍和分析。

接下来,要说一下在1997年Crowe和Higgins(理论提出者)针对这一理论提出的三个假设并通过实验证实,得到以下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揭示了两种定向的人在某些环境下的表现差异。

第一个结论

当个人从事一项艰巨的任务或刚刚经历失败时,那些具有促进定向的人更能坚持,专注于寻找解决方案,并保证不遗漏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法,他们往往表现得更好

而那些预防定向的人只是对错误保持警惕,并保证不犯错误,他们更容易放弃或选择退出。

这一结论可以应用于很多场景。

作为风险投资人,当投资某个创业项目遭遇失败,促进定向的投资人往往会鼓励项目创始人继续走下去,并为其提供更多的金钱和人脉资源;而预防定向的投资人则会选择撂挑子不干了,要求项目创始人退还投入的资金,将损失降到最小。

对待高考失利,促进定向的考生可能选择复读再战一年,而预防定向的人考生,则会担心一年后会不会考得更差。

对待面试失败,促进定向的应聘者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磨练,硬着头皮再去经历一次又一次面试,争取获得更好的职位;而预防定向的应聘者则会拿到一个offer便立刻选择签约,生怕错过了就无法得到更好的。

总结来说,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促进定向的人想尽办法更上一层楼,预防定向的人绞尽脑汁守住既得的东西。

第二个结论

当个人从事一项任务时,如果任务的要求是提出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促进定向的人可能产生更独特的备选方案,而预防定向的人则会不断重复既有的方案。

换句话说,在头脑风暴中,促进定向的人更有创新性,敢于大胆想象

预防定向的人则更保守,会借鉴之前存在或者取得成功的方案来设计自己的方案,倾向于尽量不犯错误。

因此,促进定向的人更容易独树一帜,风格特征明显;而预防定向的人更容易被同化,以此来削减自身的独特性,以此使得更容易被同一群体接受。

这一点无需举例,因为结论比较明显。创新性是促进定向的人的突出特征,而对于预防定向的人来说,保守性则是他们的突出特征。

第三个结论

当个人从事信号检测任务,要求他们决定是否检测到信号时,那些促进倾向的人往往有有"风险"反应倾向,而那些在预防倾向的人往往有"保守"反应倾向,并花更多的时间来回应。

这个结论比较难理解。

简单来说,在做任务时,促进倾向的人会比较着急,急于求成,倾向于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他们享受不断地向管理者答复“我又做完一个项目”,也就是当管理者问及“做好项目了嘛”,他们倾向于回答“是”(一种冒险的反应倾向);

对预防定向者来说,他们会比较求稳,会花更多的时间询问详细的要求、步骤等,答复“我完成这个项目时”会比较谨慎,当管理者问及“做好项目了嘛”,他们会倾向于做出“否的回应”(一种保守的反应倾向),在他们反复确认后才会给予“是”的答复,以防止犯错误。

换句话说,促进定向者求快,而预防定向者求稳。

因此,预防定向的人往往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得分,他们可能在数量上无法超越促进定向者,但是他们在准确率方面却可以取得完胜。

举个例子,就读书来说,促进定向的人倾向于迅速读完一本书,享受看完的书的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而预防定向的人则倾向于细读、精读,把一本书啃透。

(三)文章总结

总的来说,预防定向的人和促进定向的人都各有千秋,定位好属于什么类型的人,规划好想成为什么类型的人,很重要。

本文主要谈及以下观点

1. 在目标追求过程中,促进定向的人重点关注进步、成长和成就,而预防定向的人重点关注安全、保险和责任;

2. 促进定向的人愿意以冒险来追求成长,也更具有创新性,但往往因求快而忽略了求稳;

3. 预防定向的人宁愿不做也要把犯错几率降到最低,安于现状,更保守,但往往更加的沉稳、务实,不会好高骛远。

本文主要参考以下两篇文献,如果无法搜到可以私信我。

Higgins, E. T. (1997). Beyond pleasure and pai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12), 1280.

Crowe, E., & Higgins, E. T. (1997). Regulatory focus and strategic inclinations: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in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9(2), 117-132.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fph38197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