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就业稳定在7.4亿以上 二十大特刊就业稳定在7.4亿以上

发布日期:2025-01-22 03:24:42     作者:挚爱内谁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ggf272403.html     违规举报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北京报道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我国经济不仅展现出韧性且持续正增长,在就业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自2012年以来,城镇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之间从业人数此消彼长,十年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上涨30.39%,采矿业下降44.2%。

我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以上,靠的到底是什么?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摄

就业人数稳定在7.4亿以上

10月1日,家住重庆石柱县的胡平异常忙碌,从事挖掘机驾驶工作的他在“小长假”期间也很难闲下来:“不缺活儿干,最近县城要修个物流园,工地上我根本走不开。”在胡平眼中,工作岗位对有一项技能的自己来说基本上信手拈来。

觉得工作岗位充足的还有薛峰,他在京东方工厂的产线上做工人,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目前其所在的工厂几乎每周都有新员工入职,尽管工厂流动性很大,但几乎也都是产业园区内几家制造业企业之间互相流动。“不嫌工作累的话,还是很容易在这些工厂中谋求一份工作的。”另一位从事工厂劳务派遣相关工作的人员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现在还有很多工厂在招人,“不过要抓紧,之前我遇到个年轻人犹豫要不要进厂,结果犹豫了几天,现在那个活儿比较轻松的厂招满后就不招了。”

在他们眼中,城市里工作机会很多,只要肯吃苦,工作并不难找。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这十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超过六成,比201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从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6%提升到2021年的48%。失业水平保持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记者梳理发现,自2012年以来,我国就业人数长期稳定在7.4亿以上。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比例同样保持稳定,近十年长期稳定在95%以上。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摄

GDP增长带动就业

保持就业人数稳定,城镇就业人数不断提升的基础在哪儿?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已居世界第二,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为稳就业提供强劲支撑。

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37万亿元。庞大的经济体量,也带来了强大的规模效应。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测算,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GDP增速带动的就业人数也将呈现增长趋势,近两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可带动新增就业近200万人,远高于2012年带动160万人的水平。只要保持当前GDP的增速,即可实现稳定的新增就业。

除了就业人员保持稳定,城镇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外,就业结构也更加科学。经过十年的调整与发展,我国就业结构已呈现出新变化与新趋势。

按产业划分来看,一、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占比上来看,也同样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在人数与占比上均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为25535万人,第二产业为23226万人,第三产业为27493万人,占比分别为33.49%、30.46%、36.05%;而到202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下降到17095万人,第二产业下降到20724万人,第三产业则上升为35833万人,各产业占比也变为22.9%、29.1%与48%,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几乎达到总就业人数的一半左右。从数据变化看,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人数从三次产业较为平均变为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就业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的降低不代表我国制造业产业缩减,就业人数比例的下降也代表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在不断优化,因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在不断提升,技术优化了劳动力。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上涨超120%

除了三次产业方面的就业结构变化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就业趋势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近几年同样稳定增长,2012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5236.4万人,到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数达到17039.1万人,增长11.83%。

近十年制造业依然是主要就业方向,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制造业就业人员总数为4262.2万人,为所有行业中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占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27.97%,其次为建筑业2010.3万人,教育1653.4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41.5万人;到2020年,尽管制造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但其依然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达3805.5万人,占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22.33%,其次依然为建筑业2153.3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就业人数在2018年后超过教育行业,在2020年达到1972.2万人,2020年教育行业就业人数略低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就业人数排在第四,为1958.9万人。

从这几年变化来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据中有4个行业就业人数出现了下降,15个行业人数出现了上涨。其中下降最多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从2012年的338.9万人下降为2020年的85.7万人,下降了74.71%;其次为采矿业,从2012年的631万人下降为2020年的352.1万人,下降44.2%;另外两个就业人数出现下降的行业是制造业与餐饮住宿业,从2012年到2020年分别下降10.72%与3.21%。就业人数上涨最快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2012年的292.3万人上涨到2020年的643.6万人,上涨幅度达120.18%;其次为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2012年的222.8万人上涨到2020年的487.1万人,上涨幅度达118.63%;另外两个就业人数涨幅超过50%的行业为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上涨幅度分别为91.96%与62.75%。

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灵活就业”人员增长

就业人数的稳步提升以及就业结构的科学配置,也都离不开背后逐渐完备的社保制度。

李忠在发布会上透露,这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十年间仅养老保险就增加了2.5亿人。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9万亿元,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超过8万亿元。

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带动起一批灵活就业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中国有超过六成企业使用灵活用工,有超过四成的企业灵活用工人数占比超过30%。从2014年开始,随着数字经济崛起,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岗位出现井喷。其中,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中国发放网约车运输证176.2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439.2万本。持证从事网约车行业人员已超过400万。

刘之元供职于一家为网约车平台妥妥E行服务的运营商,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目前川渝地区网约车司机行业从事意愿很高,根据其国庆前夕在成都跑市场时的情况看,网约车司机数量目前远大于网约车数量,不少报名了网约车司机的就业人员在等待公司配车。刘之元说,他从后台看到的数据显示,他们平台下川渝地区网约车司机,有六到七成每个月到手的薪水在6000至8000元之间,有接近5%的网约车司机每月到手薪水能超过15000元,加之国家对灵活就业人员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断出台政策优惠,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开始积极加入网约车司机行列。

李忠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反复提到,目前要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重大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尤其是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让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断完善。同时对从事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9期)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ggf27240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