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蜂成虫(寄生蜂能把寄主变成)

发布日期:2024-12-22 04:56:08     作者:忄艮亇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gwk220956.html     违规举报

众所周知,很多昆虫都会成为蜘蛛的猎物,黄蜂也不例外,但寄生蜂可不会把蜘蛛放在眼里,它们还可能是蜘蛛的天敌,比如赤眼蜂、姬蜂等。


像嗜蛛姬蜂这样的寄生蜂,对蜘蛛来说就是个狠角色,它们专挑蛛网上的蜘蛛下手,它们会精准地蜇到蜘蛛脚的基部,注射麻醉剂,麻痹蜘蛛,然后在蜘蛛的腹部产下一粒卵。当蜘蛛恢复知觉后,它们的脚够不到那粒卵,只好让孵化出来的姬蜂幼虫吸血,直到死亡。


蜘蛛身上的寄生蜂蛹

寄生蜂寄生昆虫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外寄生是寄生蜂把卵产在寄主体表,让幼虫从体表开始蚕食寄主;内寄生则是把卵产在寄主体内,让幼虫从体内开始蚕食寄主。


寄生蜂的产卵管就是它们的刺,除了能产卵外,还能注射麻醉剂,甚至还伴有毒液或病毒。有些寄生蜂不仅能把卵产在寄主身上,还能控制它们的行为,有效地把它们“僵尸化”以帮助幼虫生存。达尔文在研究了以蛾子为寄主的姬蜂的行为后写道,它们是如此邪恶,足以证明造物主在引导进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没有已知寄生蜂会在人类身上产卵,但它们已经激发了某些电影或游戏编剧的灵感,如《外星人》系列和最近发布的怪物游戏《灰烬之屋》。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虽然寄生蜂的繁殖行为看起来很残忍,但实际上它们对农业是有益的,它们还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拯救者·寄生蜂

20世纪70年代,木薯粉蚧(Phenacoccus manihoti)作为一种入侵性害虫从巴西传入西非和中非。它迅速蔓延到木薯田,造成高达80%的作物损失。木薯在非洲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它具有抗旱性。粉蚧的入侵威胁着2亿人的食物基础。


往蚜虫内体产卵的寄生蜂

在该地区进行研究的瑞士昆虫学家汉斯·鲁道夫·赫伦(Hans Rudolf Herren)发现了一只寄生在粉蚧身上的寄生蜂。这种寄生蜂对撒哈拉以南的植物物种的危害很小。在饲养寄生蜂并筹集资金后,赫伦购买了飞机,协调战略空投,并在受粉蚧影响的地区地面释放寄生蜂卵。在这些地方,寄生蜂数量自行增长和传播,多年来将粉蚧数量减少到可控制的水平。


往甲壳虫体内产卵的寄生蜂

这项努力挽救了大约2000万人的生命,数十亿吨的农作物,还避免了杀虫剂的过度使用。由于他的努力,赫伦于1995年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生物防治英雄

生物防治是利用一种生物来防治害虫,以上的例子远远不是寄生蜂作为生物防治的唯一成功案例。寄生蜂在中国农业中成功地抵御了许多农作物害虫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比如日本武士黄蜂(Trissolcus japonicus)用于对付褐斑潜蝇的潜在用途也正在被研究中。褐斑潜蝇对美国大陆的许多作物构成威胁。然而,武士黄蜂“先发制虫”,大规模进入褐斑潜蝇的可能会入侵的地方,“严阵以待”抵抗褐斑潜蝇的入侵。


寄生蜂甚至被用来防止飞蛾破坏历史遗迹和文物。在加拿大,至少有四种寄生蜂被释放出来以控制翡翠白蜡螟,这些飞蛾导致整个加拿大森林遭受害虫威胁的原因。

利弊

与杀虫剂相比,生物防治有几个优点。正如武士黄蜂所证明的那样,种群可以自行生长和传播,而杀虫剂通常需要人类来传播。生物体可以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长期存在,而杀虫剂通常需要重复使用。害虫也可以在20代内进化出抗杀虫剂的能力,而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它们可以进化以应对害虫的防御。


但生物防治并非没有问题,有时候会为了对付现有的有害物种而引入新的入侵物种。很难预测一个新物种对一个没有准备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甘蔗蟾蜍被引入澳大利亚,在那里吃几种害虫,后来这种有毒的蟾蜍会被一些本地物种误食而亡,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许多其他部分。在美国,人们为了消灭红火蚁而引入了黄疯蚁,后来红火蚁被消灭了,黄疯蚁也成了人们更难对付的害虫。


但寄生物种可能会避免其中一些问题,因为与食肉动物不同,它们通常仅限于单一或极少数宿主物种,因此它们不太可能偏离目标并影响预期之外的物种。鉴于大多数农业害虫都是昆虫,并且大多数害虫都是至少一种寄生蜂(世界上估计有750000种寄生蜂)的攻击目标,这就为研究安全有效的害虫管理提供了大量选择。


所以,寄生蜂的繁殖方式看起来“很不正义”,很残忍,但实际上它们对农业是有好处的,它们间接或直接守护了无数农民的作物,拯救了数千万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gwk22095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