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猴子是一种什么动物 水猴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发布日期:2024-12-22 11:36:55     作者:看透了青春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her202176.html     违规举报

普遍科学的解释,说是水獭。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毕竟传说中“水猴子”都是黄昏或者晚上出现的,视线不清的情况下,把水獭误认为某种未知的生物是很有可能的。


水獭

好像各地都有“水猴子”的传说,连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日本称其为“河童”。

小孩子经常会被老一辈的人们教导称,千万不要靠近水边,也不要独自到河边去玩水,因为水中有水猴子,会把小孩子拉下去淹死。

传说中的“水猴子”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未知的神秘生物,类似猿猴,会把岸上的人或动物拖下水,在水里力大无穷,一旦被其拖入水中便很难上岸;主要在夜间活动;一旦上岸便失去了神奇的力量。

第二种即“水鬼”,传说溺死的人会化身为水鬼,喜欢在水中穿梭寻找落水的人,一旦发现就会用力地将他们拖入水中。水鬼只有找到一个替死鬼后,才能去投胎转世。“水鬼”说自古就有,但是过于玄幻,我们还是把重点放在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类似猿猴的这种未知生物上面。

传说水猴子一般生活在水里,也有时上岸,多见于大江大河、山塘、水库等野外水源。一旦在水中被它抱住便有生命危险。水猴子在水中有着巨大而神秘的力量,逮着落水的人将其拖入水底,用淤泥敷满被害人的七窍,致其窒息死亡,甚至传说水猴子吸食人血,吃人的指甲和眼珠。

有人认为最早可追溯的水猴子的原型是无支祁。

无支祁,或支无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天神庚辰(一说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无支祁

《山海经》说:“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大禹治淮时,无支祁做恶被其击败,锁于淮井之中,这就是著名的“禹王锁蛟”的故事,从此淮水边也有了著名的“支祁井”。

据《山海经》等史籍记载,无支祁是尧舜禹时期的奇妖,也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有神通也是最有影响的第一奇妖。无支祁出生在豫南桐柏山中的花果山,为天生神猴。后娶龙女为妻,生了三个儿子,都是神通广大的魔头。他自为淮涡水神,在淮河中建有龙宫,其势力波及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后被吴承恩挪移到《西游记》中,成为脍炙人口的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在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带,民间传说中还有“海和尚”这种生物。

《子不语》中记载——“(渔网中)六七小人趺(fu,夫音,指佛教中左右腿交叠盘坐)坐,见人辄合掌作顶礼状,遍身毛如猕猴,髡(kun,昆音,古代剃光头的刑罚)其顶而无发,语言不可晓。开网纵之,皆于海面行数十步而没。土人云:此号‘海和尚’。”

翻译成白话就是:这回网住的是全身是毛的光头小人儿,盘腿交叠坐在网里,嘴里念着什么,还向人作揖,开了网便赶忙溜走了。

这听着很像日本的“河童”,也就是日本的“水猴子”。


日本的“河童”

河童是日本民间传说中的生物,有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传说其弱点为头顶的碟,只要诱骗河童弯身,让他头顶碟子里装的水流尽,他就会精力尽失。


日本动画片《河童之夏》

然后我们来说说普遍科学的解释,说是水獭。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毕竟传说中水猴子都是黄昏或者晚上出现的,视线不清的情况下,把水獭误认为某种未知的生物是很有可能的。


对,就是我,我是水獭


你看我是不是好凶

因为水獭行踪诡秘,在水中和陆地上都可以生存,喜欢栖居在陡峭的岸边过隐蔽的穴居生活,而且它的捕捉能力是非常强的,水獭在水里面的力气比较大,所以它喜欢拖一些比它大的动物下水进行捕杀。不过对于水猴子是水獭,也有很多人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水獭力量并不大,也不会袭击人类,它袭击的通常都是体积较小的生物。

再就是有人怀疑是树懒。


《疯狂动物城》中树懒形象

树懒是身上长有藻类、地衣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全身毛色灰褐因身上毛被附着有藻类植物,外表呈现绿色。这个咋一看到还是挺符合水猴子的恐怖形象的。


树懒

可是树懒终年栖居树上,又怎么会去水里变成水猴子呢?而且树懒的视觉和听觉很不发达,就算偶尔落水,要想灵敏地抓住人往水里拖也不现实。

对于水猴子的情况,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水獭,你怎么看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her20217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