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精铟海工(从小作坊到小巨人)

发布日期:2025-01-22 04:22:42     作者:着迷侧眼尾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ich328298.html     违规举报

编者按:

从11月17日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系列专题“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策划执行。

该系列报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企业,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挖掘大湾区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第5期报道,让我们聚焦海洋工程行业。“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但经略海洋,首先得有海洋工程装备。这种动辄上千吨上万吨的庞然大物,目前几乎多是欧美玩家。目前国内参与者也多是央企,精铟这样的民营企业并不太多。巨头林立,精铟能蹚出一条自己的路吗?

在广东阳江近海,伴随自升式海上平台吊臂起吊,一个重达200多吨的叶轮缓缓上升至100多米高空,并完成与风电机舱的精准对接。

这座创下国内多个“最”的风电安装平台便是由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精铟海工”)自主研发设计的“海龙兴业号”,尽管广东海域风大浪大,但它就像一块可移动的海上陆地,支撑着技术人员进行海上风电安装施工。

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以“专、精、特、新”为特点,主要从事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总装调试、销售、技术服务以及海上工程服务,合作企业多为中广核、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集团等行业龙头。


△精铟海工厂房。资料图片

“扎实、低调”是精铟海工给外界的印象,这也与公司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密切相关,董事长李光远曾在广州文冲船厂从事了17年海洋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一直有着海洋情结的他,在38岁的时候选择放弃铁饭碗,辞职创业。

从2007年中海油的第一笔订单开始,精铟海工成功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锁紧系统、升降系统、悬臂梁滑移系统、环梁提升装置升降系统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被业内誉为海洋工程行业中的“小巨人”。精铟还作为第一起草人,与中国船级社合作制定海工装备产品的国家标准,逐步填补我国海洋装备设计制造标准的空白。

随着“海龙兴业号”等订单的如期交付,近年来,精铟海工的营收也呈现指数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精铟海工营业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846.61%,净利润为3354万元。

“我们就是一帮‘技术宅’,希望通过研发创新,打破国外长时间的技术垄断。”在李光远看来,从事任何行业都没有捷径,精铟所取得成就并非通过弯道超车,而是十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直道”追赶。

技术储备拯救了精铟

每一家瞪羚企业在迎来高速成长之前,都曾忍受默默无闻。为了活下来,快速奔跑,纵身一跃,跨越死亡之谷。精铟海工也不例外。

从2014 年油价暴跌开始,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就开始陷入了低迷期。彼时的精铟海工经过前期资金研发投入,在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上刚取得突破,然而石油开采利润的降低却导致产品订单量骤减。

全球海工装备的成交数据也印证了市场的萧条。2019年,全球共计成交各类海工装备57艘/座,合计78.8亿美元,这已经是2016年以来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连续四年处于百亿美元以下。

“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看不到未来。”精铟海工副总经理邓达纮向记者讲述当时的迷茫。他表示,那时候市场极度悲观,原有订单取消,曾经赖以生存的舒适区一夜之间没有了。

提前的技术储备拯救了精铟海工。早在2012年,李光远等精铟创始人便认为,随着国家对环保、新能源产业的重视,海上风电行业将迎来长久发展。之后精铟便开始关注海上风电产业,并在生死时刻得以迅速转向海上风电平台及相关核心装备的研发布局。

事实证明,海上风电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为包括精铟海工在内的海工装备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风电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突破2.1亿千瓦,稳居世界首位,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2.04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593万千瓦。

其中,海上风力发电因其环保清洁、资源丰富、装机容量大、传输距离短等优势,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目前,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大省正加快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省更是提出了打造万亿级海上风电产业的战略部署。因此,市场对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船)、大吨位起重工程平台(船)的需求逐渐增强。

海上完成风机安装并非易事,这要求风电安装平台必须以绝对平衡的姿态立于海面上,而在安装过程中,误差更是不能超过2毫米。基于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积累的技术与经验,2017年,由精铟海工设计制造的“精铟01”风电安装平台投入使用,近三年来已经分别在江苏的盐城大丰、南通海岸蒋家沙、三峡响水、福建莆田等多个海上风场施工作业,顺利完成100多台风机的安装。

如今,通过自身所控制的海上自升式风电平台来从事海上风场的风机安装和风场运维服务已经成为精铟海工重要的发展引擎和业务增长点。2019年,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的出售和租赁收入占到总收入超过87%。

“我们非常看好海上风电产业的前景,信心也越来越足。”在邓达纮看来,随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安装平台的需求还远未达到。

“每个产品都要好用一点点”

作为一家成立仅10余年的民营企业,精铟海工为何能迅速成长为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又是如何在国内外的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研发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优势,每个产品都要好用一点点。”邓达纮表示,“海洋工程行业大部分都是巨无霸企业,要想在其中活下来就要有点新东西。”

“精铟01”作为精铟海工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采用的便是国内首创的可连续式升降系统。“海上风电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施工窗口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升降的速度越快,平台施工抓窗口期的能力就越强。”邓达纮介绍,以往业内常用的不可连续式升降系统上升速度约为十几米每小时;而可连续式升降系统的上升速度为30米/小时,相当于过往的2倍上下。

“好用一点点”的创新理念在精铟海工的产品中大都多有体现。为了适应广东海域浪涌大,海洋地质结构和海况复杂的问题,由精铟海工自主研发设计的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龙兴业号”便首次采用桁架式桩腿、齿轮齿条升降设计, 并配置国内最大的 1200 吨绕桩吊机,使其作业效率更高,作业范围更广,抗风和抗海流冲击能力更强。

一直以来,精铟海工员工中近半数从事研发与技术,每年在研发领域投入大量的经费。为了提高研发效率,精铟海工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体制和市场化操作优势,采用专注产品的研发创新、调试、安装与服务,将生产加工外包的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自身研发设计能力。

“就像制作乐高玩具,我们设计玩具的最终样子,检测其组装效果,但其中一块块的拼图会委托机械加工生产。”邓达纮解释道,这种模式能够成功离不开成熟的制造业配套能力,当初选址佛山便是看重佛山本土企业强大的金属加工制造能力。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精铟海工血液里的一部分。目前,在海洋工程领域,精铟海工拥有多项自主核心技术,截至2019年年末,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

实际上,除了海洋工程装备业务,近年来精铟海工将业务拓展到了海上工程服务、海洋牧场装备、海上文娱设备以及新材料领域。积极探索“产品 服务”的海洋工程服务新商业模式,通过产业资源整合,从设备制造商延伸至服务提供商,以此拓展自身盈利模式。

“单纯提供设备很容易同质化,目前我们会针对客户痛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兼具设备和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客户黏性,在海洋经济市场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邓达纮说。

充分发挥灵活创新优势

“经略海洋,装备当先。”

精铟海工所属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从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整体来看,欧美仍处于第一梯队,垄断了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关键设备制造; 韩国和新加坡在高端海工装备模块建造与总装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处于第二梯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总包能力、高端配套以及产业体系建设上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技术迅速发展。2017年1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专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力争步入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制造先进国家行列。

作为海洋大省,近年来,广东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而这其中,以树立行业标杆、践行国家核心装备自主化研发为目标的精铟海工无疑是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创新发展的缩影。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满机遇,但是同样也充满挑战。如何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海工装备行业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如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大型企业下属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另一类是像精铟海工一样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

“振华是行业中我们敬仰的对象,在体量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推进国产替代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目标上我们是一致的。” 邓达纮说道,精铟海工会充分发挥灵活创新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然而如今,融资困难、人才流失仍是像精铟海工这类民企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轻资产运营为主的公司,希望未来在融资过程中,能有更合适的价值评估体系,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创业的后顾之忧。”邓达纮表示。

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建议,对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政府应搭建研发公共平台,来减轻民营企业投资成本,同时,政府或者国企主导的产业基金应对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扶持和帮助。对企业而言,应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适应市场的规则与竞争。


文字记者|黄浩博

文字编辑|曹金良 毕乐成

出镜记者|丘子堃

摄像记者|卢如钢

视频编导|谢颖诗

配 音|高骞

监 制|方晓茸

统 筹丨 李锐 于晓娜 祝乃娟 张伍生

出品人|蔡万麟 任天阳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ich32829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1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