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种植的防虫管理技术(黄豆栽培技术科学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4-12-22 07:42:00     作者:鱼蚀我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fwq252037.html     违规举报

黄豆在我国栽培了数千年,是大宗商品交易中最具活力的一种。大豆蛋白含量高,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豆浆、豆腐、腐竹、豆干等各种豆类产品,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由于对大豆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内对大豆的生产和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以确保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黄豆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其产量。


一、播种

通常在五月初播种。垄三种栽培方式,每公顷保苗约有350,000株,而110公分大垄种植方式则有420,000株。考虑到田间损失、种子出苗率等因素,两种栽培方式的播种量以每公顷75公斤和85公斤为好。


二、施肥

在常规的种植条件下,使用磷酸二铵、硫酸钾、尿素等肥料。在大豆的开花期和鼓粒期,分别喷1~2次,以促进大豆的保花保荚和增加产量。


三、除草

化学除草可以在种子萌发之前或在出苗后的茎叶上进行。通常,在播种后要进行封口除草。这样既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又能为幼苗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为以后的除草创造有利条件。

密闭除草用乙草胺,在土壤湿度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喷洒。幼苗后除草,在1~2个叶片的复叶期和1~3个叶片的禾本科杂草的1~3个叶片时,可选择烯草酮。

在阔叶型杂草2~4叶期,可选择氟磺胺草醚和灭草松水。注意调整喷嘴的喷水量及机车的行走速度,通常以7公里/小时为宜。


四、中耕管理

在生育期进行3次中耕,第一次是在豆芽萌发5-7天后,用深松铲子挖一次,以破坏土壤表层,增加土壤温度,促进秧苗的生长。

第2次中耕是在4~5个叶片的时候,用犁头翻土,避免压实。第3次是在豆荚期中,在麦田封垄之前,先趟四边头垄,犁耙,进行浅趟。


五、抗旱排涝

夏、秋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每年有十分之九的灾情。要防止旱涝,必须保证旱、涝、排,以保证大豆的高产、稳产。

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只要采取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就可以达到高产的标准,有些水肥条件好、管理得当的田块,则可以达到超高产。


六、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防治是目前我国大豆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降雨逐步增加,土壤湿度大,为病虫害的蔓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此,农民应加强对病虫害的认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1、疾病

大豆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灰斑病、紫斑病等,其中灰斑病最早出现于病前,病虫多在叶稍、籽粒和豆荚部位。

当病原菌侵入幼苗后,其表面呈现出灰棕色或暗棕色,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加快,甚至会对根系造成直接的伤害,严重时会造成植株的死亡。

可以采取化学控制,在播种前用0.3%~0.4%多福合剂或多克合剂混合,在生长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再用清水稀释至800倍。

也可以用70%的甲基托布津,喷洒,也可以用40%的多菌灵胶悬根,兑水稀释,达到控制白粉病的目的。


2、虫害

在农业防治方面,农民应结合大豆的生长特性,合理安排田间耕种,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除杂草,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提高大豆的生长发育,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控制就是利用生物食物链对害虫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瓢虫、蜘蛛等有益的生物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比如预防黄豆蛀牙、黄豆蛀牙、蜜虫等,多发生在豆荚、顶叶和幼叶背面。

用刺吸法吸食豆汁,会引起黄豆叶片上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形成黄点,并由黄色变为棕色,从而造成茎叶卷曲,蜘蛛矮小,分枝减少,从而大大减少了黄豆的产量。

大虫蛀牙的控制方法以生物控制为主,由于其天敌众多,可有效地抑制其种群的增长,如草蛉、寄生蜂、瓢虫等。

同时,还可以采取物理方法来控制害虫的生长、增殖,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比如,在黄豆螟的越冬期,可以使用高压水泵灯对其进行照射,并在其下面挖一个蓄水池,以达到消灭其幼虫的目的。


七、及时收获

在成熟的时候,叶子基本上都是光秃秃的,可以在干的时候及时收割。由于底荚的高度较高,通常为18-20厘米,不落粒,不裂荚,适宜机械化收获。

在上午10:00之后或在下午进行机收,这样可以降低种子被泥土、杂草等污染,从而提高黄豆的商品性;如果果实成熟度高,容易掉粒,则要在早晨或晚上收割,避免机械落粒,尽量做到颗粒归仓。

现代农业发展中,大豆品种不断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主要作物,产量和防治疾病也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加强黄豆的栽培与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品质、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想要了解更多农业知识,关注二哥,带您了解更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fwq2520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